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世東 王笑地
摘 要:社會資本是農村教師專業身份認同的前提和基礎,其中社會信任是提升農村教師專業身份認同的心理基礎,互惠規范是提升農村教師專業身份認同的制度保障,關系網絡是提升農村教師專業身份認同的必要平臺。然而,由于農村教師的社會資本存量與增量不足,導致農村教師專業身份認同度不高而缺乏職業認同度。因此,政府和社會必須培植與優化農村教師的社會資本,提高農村教師資本存量,從而重塑農村教師專業身份;農村教師也要轉變觀念,堅定獻身農村教育的信念。
關鍵詞:社會資本;農村教師;專業身份認同
中圖分類號:G45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5995(2019)06-0027-04
一、社會資本:農村教師專業身份認同的前提和基礎
社會資本理論是在吸收資本理論概念內涵的基礎上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逐步發展起來的,主要研究者有布爾迪厄、科爾曼和帕特南等。最早提出社會資本概念的是布爾迪厄。他指出:“社會資本理論的核心主張就是關系網絡創造了一種解決社會問題的有價值的資源,并向成員提供集體所有的資本,即是成員相互信任的可信度。”[1]科爾曼對布爾迪厄的界定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和補充,他指出社會資本的表現形式主要有:義務與期望、信息網絡、規范與有效懲罰、權威關系、多功能社會組織和有意創建的社會組織。[2]之后,帕特南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提出:“社會資本是指社會的特征,諸如信任、規范以及網絡,它們能夠通過促進合作行為來提高社會的效率。”[3]同時,他對信任、網絡和規范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等進行深入研究,逐步提出社會資本主要是基于社會信任、互惠規范和關系網絡而形成的一種社會資源,它不僅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種重要資源,更是人作為社會人而在社會上生存所必須具備的一種社會資源。相對于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人力資本而言,社會資本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資源,直接影響與確證人的身份和地位。
從社會資本視角來分析農村教師的社會資本構成,即從農村教師的社會信任、互惠規范和關系網絡三個方面進行分析,不僅能從整體上反映出農村教師社會資本的總體情況,而且能夠揭示農村教師的社會地位、職業地位和職業聲望等身份認同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及其產生的根源。教師專業身份認同是教師給自我繪制的圖像。[4] 社會資本與農村教師專業身份認同之間具有內在邏輯關聯性和契合性。
(一)社會信任是提升農村教師專業身份認同的心理基礎
社會信任不僅是社會資本的關鍵要素,也是培植社會資本的重要基礎。社會信任包含著社會尊重、社會理解、社會支持和社會關系等內容。社會大眾對農村教師的社會信任程度意味著社會大眾對農村教師職業的尊重、理解、關心、支持和包容的程度,尤其是對農村教師職業上的信任程度,直接影響著農村教師的專業身份認同。較高的社會信任度說明社會對農村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職業身份充滿信心和認同,從而使得農村教師在心理上得到滿足,進而增強職業獲得感和自信心,提升職業身份的認同度。只有教師自身的專業身份認同度提高了,他們才能以更積極的心態投入教學工作,以更主動的態度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從而增強農村教師的教學效能感,進而提高其職業認同度。社會信任對提高農村教師的專業身份認同度具有相當大的價值與意義,從一定程度上說,社會信任度能夠從心理上影響農村教師職業認同度,因此,社會信任是提升農村教師專業身份認同的心理基礎。
(二)互惠規范是提升農村教師專業身份認同的制度保障
規范意味著什么樣的行為是允許的和被認可的,什么樣的行為是禁止的和不被認可的,是約束行為的重要依據,而互惠規范就是為了使合作雙方共同獲利和共同發展的一種約束雙方行為的制度規范。“社會信任只有在能夠得到保障的情況下,才是一種珍貴的社會資產。”[5]因此,建立更持久的社會信任就必須建立一定標準的互惠規范制度,才能提升個體的社會資本存量。為了提升農村教師職業的社會信任度,相關部門必須在農村教師群體之間以及農村教師與社區組織和社會成員之間建立各種正式和非正式的互惠規范制度。沒有良好的互惠規范制度,就不可能為農村教師職業發展提供相應的制度保障,也必然影響農村教師的專業身份認同。這種制度規范是基于平等和合作的理念而建立的,有利于約束各社會成員的行為,使每位成員遵守一定的社會規范,注重集體利益的實現,進而有效實現互惠,為農村教師專業身份認同提供制度保障。
(三)關系網絡是提升農村教師專業身份認同的必要平臺
