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近晗
關鍵詞 投入量假說 詞匯附帶習得 教學 學習任務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10.017
Abstract Laufer & Hulstijn put forward the Involvement Load Hypothesis in 2001 based on the explanation of the theory of 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cognition. The hypothesis holds that the amount and effect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re different due to the different "input" of learners to learning tasks. This hypothesis has been confirmed by a large number of empirical studies by researchers, an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teaching results. However, in the practice of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it seems that there are some imperfect explanations and limitations.
Keywords Input Hypothesis; 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teaching; learning task
0 引言
長期以來國內外二語習得研究者分別結合語言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領域進行了眾多的科學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建設性的理論和假說?!啊屡d’的二語習得理論不僅僅是時間上的新,而是在本質上與傳統理論有著明顯的區別,即具有綜合全面的理論視角”(楊文星,2016)。
詞匯作為一門語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習得語言其他技能的基礎,歷來在教學活動中都十分重視。自80年代以來,詞匯習得成為了二語習得領域的主要課題之一,與之相關的重要理論和假說也相繼提出。其中,Nagy, Herman 和Anderson(1985)提出詞匯“附帶習得”理論(incidental acquisition),以及在此基礎上Laufer & Hulstijn(2001)又發展出了“投入量”假說。 它們都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對二語教學產生了積極而重要的影響,取得了積極的效果。但是我們對“投入量假說”給予肯定的同時,也應該從二語習得的學科角度和二語教學實踐的角度對這一假說進行客觀的“審視”。例如,它與“詞匯附帶習得”理論的順承關系、對于閱讀材料與學習者“背景知識”和“已有詞匯保持量”的關系等問題,似乎存在一些不甚完善的闡釋和限定。本文試圖對此假說在二語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幾個問題進行論證。
1 關于投入量假說
“詞匯附帶習得”(incidental acquisition, 又叫偶然習得)是相對于“有意學習”(intentional Acquisition)最早是在1985年由Nagy, Herman 和Anderson提出,是指學習者在進行其他學習任務時無意中習得的詞匯。Schimdt也強調詞匯的附帶習得是學習者“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獲得一些詞匯知識”。Laufer & Hulstijn (2001) 把詞匯附帶習得解釋為“閱讀過程中的副產品”。
“投入量假說”(Involvement Load Hypothesis)是由Laufer & Hulstijn 在2001年基于對“詞匯附帶習得”理論從心理認知角度進行解釋而提出的。該假說認為由于學習者對于學習任務引發的“投入量”不同,從而使得詞匯習得量和效果也不同。它通過學習者情感和認知兩個維度的三個變量,即“需要”、“搜尋”和“權衡評估”,來測量學習者閱讀過程中詞匯附帶習得量的大小。
通過Laufer & Hulstijn 自己的驗證實驗我們可以對此假說做一些更具體的了解。他們在新西蘭和以色列分別進行了平行實驗,共設置三項任務:1)投入量最小的“閱讀理解”,2)投入量中等的“閱讀理解加完形填空”,3)投入量最大的“用10個目標詞寫一篇作文”。經過即時測試和延時測試,最后得出的結論是:“寫作”促成了最高的詞匯附帶習得保持量,其次是“閱讀理解加完形填空”,而“閱讀理解”的詞匯附帶習得的保持量最低。這個實驗驗證了這個假說的正確性。
2 “投入量假說”的積極意義
“投入量假說”拓展了二語習得理論的新視野,對于詞匯教學有良好的指導意義。尤其在國內被廣大教師應用于在課堂教學活動實踐中,通過對學生閱讀過程中任務“投入量”的要求,使詞匯習得教學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教學成果。同時學習者自己也可以在閱讀過程中通過“自設任務”,來促進自身的詞匯習得效果和詞匯習得量的提高。
3 “投入量假說”存在的幾個問題
“投入量假說”雖然在教學實踐中獲得了十分顯著的教學成果,但是還是存在相關闡釋和限定有不甚完善之處。
