張麗平
【摘要】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陜北民歌在現代多元文化發展背景下開始淡出人們的視野,甚至面臨失傳的現狀。在此背景下,我國文化部以及其他相關部門不斷下發相應的民間音樂文化遺產保護機制,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與發展。本文在研究中主要選取陜北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通過分析其藝術風格與演唱技巧,突出其風格特點。在具體研究中,主要對陜北民歌的相關概述、《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的創作背景與藝術特征以及演唱處理方式進行探析。
【關鍵詞】演唱風格;藝術特征 ;演唱處理
引言
20世紀70年代,《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唱紅了大江南北,它激勵了一代人繼續革命的信心,同時使生長在黃土高原的山丹丹家喻戶曉。它是一首弘揚中國紅色政權的歌曲,其中心思想即體現了陜甘紅火的蘇區和英勇善戰的紅軍精神,把一個火紅的蘇區變成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總后方。然而,以《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為代表的陜北民歌,在受到電影、電視和流行歌曲等眾多現代娛樂形式的強大沖擊下,使原本鮮明的區域文化特征和藝術形式特點逐漸喪失。因此,正確認識陜北民歌藝術風格并做好傳承與保護將成為未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重要內容。
1陜北民歌的相關概述
民歌本身可作為文化中的組成部分,由群眾生產生活活動中逐漸形成,充分展現各時期群眾的生活愿望以及社會現狀,時代性極為明顯。以陜北民歌為例,其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較多體裁包括小調、信天游以及儀式歌等。在解放前,陜北地區無論從經濟發展條件或文化水平都較為滯后,此時在貧窮苦難中的勞動人民通過自身的歌聲表達對封建社會的不滿,出現如《攬工調》等歌曲。而到20世紀中后期,陜北地區解放,此時的民歌內容除對封建社會披露外更多表現在革命歷史方面,如《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等。另外,自改革開放以后,21世紀初期,陜北民歌開始從藝術形式上不斷突破,逐漸改變原有民歌演唱環境,為文化市場增添新的內容。
從陜北民歌的社會文化功能上看,其首先表現為明顯的教育性功能。包括《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在內的許多民歌,不僅展現了革命信心,而且將人民群眾的淳樸價值觀與豪爽堅韌性格傳達出來,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其次,陜北民歌也具有娛樂功能,其本身作為民間語言藝術,將生產生活中的各方面利用歌聲進行傳達,能夠娛人娛己,典型的《信天游》,其在歌曲內容中揭示當時陜北人民對紅色革命的感恩,歌曲中洋溢的曲調家喻戶曉,且歌曲的演唱成為茶余飯后的重要娛樂方式。最后,陜北民歌具有經濟功能。市場經濟環境下,與現代較多主流音樂不同,陜北民歌無需利用強制性手段向群眾傳遞,更無需利用動感色彩形式進行傳遞,其自身固有的特色便可吸引更多資本市場投資,在體現精神文化的同時也能夠參與到物質層面中。因此,陜北民歌的傳承與發展除因為其非物質文化遺產特性外,其各方面功能也可作為現代經濟、文化與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歌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的創作背景
