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莉
所謂“核心素養”,即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簡而言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就是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適應未來的生活,從容的面對各種未知與挑戰。
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社會、學校、家庭都高度關注知識教育,一致認為“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認為有了知識就能“過五關、斬六將”。隨著現代社會不斷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以及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不斷發展,僅有知識還不夠,還得有知識賴以持續發展和進化的保障。比如孩子的興趣、性格、進取心等,這些對孩子未來的生活和步入社會同樣重要,甚至比獲取知識更為重要。
小學生的核心素養是經過后天教育習得的,是借助學校這個教育平臺來習得的解決問題的素養與能力,是學生最基礎、最重要的素養。因此,學校要立足核心素養,堅定不移地推進素質教育,進而培養學生的終身發展,也為應對社會當前的改變與未來變化的需要。
保護學生的核心素養萌芽狀態
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必須清醒認識到,小學階段是學生核心素養形成與發展的啟蒙階段。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發展規律,更多地給予學生獨立學習的機會,使每位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獨立性得到提高,培養學生堅持的精神、堅強的品質、強勁的內心,引領學生追求更高的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轉變教師“滿堂灌”、“死記硬背”、“題海戰術”的傳統教學理念與課堂教學模式,采用“開放性、多元化、啟發性”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設計與教學內容相匹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發現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從傳統觀念下的學校小課堂走向社會大課堂,做到“學生參與、老師輔導、自治管理、突出個性”,引領學生將自身學習所得的知識、經驗與社會實際相結合,進而實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實際能力,啟迪學生智慧。要營造一種良好的相處環境,做到和學生內心相依、心靈溝通,使學生在內心深處產生一種對老師的由衷尊重和敬仰。要善于抓住學生內心深處變化的細節,和學生進行內心之間的深入交流,讓他們的內心感覺到震撼,感覺到老師真正的力量,感受到老師的溫暖,對他們今后一生的成長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喚醒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做法
學生的核心素養既需要保護,也需要喚醒。對那些個性突出的學生而言,如何采用合適的方法,喚醒他們的核心素養更為重要。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喚醒學生的核心素養必須從“道德”、“情感”、“能力”三個領域入手。
道德領域方面,要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校要引導學生在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美德的基礎上,從小確立遠大理想,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要引導學生用《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來鞭策和約束自己,從小養成良好的品德,學好科學文化知識,鍛煉強健的體魄,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在學校做個好學生,在家里做個好孩子,在社會做個好少年;要教導學生從現在做起,從小做起,從一點一滴、一言一行做起,逐步培養學生養成文明禮貌、團結互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勤儉節約、熱愛勞動的好品德,讓學生努力去成為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脫離低級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情感領域方面,要引導學生學會感恩。引領學生學會感恩,無論對于社會還是對于學生本人來說,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學會感恩是指不要認為所有的事情都是理所當然,發生在學生自己身邊的小事、課堂上教師的諄諄教導……,都可以是引導學生學會感恩的教學內容。一名充滿愛心、懂得感恩惜福的學生,長大后必定懂得體諒、關心他人,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師長,易于與他人交往、融入社會,愛同學、愛母校、愛國家、愛民族。引導學生學會感恩,培養學生學會感恩的情懷,不僅是一種禮儀,更是一種健康的心態,一種做人的境界。
能力領域方面,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校是學生學習知識、提升自身核心素養的主陣地,是為社會培養、輸送人才的重要途徑。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是指學生永遠葆有積極的學習狀態,敏而好學,學而不厭;老師應勤于教學,學生應孜孜求學,讓學生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廣泛的興趣愛好,進而形成個人的志趣;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不僅要增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讓學生樂于學習、敏于求知,既能自主自覺學習,又能與他人合作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學會思考,敢于質疑,勇于探究,并能夠把學習所得運用于社會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和教師對學生關愛之心的交織,構成了教師的為師之道、為師之本。教師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其實也是教育自己的過程,影響家長家庭教育的過程。大愛至簡,我們一直在努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