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冤
摘 要:《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要堅持德育為先、立德樹人。我們必須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潛移默化的滲透德育教育,把立德樹人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工作中,才能搏擊教育之長空,培育社會之幼苗。
關鍵詞:數學 德育 立德樹人
從教二十年,我一直從事小學數學教學,數學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運算能力,同時也要結合數學教學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蘇霍梅林斯基說過“智育的目標不僅在于發展和充實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優美的品質。我通過翻閱資料、閱讀文獻,體會到要在數學教學實踐中“以德樹人”應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影響學生。
德育教育既是說理、訓練的過程,也是陶冶學生的情感,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教師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對學生的影響是直接的,也是深遠的。其中教師的示范作用以及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主要方法。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能感染學生,我們要以嚴謹的教學風格和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來影響學生。上課時,著裝要樸素大方,講普通話,語言要清楚、明白、有邏輯性。板書要整齊,書寫要規范。板書設計、語言表達、教師的儀表可以無形中給學生美的感受,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感受了美的教育。輔導“問題生”要耐心、細致,使學生在教師的感染下,潛移默化地受到了熏陶和教育。
二、在情景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教材中的情景引入(教師根據內容創設情景)教學過程中的合作學習都可以很好地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教育,讓學生學會尊重、謙讓、團結協作和關心他人。另外立德樹人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上,應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我們可以適當開展一些數學實踐活動和數學主題活動來進行德育教育。
三、以前輩數學家的事跡和成果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
心理學研究表明,榜樣教育對具有最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數學教學中適當的介紹一些數學家的事跡,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教學六年級數學《圓的周長》,當教師講到圓周率時,可用有文字和圖片結合的課件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約在1500年前就計算出圓周率應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值的計算精確到7位的人。并講述了祖沖之在追求數學道路上的感人故事,這個故事可感召學生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人生,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勇于創造、執著追求和為科學獻身的精神,使學生了解我國光輝的科學史,激發民族的自豪感和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立志為振興祖國的科學事業而勤奮學好數學。
四、利用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培養過程中強化德育情感----立德樹人。
在教學過程中,使數學德育理論具體化、操作化,同時,又可以使數學德育實踐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對于小學數學教育,宜采用如下幾種方法:
1、轉化法。就是把數學中的原理和方法,轉化成學生的一般的世界觀和思想方法,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例如,對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拼拼擺擺,動腦思考,順乎自然地推導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從中領悟出“實踐出真知”的觀點。
2、比較法。就是抓住事物之間的聯系,通過對不同的算式、圖形、解題思路進行比較,可使學生從中發現規律。例如,低年級應用題教學中“求比一個數多幾、少幾”,中年級應用題“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和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高年級教材中分數應用題的互相轉化等等,在數學中,可以把他們聯系起來,進行比較。一方面使學生有比較,有鑒別,掌握知識;另一方面使學生學會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領悟出事物發展變化的原理。
3、遷移法。這一方法要求把已知遷移到未知、把此一類知識遷移到另一類知識中,使學生受到相互滲透、影響和轉化的觀點的教育。這也正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的“要將數學與其他學科密切聯系起來,從其他學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資源”。例如,學習統計知識,可結合小學五年級《綜合實踐》下冊統計“白色污染”,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將數學知識遷移到其他學科,使學生不僅提高了知識學習的效率,而且逐漸樹立起普遍聯系、轉化的觀點。
4、實踐法。組織有趣的數學課外活動,在提高能力中受到德育教育。在課堂上,教師不僅寓德育教育于數學過程,還應鼓勵和指導學生通過課外閱讀,社會調查等途徑搜集資料,從中受到教育,這樣不僅智力得到發展,學生還在人際交往、思維方式,行為規范等方面得到鍛煉,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學習之中,寓教育于活動之中。
五、循序漸進,掌握好小學生立德樹人的原則。
1、情感性原則。情感是促使學生知識內化的催化劑。教師要創設情感氛圍,借助情感動力,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使之得到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廣闊的心胸,和諧地發展各方面的素質。
2、科學性原則。進行思想教育,必須做到旗幟鮮明、觀點正確、說理明白。教師要站在育人的高度給學生以正確的認識導向,使學生信服地接受教育,并指導自己的行為。如四年級上冊的數學廣角中,講到合理利用時間問題,讓同學們都科學的安排自己的時間,珍惜時間。
3、層次性原則。思想品德教育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必須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體現德育滲透的梯度。如低年級引導學生認識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初步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有學好數學的信心。中年級則要有機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使學生初步學會分析、歸納的方法,有獨立克服困難的愿望和體驗。高年級則要把數學和社會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猜測、探索、比較、概括、合作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六、聯系生活實際,在課外延伸中滲透德育教育-----立德樹人。
1、通過數學訓練和實際應用,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教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在數學訓練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學生常會遇到一些難題,許多同學則會“置之不理”,沒有迎難而上的勇氣和毅力,這時要結合數學家成長的經歷教育學生,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要有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堅強毅力,這對今后干什么事都有很大幫助,具備了這些品質將來才能為四化建設貢獻力量。
2.通過數學作業和練習,培養學生嚴格、認真、仔細、工作有條理,對計算結果負責任的良好作風。數學作業和練習是學生必不可少的,數學中經常打交道的是數字和圖形,數字要求不能有一點錯,圖形要力求完美,學生要嚴格要求自己,凡事認真仔細,干工作有條有理,對計算結果負責任。通過這些良好品質的培養,將來走入社會參加工作,才能對自己要求更高更嚴,才能把工作干得更好。
總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立德樹人,重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教師要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點點滴滴,有機滲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以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作為新時期的一名數學教師,應牢固樹立,立德樹人,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新時代有理想、有抱負、有創新、有道德的綜合性人才,為實現中國夢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潘素霞。寓德于教——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J]。小學教學參考,2019(15):38-39。
[2]唐嬌嬌。立德樹人理念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滲透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13):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