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立以校為本的教育懲戒制度是新時期學校發展的必然要求,學校懲戒制度的根本目的是教育學生,而不是處分學生。污點消除制度旨在通過對達到規定條件的受處分學生給予撤銷處分并銷毀違紀材料,讓受處分的學生放下包袱,改過自新,健康成長。這項制度符合學生自主發展和自我教育的要求,符合教育懲戒的基本原則,符合國內外司法改革的精神,在現實中有成功的先例。當前建立污點消除制度要從考察條件、考察期限長度、責任主體和工作流程等方面作出努力。
關鍵詞:高中教育;教育懲戒;學校制度建設;污點消除
中圖分類號:G40-011.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5995(2019)06-0023-04
一、我國污點消除制度的缺位
世界上絕大多數教育發達國家都有國家層面的教育懲戒法。很多國家的教育懲戒法與時俱進,不斷修改完善,內容非常詳盡,操作性很強,甚至有一些國家以法律的形式允許體罰,例如英國、日本和新加坡。有些國家如美國,不僅有聯邦層面的教育懲戒法,學區還有詳盡的教育懲戒制度,避免了學校管理違規違紀學生時無法可依的尷尬局面,維護了學校和教師的威嚴。我國在學生管理方面一直面臨國家層面的教育懲戒法缺失的問題。與此同時,國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中嚴禁教師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但是對何為體罰和變相體罰又缺乏明確的界定。
隨著法治建設進程加快,我國中小學在學生管理上無法可依的窘狀正在慢慢打破。盡管教育懲戒尚未納入國家的立法規劃,而短期內出臺有關法律法規的可能性極小,但是以地區為單位制定的教育懲戒制度已經陸續出臺,對于維護正常教育教學秩序,保護大多數學生的利益,處理和教育違紀學生必將產生重要作用。例如,2017年3月1日生效的《青島市中小學管理辦法》、2018年1月2日青島市教育局公布的《青島市中小學生處分暫行規定》和2018年12月10日濰坊市教育局公布的《濰坊市中學生處分辦法(試行)》都在教育界產生了重要影響,但是都沒有明確提出污點消除制度。同時,很多學校擔心一次普通的懲戒可能給學生帶來終身的不利影響,遲遲不敢制定本校的懲戒制度,污點消除制度缺位已經影響到學校的教育懲戒制度建設。
污點原指人身上或物體上沾染的斑點狀的污垢,后來引申為丟臉的、不光彩的和有損榮譽的事。[1]青少年學生囿于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活潑好動,紀律意識和規則意識不強,偶爾會因為違反學校的管理制度而受到處分。每一次處分都會給被處分的學生留下一個污點,每一個污點都會影響到青少年學生的社會聲譽和在同伴中的影響力,都會對青少年學生自我的角色認知產生嚴重干擾。同時,由于擔心所受處分被記入檔案,影響后續發展,有些受處分學生會自暴自棄,一蹶不振;也有受處分的學生消極和絕望后會以更加敵視的態度對抗教師,對抗學校。這都不利于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也不利于學校良好教育教學秩序的構建。污點消除制度是指受到學校紀律處分的學生在達到學校規定的條件后,由做出處分的部門或教師依照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制作撤銷處分決定書,并將其違紀處分材料予以封存或銷毀的規章和準則。學校教育懲戒的目的是為了戒而不是為了懲,污點消除制度是教育懲戒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行污點消除制度是發揮懲戒的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徑,旨在為受到學校處分的學生提供改過自新的機會。
二、污點消除制度的必要性
(一)污點消除制度符合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要求和學生自我教育的需要
根據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其中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在學生的成長中,學生的自我教育是最重要的,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無法替代的。污點消除可以解除學生的思想包袱,激發學生的成長激情,促進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成長。
