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華
摘 要:歷史新課程改革中關于教學目標,改變了過去政治思想認知的培養,代之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通過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成為歷史教師思索的問題,本文擬就此作了一些嘗試。
關鍵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歷史教學
歷史學科是最基本的人文學科,這種學科性質決定了歷史教育要關注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思想道德觀的建設。《歷史課程標準》(2001年7月)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中明確規定:使學生“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命”,“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據此,歷史教師要依據要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某種意義上說,能否使學生樹立和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關乎歷史教育的成敗和歷史教育部分價值的體現。
那么,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具體規定如何落實?情感的心理過程是一個層層遞進、緊密銜接的心理內化、升華和外顯的過程,從而形成了一個動態的情感水平目標系列。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培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時,可按照情感認知的心理過程順序去設計教學。
(一)以“史”喚情——建立學生的初步情感體驗
在這個情感水平層次,學生通過對歷史教材及歷史課外書籍的閱讀;或通過教師所創設的歷史情境,從中受到的感悟與啟示;或對某些具有情感教育因素的歷史感知;或通過教師移情的感染,從而引起注意、產生興趣,表示認同,愿意接受,同時引起情緒上的變化,并產生情感上的體驗,形成相應的外顯行為。
以“中國古代科技史”的教學為例。通過教學,教師要使學生基本了解中國古代重要的科學成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萌發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感,感受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巨大貢獻和對人類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另外,教師還要對中國傳統科技與西方近代科技的區別進行分析,使學生初步明確中國傳統的科學技術由古代領先轉向近代落后的原因,即著名的“李約瑟之謎”的謎底。這樣做,一方面使學生意識到中國古代優秀的科技成就中所隱藏的不足,即重經驗輕實驗、重綜合輕分析、重實用輕理論;另一方面,還有利于糾正長期以來我們對歷史上的科技成就表現出的過分沾沾自喜的錯誤觀念。只有面向世界的教學,才能培養學生的世界眼光,使學生樹立奮發圖強、為復興中華文明而自強不息的意識和精神。
(二)以情串“史”——加深學生內部情感態度
在這個情感水平層次,學生以情感體驗為基礎,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做出價值的判斷,形成相應的價值傾向性,表現出肯定或否定的態度,并在情感上確信其價值的存在。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也是對歷史反思評價的過程,是褒是貶,是贊揚是批判,無不體現在對歷史事物判斷評價之中。學生情感態度的確立,使其情感結構發生質的變化,開始由外部的情感體驗,發展至內部情感態度的確立,在這一變化過程中,學生從體驗深入到價值的分析,從注意外部情感轉向確立內部情感的傾向性,這是情感水平層次質的變化,也是情感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
如學生從東晉詩人陶淵明絕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風亮節中,養成正直、淡薄名利的人生態度;從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改革魄力中,確立歷史的責任感,培養學生開拓創新,用于進取的精神;從北宋風俗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確立歷史審美情趣;從民族英雄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胸懷中,讓學生體會出他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以培養其愛國主義情感;從近代“西學東漸”,向西方學習思潮的反思中,形成強烈的國際意識。
在確信這個情感水平層次,歷史教師要有強烈的角色意識,通過移情,烘托強烈的歷史情境,讓學生在體驗歷史的基礎上,既要深入歷史,與歷史人物同呼吸,共命運,進行心靈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又要站在理智的更高層面,對歷史事物做出價值評判,促成情感體驗的升華,確立為鮮明的情感態度。“確信”是情感教育目標的中級水平層次。
(三)情“史”交融——建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在這個情感水平層次,學生對若干“確信”的歷史知識進行有機合理的整合,不斷深化,在對情感信念的反復感悟中,在對價值觀念的多重審視中,將情感態度的傾向性組成系統的價值觀,并以此規范和指導自己的言行舉止,這樣,我們教育的最高目標可以說已基本達到。
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就應有一個逐步升華的過程,先從“接受”這一情感水平層次出發,教師應選擇典型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創造濃厚的情感教育氛圍,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讓學生愉快地接受刺激,產生滿意的愛國主義情感體驗;再從“確信”這一情感水平層次考慮,通過典型的有教育意義的事例,對愛國、愛國者和愛國主義的范疇進行價值層面的探討,從而讓學生真正理解到愛國主義是千百年歷史發展長河中,積淀、凝聚的對自己民族和國家一種最無私,最純潔、最深厚的感情,以形成對愛國主義的正確態度,即愛國主義情感的傾向性,只有知之深,才能愛之切;最后只有達到“性格化”這一情感水平層次,即學生將自己對祖國、對人民樸素的愛,升華至愛國主義價值觀層面的理智的愛,形成相應的思維定勢,以此作為準則,來分析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事;以此作為標準,來衡量判斷社會上的真善美和假丑惡;并以此作為規范,來指導反省自己言行舉止和所做所為,才能真正使歷史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落在實處,收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激之以志,導之以行的效果。
“情動于中,而行于外”。如果歷史教師缺乏對情感教育目標水平層次的科學認識,急于求成,或追求形式;或以知識教育、能力培養代替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不僅有違情感教育的規律,而且也難以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