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居光
摘 要:知識即美德,美德需要教育。但當今的農村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農村教育和城鎮教育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和距離。我作為一名在農村任教多年的教師,對農村教育進行了一定的思考,做一簡單的淺談。
關鍵詞:農村教學 現狀 對策
農村教學與城市中小學教育相比較,其學校條件、師資水平、學生綜合素質、社會教育資源、家庭教育層次等都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是撤點并校政策導致農村中小學數量減少,另一方面是農村學校的優秀生源越來越少,農村教育質量差導致許多農村學生流向城鎮,逐漸形成惡性循環。所以農村中小學教師應立足于農村學校實際情況,充分挖掘現有教育資源,優化農村中小學學生學習的方式,積極探討農村中小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狀況,為農村中小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為學校決策提供參考,為農村中小學教育實踐積累第一手資料。
一、平心靜氣,正視現實。
現今的農村學校教育,已經進入到舉步維艱的尷尬境地。很多農村教師抱怨學生綜合素質差、家長要求高卻相對付出少、社會普遍不理解的諸多問題。就當前現實而言,由于生活條件的改善和教育改革等原因,目前農村教學的現狀是生源少,且學生綜合素質低,嚴重困擾和影響教師的教學效果。但我想說的是,我們農村教師應該正視現實,適應現實;平心靜氣的進入日常教學工作中。不要一味的抱怨,因為抱怨等負面情緒不會有助于幫助我們改變農村教育現狀;相反,低落和消極的情緒會或多或少的托教師的后腿,影響教師的個人情緒,進而直接影響實際教學效果。既然身為人師,我們教給學生的是知識與方法,同時教師自我磨練的也是心境和胸懷。試想圣人孔夫子,學生三千,賢者卻只有七十二人。(優秀率:2.4%)所以,我們作為鄉村教師,無論面對何種困難,都無須懊惱,無須抱怨;今后的教學中,農村教學嚴峻的形式將會延續,我們農村教師要適應教學困生,適應在困境中完成我們的教學任務。那么,首要的就是我們農村教師要正視現實,靜下心來,撲下身子,放下華麗與浮躁,做到“清風拂山崗,明月照大江”的潤物細無聲的教學境界,用心用情做好農村教育。
二、些許進步,即為成功。
正視了現實,平靜了心態,不代表碌碌而為、不代表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不代表我們農村教師可以放棄眼前資質相對較差的學生;教育的目的不是純粹而單一的,更是紅燭映人的感化;教不會知識,我們可以教方法;教不會方法,我們可以教做人;教不會做人,我們可以教其他的……蕓蕓種種,方方面面,我們總有可教的。因為我們每一位農村教師都很優秀,都有自己獨有的魅力和知識的感悟,何愁教不會孩子們一點東西呢?在這里我想鄭重的闡明一點:癡心妄想的大幅度提高成績,在如今農村教育教學中是不接地氣的,是不符合現實的空中樓閣。但成績的微弱逐步的提升,都是我們農村教育的成功,都是我們農村教師付出的真實回報。所以,農村的教學,學生哪怕在某一方面有些許的進步,都即為老師的成功。
三、潛心教學,持之以恒。
正人先正己,正生先正師。身為教師,必須要用心專一的做學問、孜孜不倦的求教學、持之以恒的辦教育。作為教師不專心做學問,就不能適應知識和理念更新如此之快的教育環境;作為教師不孜孜求教學,在教不言教,心有旁騖(心中總有別的追求),就不會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作為教師不具備持之以恒的教育之心,就不能使學生養成上下求索的學習之心。所以,身為教師一定要持之以恒的嚴以治學、潛心教學。
四、政策側重,社會認可。
目前,農村經濟在國家助農和農作物保護價的支持下,取得了巨大的飛躍,農民的收入呈階梯式增長。與此同時,農民的生活也有了質的飛躍,紛紛到城鎮購買了樓房等多種房產,致使農村的原有房屋均被閑置。在這種情況下,農民舉家搬往城鎮,村級的單位保留都已經形同虛設,還何求農民將子女留在農村學校進行學習,簡直成了教育的無妄之談。農村教育失去了生源的固有根基,同時依舊留在農村學習的極少數學生,絕大多數都是家庭及其貧困或者是留守兒童及離異家庭的孩子,陪伴孩子的只有爺爺、奶奶或是姥姥、姥爺,致使家庭教育的部分近乎為零,完全單方面依賴教師在學校和課堂的教育;又或成績極差,家長已經對其喪失了學習的信心,只是簡單地尋找一個寄管孩子的場所而已,根本不期望學生在學業上有所建樹。種種情況,綜合導致農村學校教學質量直線下降,更進一步失去社會輿論及群眾的信任,逐漸形成農村教育的惡性循環;在這種情況下,農村教師即使付出成倍的努力也無濟于事,這種綜合的缺失對農村教師的傷害是城鎮教師和教育專家們無法體會和了解的,更是教育之外的難以體會的。
陶行知先生就提出要匯聚一流人才到農村工作的要求,他曾經指出:“好的鄉村教師第一要有農夫的身手,第二有科學的頭腦,第三有改造社會的精神。”面對我們農村教學的現狀,我想重申:正視現實,平心靜氣;些許進步,即為成功;潛心教學,持之以恒。教學做合一,重建家長對農村教育的信心,相信我們的農村教學會有出路,希望往往就是在不斷摸索中出現的。
參考文獻:
[1]王秀萍. 農村小學教學點的現狀分析與管理策略的思考[J]. 中小學教學研究,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