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云
摘 要:在小學階段對個體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塑造,能夠對個體的一生產生積極的影響,本文將主要探討如何在小學階段,對農村小學生開展文明行為習慣養成,促使小學生個人素養得以提升。
關鍵詞:文明行為;農村小學生;習慣養成;教學策略
前言:隨著素質教育進程的不斷推進,當下的教學目標已經不僅僅是讓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的提升,而是要讓學生能夠實現更為全面的發展??v觀個體的一生,良好的文明習慣是個人素質以及能力的綜合體現,把握住小學這一關鍵時期,針對農村小學生進行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將對個體的學習、生活、工作產生積極影響,反過來,良好的行為習慣也能促成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的形成,實現知識素養和個人能力的綜合提升。
一、優化教學環境,營造文明行為習慣氛圍
環境對于個體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很多農村學校常常忽略了教學氛圍的塑造,實際上,教師應當認識到文化和環境對于個體的影響,通過營造文明氛圍,為讓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這方面,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文明習慣征文、開設主題班會、辦主題宣傳欄等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也在過程中讓學生對文明習慣有更深刻的理解,從而將文明意識扎根在心中。
對于農村小學生習慣養成來說,教師尤其要注重和本校的教學資源和實際情況相結合,做好榜樣作用,從而帶動學生規范自己的行為。在優化環境方面,教師也可以通過組織相關競賽和文明個人評選的方式,在學生范圍內找到典型,號召學生學習,從而在整個校園內構建出文明的校園氛圍,發揮出環境對個體的積極影響。很多農村學校在教育設施上和城市學校有一定的差距,對此,教師可以從學校的軟環境入手,增加標語、豎立主題鮮明的宣傳海報等等,讓學生能夠時時刻刻規范自己的行為,用軟環境彌補硬件教學條件上的差距,所以從這個層面上看,對學生進行文明習慣的引導與教師對文明教育的重視程度密切,相關教師需要從微觀環境入手,在細節上強調文明習慣養成的重要性,從而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制定規范,普及文明習慣教育
農村的小學生和城市小學生相比,信息獲得渠道較為閉塞,所以在對外接受信息的過程中,教師所傳遞的內容至關重要,教師要認識到自身對于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影響,并且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認知基礎,提供文明習慣養成的教學策略[1]。例如,針對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來說,對其進行文明禮貌的要求,可以從文明禮貌用語入手,讓學生能夠掌握基本的用語習慣,到了三四年級,可以強化學生對校園禮儀內容的理解,到了更高年級,可以側重培養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的訓練,通過循序漸進、層層遞進的教學手段,讓學生的文明習慣得以養成,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尤其需要注重發揮出自身的榜樣作用,并且逐步讓學生能夠認識到文明禮貌不僅僅是個人素養的提升,也是讓自己獲得幸福和愉悅的有效方法,讓學生能夠發自內心的認同文明禮貌的重要性,并將這種認識外化為行為。
三、進行學科的挖掘,滲透文明行為教育
進行文明禮貌行為的塑造,教師也需要認識到要和農村小學生的其他學科結合在一起,將文明禮貌教育滲透其中。對此,教師可以從舉例的角度,在課程中融入德育的案例,從而實現日常教學和文明禮貌教學的融合。例如,在體育課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互相幫助,向學生介紹如何完成協同學習,并讓學生在體育課上進行相關和實踐;在美術課上,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讓學生在手工任務完成的過程中體會團結互助的重要性;教師也可以在語文課中向學生舉例文明禮貌行為的中華美德傳統故事,針對本堂課的教學內容進行文明禮貌的深度挖掘,找到開展文明教育的契機、總之,對文明禮貌習慣的教育需要和知識性教育合二為一,共同發力,從而發揮出文明禮貌對于個體的潛意默化影響,并將每一堂課、每個學科作為開展文明禮貌教育的基石,共同促進小學生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
四、聯動學校和家長拓寬教育范疇
為了更好的實現小學生文明習慣養成教育,除了在學校層面上要持續發力之外,也要聯動家庭教育,提升家庭對于文明習慣養成的重視程度。很多農村小學生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家庭氛圍中缺少教育的環節,從而導致文明習慣養成教育結果大打折扣[2]。在這方面,為了改進農村家庭教育缺失的問題,教師需要積極主動的和家庭建立合作,通過走訪的方式先了解學生的實際家庭情況,然后和身處外地的學生父母取得聯系,讓家長能夠參與到教育的過程中,多和學生保持聯系,也可以通過視頻溝通等方式增加接觸機會,這種溝通方式的增加,也會促進親子關系越來越好,彌補小學生在心理層面的安全感缺失,學生也會在融洽的家庭氛圍中,更能接受自己,樂于接受學校的引導。教師也要告知家長要成為學生文明禮貌的榜樣,從而通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配合,讓文明習慣的種子扎根在于小學生心中。
結語:綜上所述,對農村小學生開展文明習慣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教師有足夠的耐心以及不斷打磨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教師需要尤其認識到文明習慣養成對于個體的深遠影響,從而在教學手段和策略上進行調整,讓小學生能夠在正確的教學引導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后續學習和人生打下堅實的品性和素養基礎。
參考文獻:
[1] 陳曉年. 淺談農村小學生文明行為習慣養成的規律和特點[J]. 學周刊, 2018,78(8):93-94.
[2] 鄭小調. 農村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分析[J]. 學周刊, 2017,35(30):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