關系網絡也稱社會網絡,是個體與他人的聯系與來往[6],是檢驗信任與規范的重要尺度,可以為創造和積累社會資本提供實踐路徑。在結成的關系網絡中,個體才能擁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農村教師既是個體人,也是社會人,必須在一定的社會關系網絡中才能生存與發展,健全的關系網絡可以為農村教師提升教師專業身份認同度提供必要的平臺和環境,為農村教師實現教師專業身份認同注入活力。為此,相關部門可以組建農村教師共同體、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以及農村教師與師范院校教師合作共同體,從而結成一定的職業發展關系網,為農村教師與其他社會成員的合作提供支持,幫助農村教師獲得更多的理解與支持,增強職業認同感。同時,這還能夠提升農村教師的個體聲譽和群體聲望,從而提高農村教師專業身份認同度。通過創設條件為農村教師架起一定的關系網絡是農村教師獲得職業認同的社會基礎,也是農村教師建構專業身份的必要平臺。
二、社會資本缺失:農村教師專業身份認同的現實困境
由于城鄉二元分割體系的存在以及傳統的職業觀念等導致農村教師的社會資本存量不足甚至缺失,進而波及農村教師其他資本的獲取,影響農村教師社會地位的提升和農村教師對專業身份的認同。
(一)農村教師的社會信任度不高
當前社會大眾對農村教師的社會信任度不高,在總體上表現為對農村教師心理定位和評價不高,對農村教師的教學能力存在一定誤判和曲解。在大眾的心里存有這樣一種看法,農村教師教學能力是低的,好的教師不可能留在農村。如果一直留在農村從事教學,一定是能力比較差的教師等。另外,大眾一般認為農村教師可能在所在城鄉區域教師隊伍內部也是不被信任的成員。總而言之,農村教師無論是在整個社會綜合信任評價方面,還是在自身所處工作環境方面,其社會信任度都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農村教師職業身份認同的社會氛圍難以形成,甚至會割裂和阻礙教師群體合作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由于農村教師社會信任度不高,致使其難以汲取和利用優質社會資源,社會地位難以提升,進而降低農村教師專業身份認同度。
(二)互惠規范的制度不健全
由于城鄉二元社會結構以及社會資源分配不均衡等方面的影響,導致農村教師群體中的制度規范在互惠方面大打折扣,而這些因素又會導致農村教師的角色期待、社會地位、生存狀態等出現問題,致使農村教師專業身份認同感較低。在互惠規范方面,由于功利性思想及個人主義的存在,互惠規范被忽視。人們注重非正式、非制度化的社會關系,而常常忽視制度化和規范化社會關系的建構,這就影響了農村教師群體的整體利益,同時互惠規范的制度保障作用也會受到影響。農村教師專業身份認同將得不到制度上的保障,其專業身份認同度會大大降低。另外,由于農村教師的社會資本存量不足,其社會資本難以得到增值。[7]加之受到城鄉二元分割體系的影響,農村教師的社會資本及資本轉化的能力逐步減弱,致使農村教師不能像城市教師那樣擁有豐富的社會資本和較高的社會地位與職業聲望。因此,相關部門在農村教師群體之間以及農村教師與社區組織和成員之間更需要建立標準化、規范化的互惠規范制度,為農村教師及其專業身份認同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三)農村教師的關系網絡關聯弱
農村教師所處的鄉土環境決定了他們在獲取社會關系網絡資源時會受到差序格局的約束。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村教師的關系網絡不僅規模較小,而且范圍不廣,信息上關聯弱,這影響了農村教師社會地位的提升和農村教師專業身份認同度的提高。關系網絡通常是由業緣、地緣及親緣等因素建構,常常具有先賦性和同質性等特征,因此缺乏開放性、包容性、普遍性和整體性等社會特征。農村教師的關系網絡同樣一樣,也存在相應的問題。農村教師的業緣關系主要表現為在教育系統尤其是農村教育系統內形成的關系網絡,親緣關系主要是在農村教師自身的親人中形成的關系網絡,地緣關系主要是在農村形成的關系網絡。農村教師在這些關系網絡中的他人地位和身份多低于農村教師的身份和地位。從中可以看出,農村教師所建構的關系網絡常常是農村區域或農村教育系統內的關系,或是與農村留守村民關系,其關系結構與對象單一,信息交叉與專業發展及地位提升的關聯常常較弱。
三、社會資本優化:農村教師專業身份認同的重塑路徑
社會資本的缺失將會導致農村教師專業身份認同出現困境。因此,政府和社會必須重構農村教師專業身份認同所需的支持體系,優化農村教師社會資本的結構;同時農村教師自身也需要轉變觀念,堅定獻身農村教育的信念,才能促進農村教師社會資本的存量增加,重塑農村教師專業身份認同。
(一)政府層面
政府作為社會資本的供給者,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形成和發展社會信任形式、社會規范形式及社會網絡形式的社會資本。[8]
首先,通過提高農村教師的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及職業聲望來提升農村教師的社會地位,增強社會對農村教師的社會信任。政府可以通過出臺相應的公共政策和文件,提高農村教師的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及職業聲望,提升農村教師社會地位,給予農村教師一定意義上的精神獎勵和物質激勵,同時通過輿論宣傳來提升農村教師的社會信任,使農村教師在專業身份認同方面獲得一定的宏觀社會資本。在提升農村教師專業身份認同度的過程中,政府還應創設農村教師專業身份認同的文化環境,為農村教師專業身份認同注入活力。
其次,推動互惠規范制度重建,以構建農村教師專業身份認同的制度環境。社會資本可以是內生的,也可以是外在制度賦予的,提升農村教師專業身份認同需要政府構建充滿人文關懷和以教師為本的制度環境,不斷消除社會資本的二元結構,制定適合農村教師的教育政策。如,推進農村學校標準化建設,改善農村教師的生存環境;推進農村文化建設,促進農村生活現代化建設,緩解農村教師的心理孤獨與擔憂;加大投入,推進農村學校周轉房建設,為流動教師提供良好的住房條件;加大獎勵力度,提高農村學校教師待遇等。這些舉措都可以提高農村教師專業身份認同度。
