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萍
摘 要:詩歌鑒賞一直都是語文教學的難點,也是高考的必考點。詩歌鑒賞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其審美意識。而回歸“詩性”是詩歌教學的理想追求,因此,本文分析了現階段語文詩歌教學“詩性”缺失的具體表現,并提出了詩歌回歸“詩性”的有效教學策略。
關鍵詞:語文詩歌教學 詩性回歸 有效策略
古典詩歌是中國詩性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充滿了濃郁的抒情氣息。在詩歌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感受詩歌文本所蘊含的精神文化底蘊,把握詩歌中的文學意象,讓學生切實體會到詩歌中所流露的哲理智慧。但在當前的詩歌教學中,卻存在著種種誤區,教師往往把詩歌當成文言文來教,詩歌教學失去了它的特質,學生無從感受詩歌凝練含蓄、意象獨特雋永等的特點,無法達到接受文化熏陶,提升人文素養的目的。鑒于此,筆者認為,詩歌教學應該充分遵循詩歌的特質,引導創設詩性情景,喚醒學生內心的詩性,讓學生在詩性情境中體驗詩情、感悟詩心,陶冶情操,提高審美,進而切實提升其語文素養。
詩歌的“詩性”教學,是指教師在充分尊重詩歌情感性、情緒性、象征性、超現實性等特質特性的基礎上的教學活動。選入教材的古典詩詞,歷經千年積淀,其中很多是作者對當時生活、生命的深層次感受,以及對人和世界存在方式的深度透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啟迪學生的智慧,觸發學生的生命情懷。因此,教師應教會學生有感情朗讀詩歌,懷著崇敬之心去賞析詩歌的特質、意象以及文本,從中提煉出自己的理解,與詩人共賞共鳴。
一、“詩性”缺失的具體形式
1.教學功利化
由于升學壓力的影響,許多教師的課堂也帶上了功利化色彩。在詩歌鑒賞的教學中,教師常常以“會解題”為目標,著力傳授學生解題技巧,以此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一些教師更是將詩歌課上成了肢解文本的課,教學方式嚴重束縛住學生的思維,不懂得深入挖掘詩歌創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情感、信念,缺乏對學生欣賞能力和審美能力的培養,從而導致學生學習興趣降低,未能真正發揮詩歌鑒賞教學的應有作用。
2.情感淺薄化
在解讀詩歌時,如果教師僅僅是按照教材、解析、教學參考書等進行分析講解,那對于學生來說,僅僅是“照本宣科”毫無新意。教師沒有了解與熱愛所教的詩詞,沒有對詩歌真正投入感情地教,學生自然無法用心地學,最終的結果是學生既無法體會詩歌的情感,也無法形成審美體驗。梁啟超曾言:“用情感來激發人,好像磁鐵吸鐵一樣,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鐵,絲毫容不得躲閃。所以情感這樣東西,可以說是一種催眠術,是人類一切動作的原動力。”
3.鑒賞模式化
為有效應對高考,一些教師常常將詩歌鑒賞復習課活生生變成了高考歷年真題的“深度解讀”課。在鑒賞評析時,往往將原本優美的詩歌大卸八塊,只停留于文字的表面意思的解讀講析,或將固定的思維模式或者答題程式灌輸給學生,而對詩人真正想要表達的情感則分析得不夠透徹,這種如工業流水線般的呆板的詩歌鑒賞模式讓詩歌固有的趣味性逐漸消失,極大地阻礙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以致出現了呂叔湘先生所說的“學生自己讀,感動得流眼淚;老師一分析,眼淚全沒了”的現象。
二、回歸“詩性”的有效策略
1.重視朗誦,體會詩歌的生命情感
囿于高考應試模式,一些語文教師對朗讀尤其是詩歌朗誦的作用認識不充分,在學生的朗讀時間上很“吝嗇”。其實,很多詩歌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需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品味咀嚼。僅僅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是無法真正領悟到詩歌的美及其蘊含的思想情感的。只有在朗讀中讓學生細細地品味詩歌的語言和情感,方可真正體會到“夜半鐘聲到客船”的落寞心情和“天地一沙鷗”的凄涼之意。
如教學《登高》這首詩時,筆者先讓學生整體朗誦,目的是在有聲的朗讀中,將自己內心的個性化感受表達出來。然后筆者再給學生示范朗讀,針對前兩句,應該用略帶滄桑悲涼但又不失洪亮的語調讀出來,要讓學生感受到詩中蒼涼空曠的意境。到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一句,語調要由高亢轉向沉郁,讓學生感悟到作者心中的悲涼情緒。接著要將作者漂泊一生,歷盡坎坷的經歷讀出來。最后一句的語調應該逐漸緩慢而沉重。如此,學生便能在深入解讀文本之前真正將情感融入詩作中,感受到詩人深深的苦悶和哀思。
2.創設情境,感悟詩歌的美妙意境
詩歌的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感和客觀景物的交融下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境界。教師唯有帶領學生進入詩歌的意境之中,方能與詩人產生共鳴,體會體會其思想情感,領悟到藏于文本背后的意蘊。 《春江花月夜》這一課,筆者在課前為學生播放一頓琵琶獨奏曲《春江花月夜》,然后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詩中描繪的江水、明月、汀上白沙、香草芳甸、江潭落月,游子扁舟在江、思婦高樓肚倚的畫面。這種配有優美音樂、唯美畫面的詩歌情境,定能深深吸引住學生的眼睛,將其帶入一種寧靜而又惆悵的意境中,進而走進詩的深處細細品味其情感。
3.巧用留白,拓展學生詩歌想象力
高日甫在《論畫歌》中曾說到:“即其筆墨所未到,亦有靈氣空中行。”詩歌也同樣具備此特質。因此,教師在詩歌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挖掘詩歌本身的內容空白,激發學生無限的想象力,引導其主動地補白,添加各種意象和情感,從而更加深入地感悟詩人的激情。
教學柳永的《雨霖鈴》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寫的是今晚將要發生的事情,詩中沒有詳細地描寫楊柳的形色,也沒有將“曉風”的風力大小寒熱程度交代清楚,描寫“殘月”并未說明月色。但詞句卻被人們推崇成為千古名句。為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填補詩人為交代清楚的空白。如“今宵酒醒”后到底在哪里,楊柳的形色是什么樣的,月色是什么,風是什么風,等等。這樣,既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發展其創造性思維,又能使學生因作品所引起的傷心經歷而陷入深思之中。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選編了大量意境優美的詩歌名篇,編者的意圖旨在讓學生透過華麗的辭藻去追問生命的本質,探索人生的本真價值。因而,教師應該確立回歸“詩性”的詩歌教學觀念,將學生帶入詩歌所構筑的審美世界中,在細細的誦讀中感受詩歌的意境,大膽地發揮想象力,增補詩歌內容上的空白,深刻地體悟詩歌蘊藏的情感,進而提升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