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教育中是怎樣發揮靈魂作用的呢?
首先,愛具有滋潤心靈的作用。教育是一種充滿愛的事業,有愛心是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師德素養提升的主旋律。愛是一把金鑰匙,能夠打開學生的心靈之門;愛是一種信任,可以鼓起學生的勇氣,引導他們從挫折中走出來;愛是一種尊重,教師愛學生,就會被學生愛戴,從而有助于實現教學相長。對此,我有切身的感受,在數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我為學生傾注了全部心血,而我也獲得了無數學生的愛戴。吳志遠是武漢大學1978級經濟學系學生,他在畢業時贈送給我一個64開本的筆記本,在上面寫了一句話:“天下良師皆父母,滿園桃李亦兒女。”這句話我記憶了40多年,心中一直惦記這個學生。2018年11月24日上午,吳志遠與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黃憲突然來到我的家中,向我贈送了一份禮物,是一個鑲嵌精致的相框,里面是我與他們在畢業時的合影,上面寫著“德以世重,壽以人尊”,落款是“武漢大學經濟學系78級全體同學敬賀劉道玉校長85華誕”。目睹這份禮物,我的眼眶潤濕了,心想他們就是愛心澆灌出來的才俊。這件事就是對愛的教育最好的詮釋!
其次,愛能造就和諧的人才。和諧是一個哲學名詞,是辯證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是人處理人與人或人與物關系的重要原則。和諧的反義詞是矛盾、對抗、紊亂、失調等。從詞義上說,和諧是指對立的事物在一定條件下具體的、動態的、辯證的統一。就教育而言,和諧的內涵很廣泛,如課堂的和諧、校園的和諧、師生關系的和諧、同學關系的和諧等等。可以肯定的是,只有在和諧的環境下,學習才是最有效的,學生才能健康成長。應試教育就不是和諧的教育,它剝奪了屬于學生的各種權利,完全違背了愛的教育原則,讓學生過的是“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的生活,就如學生所說:“兩眼一睜,學到關燈;兩眼一睜,開始競爭。”我們可以斷定,這樣的教育可能會給學生帶來心靈創傷,對他們今后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所以我們必須反對應試教育。
最后,愛能夠啟迪智慧。我想用以下的例子來說明。卡爾·威特(Karl Witte,1767-1845)是一名德國鄉村牧師,也是世界兒童教育的鼻祖。他第一次用實證方法證明了早期教育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從而開創了影響東西方幾個世紀的全能教育法。他認為:“孩子是天才還是庸才,不是由天賦和遺傳決定的,而是由出生后的早期教育決定的。對兒童的教育必須與兒童智力曙光出現的同時開始,盡可能早、盡可能多、盡可能正確地在早期開發孩子的智力,這樣的孩子就能成為天才。”[4]他的實驗從兒子出生后就開始了。用他的話來說,兒子并不是天賦異秉,反而有點木訥。但是,他抓住了早期教育,小卡爾·威特在很小的時候就通曉了法語、意大利語,9歲開始讀《荷馬史詩》,10歲上大學,14歲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6歲又獲得法學博士學位,23歲在哈雷大學當教授,同時被聘為柏林大學教授。但是,他沒有馬上履職,而是先到意大利旅游。在旅游中,當他讀到但丁《神曲》時,他發現許多評論家寫的評論大多觀點狹隘、淺薄,有的甚至有明顯錯誤。于是,他暗下決心,想要掀起正確了解但丁的運動。經過5年的努力,他實現了自己的夙愿,用德文撰寫出了《對但丁的誤解》這本學術專著,被視為19世紀最重要的文學評論之一,他本人也由此成為歐洲研究但丁的學術權威。
如果說沒有愛,就沒有成功的教育,那么教育一旦失去了愛,就意味著教育失去了靈魂,必將釀成本不該發生的悲劇。縱觀我國的暴力家庭、極端應試教育的學校等,都是悲劇發生頻率最高的地方。本來是一批天真可愛的少兒,在正確的教育思想指導下,他們都有可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可是在愚昧教育的壓迫下,那些正在綻開的蓓蕾瞬間凋謝了,這是多么大的損失呀!