作為陜北民歌的典型代表《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其創作主要源于十年文革動亂時期,此時因“四人幫”的提出的文化專制,大多歌曲都被禁止演唱,僅有的歌曲如《東方紅》、《國歌》與《國際歌》可進行流傳。在此背景下,許多革命同志以“革命”為由,提議從陜甘寧邊區民歌中進行挑選革命民歌,這樣便為《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創作提供可能。直至1971年,以周恩來為首的革命同志為進行共產黨誕生50周年,便組織專人進行革命民歌的編寫,由此便出現了《山丹丹開花紅艷艷》。該歌曲中所描述的主要為紅軍達到陜北地區的歡悅場景,此時陜北地區正處內憂外患的局面,紅軍損失極為慘重,而中央紅軍的到來使這種困境被解決。
在《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完成創作后,呂韌敏同志不斷奔走使作品得以審批通過,并由當時的歌舞劇院進行宣傳演唱。但自其問世開始,歌曲在演繹形式、演繹版本等各方面表現出多樣性特征。如早期演唱中原本決定利用男高音使歌曲磅礴氣勢展現出來,并配有其女演員的伴唱。令人驚異的在演唱中發現女高音領唱所獲得效果更為明顯,由此便選擇楊巧作為歌曲的主唱,得到群眾的喜愛。在后來發展中流傳至大江南北,很多的喜愛者更采取一定的改編形式,利用相關的樂器如古箏、鋼琴等進行曲目的演奏。同時,也有較多知名歌手包括阿寶、郭蘭英等人對該歌曲進行演唱。整首歌曲充分表達出當時革命紅軍與陜北人民英勇奮戰的精神,也將毛主席一代偉人的功績進行傳揚歌頌,即使經過半世紀的流傳,其所涵蓋的藝術價值與獨特魅力仍不容忽視。
3歌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的藝術特征
《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是對當時背景下革命事件的具體反映,但其并非完全局限在事件反映層面,所體現的藝術特征也極為明顯,無論從歌詞方面或歌曲的旋律上,都可挖掘到明顯的藝術特征。
3.1歌詞的特征
從歌曲中歌詞所展現的藝術特征看,其重點表現在語言藝術的運用,整首歌內都可發現有疊音的存在。如歌曲中“一桿桿的那個紅旗喲,一桿桿槍,咱們的隊伍實力壯。”其與前段音樂中都運用“疊音”特征,揭示當時革命中盡管遇到許多苦難,但是革命軍人與陜北人民并不畏懼,在美麗的陜北地區軍民一家親,增大了隊伍實力。再從歌曲中的“千家萬戶,哎嘿哎嘿喲,把門兒開,哎嘿哎嘿喲,快把咱親人迎進來,咦兒呀兒來吧喲嘿喲。”也能夠找到明顯的疊音特征,利用這種語言藝術揭示中央紅軍到來后,陜北人民的熱情。另外,歌曲中其他樂段如“熱騰騰的又高擺上桌,滾滾的米酒捧給親人喝。”更利用語言藝術將軍民一家親輕緩展現出來。而歌曲中的第三樂段,歌詞中除展示敬愛革命紅軍之情外,也表達了對毛主席的熱愛。綜合看來,整首歌曲中,其利用語言歌詞盡管無法與現代歌曲藝術中華麗修飾性的詞曲媲美,但是民歌特有語言歌詞風格也展現出明顯的藝術價值。
歌詞特征中除疊音外,也表現在“襯詞”方面,其主要指民歌中穿插的如語氣詞、諧音詞等襯托性詞語。從《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中襯詞的應用看,其能夠將歌曲涵蓋的民族風格展現出來,且充分表達出歌者的的活躍情緒。同時,襯詞在民歌中的應用也能夠使音樂形象得以豐富,樂曲的整體節奏與語氣都可得到加強。尤其在《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演唱中,其起初多集中在民間流傳,如勞動者對作品的演唱,其中的襯詞能夠獲得烘托勞動氣氛的效果。事實上,若將作品中的襯詞去除,并不意味歌曲魅力九次喪失,但在整體表現力與結構完整性等方面將會受到影響。
另外,《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中在歌詞特征方面也表現出一定的文學性特征,如其在創作之初,便考慮到如何選用相應的形容詞對山丹丹開花進行描述,這樣歌詞將無法保證將真實的情感體現出來。最終決定將“紅艷艷”作為形容詞,這樣可達到一種押韻效果,而且該詞具有較強的生動性特點。事實上,整首歌歌詞方面,如“毛主席領導咱打江山”等,盡管從詞的表面上看并不具備濃厚的文學色彩,但需注意改歌詞中實際涵蓋較多內容如當時的革命環境與群眾的心理訴求等。因此,歌詞的文學特征為整首歌賦予濃厚的文學性色彩。