青春期是人生發展的關鍵期,按照艾里克森的觀點,這個階段個人會面臨能否建立自身同一性和克服同一性的危機。一方面,青春期的學生由于盲目沖動、慮事不周且不計后果,會偶爾違規違紀受到學校的處分;另一方面,青春期的學生最要面子,渴望獲得社會的贊揚和同伴的認可。教師在教育實踐中經常看到有些學生受到學校處分后,自慚形穢,自覺低人一等,一蹶不振;有些學生顧慮自己的處分會永遠背在身上,會郁郁寡歡,自覺疏離班集體,排斥集體活動,嚴重時甚至會產生心理疾患。這幾年因為受到處分而引發的學生跳樓、吞藥和燒炭自殺等極端事件不斷出現。例如,洛陽某初一女生就曾因受處分而跳河自殺事件。[2]也有個別學生在受到處分后會通過出格的舉動,如抽煙、打架、穿奇裝異服、故意破壞公物、結交不良團伙和公然對抗管理制度等另類的方式為自己爭得關注,嚴重者會發展成為不良少年。這幾種情況都不利于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
污點消除制度是讓受處分的學生明白,處分可以撤銷,相關的材料可以銷毀,給他們留出了一道出口,讓他們重拾信心,避免自暴自棄。為了能順利撤銷處分,他們會不斷追求上進,端正思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深刻認識自己的錯誤;時刻告誡自己不再違反校規校紀;申請撤銷處分要求學生參加一定的公益活動,這有利于他們提高社會責任感;申請撤銷處分需要班集體評議,這會促使他們搞好同學團結,正確處理個人與同學、與班級的關系。從受處分到撤銷處分,在這個過程中曾經受處分的學生也能學會正確對待成長中的挫折,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質,能夠在以后遇到困難時不氣餒,不會再做出極端行為。總之,污點消除制度是一項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和保護學生的制度,可以使受處分的學生在思想上要求進步,在行為上爭取良好表現,可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自我教育,推動學生可持續發展。
(二)污點消除符合教育懲戒的原則要求,也是學校的基本職責
教育懲戒是學校或教師基于教育教學關系,本著保障學校秩序和學生健康成長的目的,通過實施一定的措施,給學生身心施加某種影響,使其產生悔改之意,從而達到矯正其行為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懲是手段,戒是目的,作為一種教育方式,教師給予學生的所有懲戒措施,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幫助學生認識錯誤,防止此類行為再次發生。所以教育性是教育懲戒的第一原則,一旦背離了教育性原則,正常的教育懲戒就會滑向體罰和變相體罰的危險境地,學生的身心健康就會受到嚴重傷害。
《2017年教育部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明確規定:“學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全面發展的辦學宗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將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要提高辦學水平,教好每一個學生。”所以教育好包括問題學生在內的每一位學生是學校的基本職責。
在任何一所學校里,大多數學生是遵規守紀不需要懲戒的。少數學生品質不壞,平時表現尚可,但是偶爾犯錯,一旦受到處分,內心會惴惴不安,思想壓力特別大。還有極少數學生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家長教養方式失當或家長自身行為失范以及其他因素,淪落為問題學生。他們頻繁違規違紀,挑戰學校的管理底線。這樣的學生人數不多但需要耗費學校教師和管理者太多的時間和精力,讓學校管理者比較頭疼。