據報道,一個小學五年級學生,本來學習成績不錯,數學考了95分,語文也獲得了85分。但是,該孩子貪玩,一天父親去學校接他,發現他沒有上學。于是,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愚父,用尼龍繩將兒子攔腰捆綁三道,將他橫吊在橫梁上,并將家門反鎖去尋找兒子的書包。半小時返回后,發現兒子的腦袋耷拉下來了,他馬上把兒子松綁,但為時已晚,小孩已經窒息死亡。慌了神的愚父,一下子也癱瘓在地,呼天喚地叫喚兒子的名字,但無論如何也不能挽回兒子的生命。另外,由于家庭教育不當,或者喪失了愛的環境的原因,既有兒子拔刀弒母,也有兒子用鐵錘弒父的悲劇發生。這些悲劇的發生,引起了社會強烈的震撼,究竟是誰的責任呢?孩子生下來本無善惡,心靈也是很純凈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一些孩子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呢?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既有父母管教失當的因素,也有孩子逆反心理作祟的因素。但無論是哪一種原因,家庭沒有和諧的環境,父母與子女之間沒有感情的交流都是主要原因。
在河南省門襟縣曾發生了一起女學生跳渠自殺事件,她成了無愛教育的犧牲品。這事本可以通過愛來疏導解決的,但由于教師采取了不當的做法,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劇。事發的原因是班主任組織全班同學以投票的方式處罰參與打架的女生,將其停課一周,導致該女生跳渠。很顯然,班主任錯誤地運用了民主表決的方法。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班主任怎么能以停課的方式來剝奪學生學習的權利呢?然而,在處理這件事時,相關部門卻沒有問責班主任,這也不利于教師總結教訓,借以改進教育方法。
大量事件表明,無愛教育影響了學生健康發展,人們呼吁愛的教育,希望悲劇不再重演。有一則報道讓人們反思。一個初三學生被無愛教育攆出了校門,但慈愛的父母擔負起了教育女兒的責任,引導她走上了成功的自學之路。原來這個女孩既喜歡數學又喜歡電子琴,于是在征得學校的同意下,半天上學,半天在家學電子琴。大多數人對這一做法不理解,其父母也有過無數次的內心掙扎。后來,因該生反對數學老師的教學方法,公然說他不是好老師,數學老師于是用布置作業的方式懲罰這個女生,使她收到的習題多達幾千道,這讓她實在忍無可忍了,被迫退學了。退學以后,她的媽媽陪著她看電影,以此治療孩子心靈的創傷。她最終通過自學,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錄取,最后實現了她的數學夢想。[5]
體罰和心罰是傳統教育懲戒的主要表現形式。現在,學校的體罰受到越來越多的指責,同時隨著家長的文化程度越來越高,教師和家長動輒大打出手體罰孩子的情況越來越少了,取而代之是對學生進行心罰。所謂心罰就是教師或家長以語言挖苦、諷刺或奚落學生或對學生冷眼看待,這些做法已經成為家庭和學校傷害學生的主要“殺手”。早在80多年以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說:“你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6]陶行知先生說的教鞭就是體罰,他說的冷眼和譏笑就是心罰,它們都是無愛教育的手段,是我們應該堅決摒棄的。
作為教育者,無論是學校的教師或是家長,他們都直接或間接肩負著教育學生的職責。作為家長,要樹立一個觀點,接受不完美的孩子,這是做父母的必修課;作為教師,要善待有缺點的學生,這是檢驗一個教師是否有愛的試金石。愛和教育藝術,是教師教育學生的兩件法寶,但都需要教師刻苦修煉才能獲得。雖然我們對懲罰教育屢加撻伐,但為什么屢禁不絕呢?歸根到底,還是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根深蒂固,誤導了人們的教育理念,顛倒了人們的教育價值觀,扭曲了人們的心態。因此,要從根本上扭轉應試教育,我們必須進行徹底的教育改革,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政策,嚴格選聘和考核教師,這既有利于實現教育公平,又能夠革除應試教育的弊端。這應當成為教育界的共識,我們必須為此而進行不懈的努力!
(劉道玉,武漢大學原校長,中國著名教育家。)
參考文獻:
[4] [德]卡爾·威特.卡爾·威特的全能教育法[M].陳怡,編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5-14.
[5] 樊未晨,劉貞,彭雪娜.應試魔咒逼出的孤獨自學路[J].中國青年報,2010-05-13.
[6]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卷2)[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43.
(責任編輯:謝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