(1)“投入量假說”是對“詞匯附帶習得理論”的心理認知角度的解釋,是順承了“詞匯附帶習得”的理論。這一說法不甚準確。根據上面所述,“詞匯附帶習得”是指在閱讀過程中的無意行為,說明閱讀是主要任務,而對于詞匯的習得并未作為閱讀任務的要求,而是屬于偶然習得的?!巴度肓考僬f”是指對詞匯習得效果和任務的“投入量”有關,把閱讀變成了帶有“明確的詞匯習得任務”的閱讀,是對詞匯有意識、有目的、有任務的習得。戴曼純(2005)強調“有意識地按照學習計劃實施學習任務(如提高詞匯量、學習語法教材)屬于有意學習”,“無意中掌握了新的語言形式,那么就是無意學習”。根據習得方式的劃分:“詞匯附帶習得”是詞匯的無意習得范疇,而“投入量假說”是詞匯的有意習得范疇,所以它們兩者的所屬范疇是不同的。所以,說“投入量假說”是順承于“詞匯附帶習得理論”是不甚準確的。
(2)“投入量假說”的詞匯習得一般只是達到“短暫習得”的效果,而并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習得。Laufer & Hulstijn 自己對“投入量假說”的驗證實驗以及其他研究者針對此假說進行的實證研究雖然對“投入量”條件下的習得效果通過即時檢測和延時檢測來控制習得質量,然而,這權且只能理解為“短暫習得”。我們知道學習者對于詞匯的習得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且要能達到元認知程度、可以靈活運用,才叫真正意義上的習得。而僅僅一項閱讀任務之后,所短暫習得的詞匯,很可能在一段時間之后會“消失”(忘記)。如把這種短暫習得等同為真正習得未免過于牽強。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短暫的習得”對于詞匯的真正習得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3)“投入量假說”應該分別對于學習者的“背景知識”和“已有詞匯保有量”給予相關的闡釋和限定說明。學習者的背景知識對于閱讀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具有相關的知識背景可以幫助學習者對閱讀材料進行理解。設想讓一個沒有多少化學知識或物理知識的文科生,去閱讀高分子化學方面的論文或者閱讀天體物理學方面的論文的話,他們的詞匯習得效果一定會是我們可以想象得到的差。
Meara強調“詞匯量決定詞匯附帶習得量”。假設當次閱讀任務以詞匯習得為閱讀任務。那么相對于當次閱讀任務而言,學習者的“已有詞匯保有量”應該是多少才會取得好的習得效果?很多的研究者做過此類的研究和說明,總而言之則是,如果當次學習任務稍高于學習者“已有詞匯保有量”則習得效果最好,若過高于或過低于則習得效果最差。
那么,針對當次閱讀任務而言,如果能對學習者“背景知識”的影響作用進行相關的闡述說明,以及對其“已有詞匯保有量”給予相關限定說明的話,將會對二語教學發揮更好的理論指導作用。
(4)“投入量假說”只強調外在需求(任務角度),并沒有關注內在需求(學習者角度)。“投入量假說”強調的是對學習者設置詞匯習得任務,而學習者通過外在力量(任務)的驅動予以完成。這屬于需求變量中的“外在需求”。Laufer & Hulstijn他們自己以及其他研究者對于此假說所做的科學實證研究都是基于這種“外在需求”變量(這里可以稱之為“任務驅動”)所進行的。
“任務驅動”(task-driven)是認知心理學家Ausubel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指導的具體教學原則之一。是一種學習者通過對教師所布置的任務的完成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對于在此“任務驅動”情況下的學習者的學習效果,雖然可以通過即時測試和延時測試來檢驗,但是測試效果不一定能夠達到教師所期望的目標,這是因為在“任務驅動”過程中有些學習者的個人行為沒有能夠得到有效“控制”,或者也可以說有些學習者可能出現疲于應付的情況。
學生應該是目標語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則是輔助。相較于“任務驅動”(外在需求),教師更應該啟發學習者的“自我驅動”或者說“內在驅動”(內在需求)。所以我們應該從學習者的角度對“投入量假說”做出效度方面的重新“審視”。
4 結束語
Laufer & Hulstijn于2001年提出的“投入量假說”豐富了二語習得理論,并且在二語教學實踐中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成果,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習者通過“任務驅動”條件下的閱讀任務的學習,提高了對詞匯的識記和運用能力,提高了詞匯的習得效果。但是我們對“投入量假說”給予肯定的同時,也應該從二語教學實踐的角度對這一假說進行客觀的“審視”。希望今后能看到更多關于這些方面的科學實證研究,以便使這一假說得以更好更“精準”的發揮理論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Laufer B. & J. Hulstijn. 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 The Construct of Task-induced Involvement[J].Applied Linguistics,2001.22(1).
[2] Nagy W.,P.Herman & R. Anderson. Learning Words from Context[J].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1985,20(2).
[3] 戴曼純.二語習得的“顯性”與“隱性”問題探討[J].外國語言文學,2005(2).
[4] 王改燕.第二語言自然閱讀過程中詞匯附帶習得研究[J].外語教學,2008.29(6).
[5] 楊文星,孫瀅.二十一世紀新興的二語習得理論評析[J].現代外語,201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