學校教育懲戒制度是嚴肅的,馬卡連柯說:“不懲罰的辦法只是對破壞分子有利,如果學校中沒有懲罰,必然使一部分學生失去保障。”[3]對于挑戰學校管理底線的行為,必須給予相應的懲戒,但是學校實施的懲戒行為——警告、嚴重警告、記過、記大過和留校察看等,其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的錯誤,改正缺點,回歸正常生活,是對當事人的教育性保護,不宜給學生帶來巨大的思想壓力和包袱,否則就會適得其反。對問題學生的管理離不開懲戒,但從根本上說,還要依靠教育,通過污點消除制度,給他們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讓他們重拾信心,看到生活和學習的希望,而不是一次次地打壓他們,一次次讓他們喪失信心,日漸頹廢,更不能排斥他們。對于偶爾犯錯誤的學生,污點消除制度可以讓他們放下包袱,健康成長。這都有利于學校履行教書育人的職責。
(三)污點消除制度符合國內外司法改革的精神,在現實中有成功的先例
1990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聯合國保護被剝奪自由少年規則》中規定:“釋放時,少年的記錄應封存,并在適當的時候加以銷毀。”1985年《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準規則》規定:“對未成年罪犯的檔案應嚴格保密,不能讓第三方利用,也不得在其后的成人訴訟案件中加以引用。”[4]對未成年人犯罪實行以教育為主和懲罰為輔的刑事政策,對青少年的犯罪記錄給予保密并按規定銷毀是社會進步和司法文明的標志,也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遵循的慣例。近年來,我國在改革開放中不斷借鑒國際司法領域的優秀成果,在保護未成年罪犯的權利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2012年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2次會議上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增加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程序”專章,第275條對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做了專門規定: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應當對相關犯罪記錄予以封存。這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了法律保障。[5]從理論上講,一個人因過錯而受到了處分,是當事人在這一事件上的終結。只要當事人為此事付出了代價,得到實質性的教育,今后能夠避免出現類似行為就達到了懲戒的目的,教師不應該讓他(她)在其他方面再付出代價,更不應該讓他(她)因此而被貼上問題學生的標簽。囿于青春期這個成長階段特有的不成熟、輕率和沖動等特點,青少年學生難免會因一時沖動而釀成錯誤,但是即使違反刑法釀成刑事犯罪,尚且能夠實行污點消除制度。中小學懲戒制度的原則必須與刑事訴訟的精神保持一致,對于青少年學生在校期間違反校規校紀受到的處分給予有條件的污點消除機會是有必要的。
污點消除制度的教育作用在現實中有據可查。2008年貴州某事件中有104名青少年直接參與打砸搶燒,其中在校學生96人,輟學學生8人,按年齡統計,82人屬于未成年人。事件發生后,當地政府充分考慮到涉案青少年的現實顧慮,本著教育為主和處罰為輔,著眼未來,感化挽救的原則,試行未成年人違法及輕罪犯罪記錄消除制度,對符合條件的涉案未成年人違法及輕罪犯罪記錄予以消除,使其在升學和就業等方面不受影響,解除了他們的后顧之憂。這種做法讓他們不再背負歷史包袱,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2009年底當地有關部門對25名幫教對象申請消除違法及輕罪犯罪記錄進行了審核,批準了20名。2010年一季度對符合條件的30名幫教對象的輕罪犯罪記錄予以消除。這一制度的實行使這些失足青少年看到了前途和光明,堅定了改好向上的信心和決心,有力地保證了幫教工作的成效。截至2009年12月底,那些孩子中有9人考上了大學(專);58人正常升學,仍在甕安縣初、高中學習;35人回歸社會和家庭,分別從事農副業、服務業等行業的工作。[6]
在學校管理中也不乏這樣的例子,個別學生個性鮮明和活潑好動,經常會做出一些出格的舉動。他們因行為超出了學校紀律允許的閾限而受到懲戒,但是有經驗的教育者會換一種方式懲戒他們,并且懲戒之后有跟蹤措施,有撤銷處分的師生約定。正是這種事實上的污點消除制度幫助他們走向了成功。
三、污點消除制度的實施要求