最后,充分發揮政府組織與協調的功能,不斷拓寬政府支持網絡,為農村教師專業身份認同度的提升搭建平臺。如,組建農村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城鄉教師專業發展與交流共同體以及區域多行業文化交流共同體。政府的支持可以促使農村教師職業聲望提升,一旦農村教師的社會關系網絡得到政府的支持和保障,農村教師職業發展關系網絡就能夠建立起來,這對于提升農村教師專業身份認同度有著積極的作用。
(二)社會層面
第一,積極地營造尊重農村教師的氛圍和信任農村教師的環境。社會是農村教師所處的外部環境,社會大眾對農村教師的評價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農村教師的職業聲譽和社會地位。由此,全社會應形成關愛農村教師、尊重農村教師和信任農村教師的氛圍和環境,轉變對農村教師的刻板印象。
第二,努力形成平等合作和互惠規范的社會支持體系。社會應以平等合作和互惠為支點在教師群體外部和內部建立互惠規范制度,以促農村合作互惠文化形成;同時建構農村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和不同行業合作與交流的共同體,健全農村教師合作互惠規范運行機制和支持體系,促進農村教師專業發展和社會地位提升,為農村教師專業身份認同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不斷拓寬社會支持網絡,為農村教師拓寬社會關系網絡提供強有力的社會支持。社會必須創造一定的政策保護農村教師的社會關系網絡,從各個方面為農村教育提供專業發展的支持關系網絡,拓寬農村教師的社會關系網絡,為農村教師提升專業身份認同度搭建平臺。
(三)農村教師層面
第一,應變被動為主動,進行自主發展,轉變觀念,提高能力,增強自身專業素質,以增強自身的社會信任度。農村教師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質,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同時加強與學生、家長及農村社區的聯系,積極地向學生家長和社會展示自己的專業發展水平,才能逐步獲得社會的信任。
第二,需要樹立集體觀念和團隊意識,行為活動時必須遵循互惠規范原則。農村教師應自覺并清醒地認識到:“如果你在社會網絡中不僅僅是為了自己從中得到好處,那么你的社會網絡會更有價值、更活躍。”[9]因此,農村教師只有在工作與生活中遵循互惠規范,才能進一步樹立教師的美好形象,才能確立和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職業身份。
第三,要積極參與社會交往,拓寬農村教師個體的社會網絡。農村教師個體要積極參與社會交往,不斷積累和培育社會資本,提高社會資本的存量。農村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社會交往與溝通能力,加強與各行各業的人員的合作與交流,處理好各方面的人際關系,逐步健全并完善社會關系網絡,為自己的專業身份認同搭建更大的平臺與空間。
(殷世東 王笑地,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福州 350117;殷世東,合肥師范學院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合肥 230601)
參考文獻:
[1] [美]皮埃爾·布爾迪厄.布爾迪厄訪談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M].包亞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2.
[2] [美]詹姆斯·科爾曼.社會理論的基礎(上)[M] .鄧方,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281,283-289.
[3] [美]羅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運轉起來——現代意大利的公民傳統[M] .王列,賴海榕,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216.
[4] 李子建,邱德峰.實踐共同體:邁向教師專業身份認同新視野[J].全球教育展望,2016(5):102-111.
[5] 文軍,張賽軍.社會資本與社區脫貧:對社會資本獨立性功能的分析[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3):19-24.
[6] 劉國艷.社會資本視角下的農村教師專業發展[J].當代教育科學,2018(6):72-75,79.
[7] 周守軍,袁小鵬.農村教師的社會資本及其社會地位[J].教育發展研究,2010(23):38-41,62.
[8] 李松齡.社會資本理論的辯證認識與現實意義[J].貴州社會科學,2019(1):125-133.
[9] [美]唐·科恩,勞倫斯·普魯薩克.社會資本[M].孫健敏,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75.
(責任編輯: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