3.2旋律的特征
關于《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旋律特征,所展示從其頻譜圖中可發現,其首先表現在曲式方面,其主要以復三部曲式為主,整體結構表現為:
引子 A B A’
自由的 a+a1 b+b1+b2+b3+b4 a+a1
11 12 12 16 25 30 26 11 13
該結構中A部分、B部分以及A’部分在曲式調性方面主要以民族調式商調性、便走勢以及主題再現等為主。從整首曲中看,在引子中,所體現的曲式特點主要以悠長與寬廣的旋律為主,此時所展現的旋律也較為悠長,但卻融入一定的陜北地區色彩,可使聽眾從曲式中感受到陜北的景色,對該部分可成為A樂段。而在B樂段中,此時曲式風格主要以歡快為主,側重于表達紅軍到來,陜北民眾的熱烈歡迎。另外,在最后的幾個小節中則重新將A樂段的形式進行展現,體現出綿長節奏的特征,所傳遞的信息主要為中央紅軍離別后人民群眾的依依不舍之情。
而從旋律線特征與散板等方面看,《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除在語言歌詞風格上藝術特征較為明顯,在歌曲開始部分便可找到散板符號,演唱過程中的所展現的節奏比較自由,且在旋律上較為寬廣、悠揚。其中也不乏一定的裝飾音,不僅未使歌曲演唱中產生嘈雜之感,反而極為協調。從第一樂段中便可發現,歌曲演唱中其將民歌特色表現的淋漓盡致,聽眾能夠直接體驗到革命老區中一片山丹丹花的景象,在陶冶過程中使精神得以放松。而在第二樂段方面,歌曲營造將不再以悠揚舒緩氛圍為主,通過較較重的節拍、動力感較強、節奏比較規整且旋律較為歡快的形式使陜北地區熱鬧的形象呈現出來。該旋律下,能夠發現即使各小節,在節拍控制上也將重拍置于第一拍,極具動力感。事實上,這種旋律形式并非完全為迎合曲調演唱而應用,其更側重于將此時中央紅軍到來后群眾的熱烈歡迎之情展現出來,強調軍民一家親情懷。另外,在歌曲中也能夠發現,最后部分重新以悠揚舒緩的旋律呈現出來,此時的音樂節奏較為自由、緩慢,其表達的便為對于毛主席與革命紅軍,陜北人民的愛戴之情。因此,整首歌曲作為中國民族調式,其在旋律主要由悠揚舒緩到節奏感增強再恢復悠揚舒緩,曲調節奏能夠為聽眾接受的同時,人民的情感傾訴等都可從歌聲中宣泄出來,所體現藝術風格的極為明顯。
4結束語
從上述分析中可發現,以《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為代表的陜北民歌,其在藝術風格與演唱處理方式等各方面都可成為現代藝術發展借鑒的內容。其傳達的革命精神在現代社會中也具有明顯的育人功能。然而當前市場經濟發展背景下,陜北民歌這些藝術特征與傳揚的精神逐漸表現出逐漸遺失的情況,要求做好傳承與發展工作。包括的民歌傳承人的培養、音樂體裁形式的傳承與發展等。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所囊括的文化內涵與藝術風格是現代文化藝術發展中借鑒的重要內容。通過文中分析發現,其在歌詞與旋律方面充分體現出明顯的藝術特征,而在演唱處理方式上也包括氣息處理、情感處理以及咬字吐字處理等,其中的藝術風格與演唱處理技巧都可作為陜北地區文化的充分體現。同時可發現現行陜北民歌在傳承過程中仍存在較多問題,需在傳承中做好創新與發展工作,使陜北民歌集傳統文化藝術風格與現代文化內涵于一體,實現傳承與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管建華 :世界之交;中國音樂教育與世界音樂教育[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王躍輝:論 “音樂”與“情感”的藝術教育[J].人民音樂,2008, (23).
[3]崔偉:《山丹丹開花紅艷艷 》的藝術處理[J]音樂新天地,2007,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