污點消除制度是一項全新的事物,實施污點消除制度需要明確以下要求:
(一)滿足污點消除的基本條件
污點消除必須符合以下基本條件:一是所受處分必須是開除學籍以外的其他處分,如警告、嚴重警告、記過、記大過和留校察看,對于受到開除學籍處分的學生不適用;二是學生對自己所犯錯誤的性質和不良后果有深刻的認識和悔改之意;三是在受到處分后能積極參加集體活動,或有思想進步的表現;四是根據所受處分的類別以一定的時間段作為考察期限;五是在考察期限內沒有發生新的類似或更嚴重的違規違紀行為;六是學生本人提交書面申請,經所在班集體評議和通過。
(二)考察期限的長度合理
考察期限是學生受到違紀處分到能夠提出撤銷處分申請的最短時間間隔。太短的考察期限會損害教育懲戒的權威性,不利于教育懲戒發揮應有的效果,但是過長的考察期限會導致學生自暴自棄,收不到教育懲戒的效果,也背離了污點消除制度的初衷。為維護教育懲戒的威嚴,避免隨意消除污點,污點消除的考察期限應該相對穩定,不宜一事一議。教師一般是根據學生所犯錯誤的性質、影響和態度等具體情形綜合考慮再給予學生相應的處分,所以依據學生所受處分的類型給予相應的考察期限比較合理且易于操作。一般而言,對被處于警告和嚴重警告的學生,考察期限可以設置為一個月;被處以記過和記大過處分的學生,考察期限可以設置為兩個月,兩個月接近一個學段或半個學期的長度;留校察看的考察期限以一學期為限。
(三)做出污點消除的責任主體明確
明確污點消除的責任主體可以避免學校內部相關人員或部門相互推諉,損害學生的合法權益。原則上,誰做出處分,誰受理學生的書面申請并負責制作污點消除決定書。對于由教師做出的懲戒,由當事教師負責接收書面申請并決定是否給予消除污點;對于由政教處(學生處)做出的處分決定,由政教處(學生處)負責接收書面申請,并決定是否消除污點;對于由學校辦公會或家校聯席會做出的處分決定,由學校辦公會或家校聯席會負責接收書面申請,并決定是否消除污點。負責受理的個人或部門要按照規定,第一時間受理學生的書面申請,并結合受處分學生在考察期限內的表現及班級民主評議意見,做出是否允許該學生撤銷違紀處分的申請。負責受理的個人或部門對于撤銷處分的學生,要在原處分公示的范圍內做出撤銷處分的公告;對于不能撤銷處分的學生,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出書面答復,使當事學生明確不能撤銷處分的理由以及申訴渠道。
(四)規范污點消除的流程
完善的流程包含四個要素:順序合理、內容全面、方法恰當、標準準確。污點消除制度的流程一般應包含如下環節:(1)加強對學生的紀律教育,加大對污點消除制度的宣傳。(2)學校統一印制《違紀處分決定書》,把申請處分撤銷作為一項內容明列其中。(3)對受處分學生宣布教育懲戒措施時明確告知其污點消除的具體要求、條件和考察期限,杜絕學生破罐子破摔,明確學生努力的方向。(4)加強班主任培訓,提高班主任工作藝術和水平,對違紀學生及時幫扶,進行跟蹤教育,加強過程管理,對其在考察期限內的日常表現予以科學鑒定。(5)對于獲得污點消除的學生,在相應的范圍內對其污點消除事實進行公示。(6)違規違紀的原始材料按規定全部返還學生,幫助他們放下包袱,打消疑慮,輕裝前進。
(張都現,山東省新泰市第一中學,山東 新泰 271200)
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Z].第6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1371.
[2] 李鎮西.我們需要怎樣的民主教育——從雷夢佳之死說起[J].班主任之友(中學版),2010 (6) :4.
[3] 戴本博.外國教育史(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46.
[4] 戚利強,陸衛平,應余余.高校學生違紀檔案封存制度的理論與實踐[J]. 法制與社會,2014(1):59-61,71.
[5] 陳光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改條文釋義與點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510.
[6] 崔亞東.通過對貴州甕安“6·28”事件中的違法犯罪青少年的幫教看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對甕安“6·28”事件的再反思之四[J].公安教育,2010(9):4-11.
(責任編輯:彭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