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迪
摘要:在中國馬克主義意識形態能夠得到確定和發展,是中國社會的必然選擇,這也是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的必然選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中國的發展經歷了很多階段,這都和中國的社會實際情況是分不開的。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不斷發展也促成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不斷變遷。于是本文從變遷的過程、動力以及邏輯三個方面對中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變遷就行了分析。
關鍵詞:中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變遷;動力與邏輯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能夠確立傳播和中國的社會環境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指導之下,中國共產黨才能夠憑借著自己的堅持和努力拯救中國與水生火熱之中,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之下,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中國走向繁榮昌盛,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也是隨著中國的不斷變化,才出現了變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對中國的社會建設有指導作用,而中國的社會變化也是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變遷的動力。
一、中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變遷的過程
近代中國,中華民族處在水生火熱之中,處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這一時期,不斷有先進進步人士探求各種方法以拯救回中國,在不斷嘗試各種途徑之后,最終中華民族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指導,并成功的從水生火熱之中解救了中華民族,挽救中華民族于危亡時刻,這就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最初在中國確立推廣的過程[1]。
馬克思主義未傳入中國之前是建立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基礎上的,不適應當時中國貧窮落后甚至處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國情,所以必須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作出改變和調整才能適應中國的國情,也就是在此基礎上,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變化發展,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也不斷變遷進步,再反過來指導中國的社會建設,期間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經歷了新民主主義時期、新中國成立時期、改革開放時期等幾個階段。
二、中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變遷的動力
實踐決定認知,意識形態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實踐的產物,中國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就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變遷的動力。
(一)為挽救民族于危亡之際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中國流行
上述也提到,近代中國社會具有著巨大的社會危機,于是各種進步人士探求救國方法,積極借鑒外國的進步之法,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事實證明選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作為指導也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指導和中國人民的不懈努力之下,中國成功的走出了困境[2]。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馬克時主義意識形態具有革命特色
中華民族抵抗外來殖民入侵和封建化的社會之后,中國社會的國情要求是建立一個統一的民族政權,實現中國的真正統一,所以這個時候無產階級發動革命,也就是說這個時候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需要變遷進步才能適應社會需要,才能為建立統一的民主政權提供保證,于是這個階段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這個階段是具有革命性的。
(三)新中國成立之際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具有建設特色
新中國成立之際,具有革命性質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已經不再適用于國情,當時新中國百廢待興,所以要求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具有建設特色,以適應國情,適應新中國四個現代化的要求[3]。
(四)改革開放時期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具有目標性
隨著新中國的不斷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的發展進步,新中國不能再故步自封,需要和世界進行溝通交流,于是鄧小平提出了改革開放的構想,其目的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國家繁榮富強,所以改革開放時期的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具有目標性。
(五)十八大以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我國具有了最新成果
十八大以來,隨著我國的國家建設越來越完善,進步越來越大,習近平主席對于國家各方面建設的一系列講話,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最新成果。
三、中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變遷的邏輯
(一)堅持實踐和認識相結合的特點
任何的認知發展和理論發展都是和實踐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是源于實踐的,是實踐發展的必然結果;而認知和理論發展,又可以指導實踐的進步,所以說二者要相互結合,缺一不可。中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中國的社會國情中確立推廣,并且隨著中國社會的變化而變化,它反過來有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而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逐步在中國確立一個完善的理論體系,而這一體系發過來也在不斷推動著中國社會的發展,所以說,要堅持實踐和理論認知的結合,才能更好的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才能推動中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進步[4]。
(二)堅持科學性的特點
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完整的、科學的理論體系,它正確闡釋了人類社會的規律,具有非常高的科學性,所以中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建設必須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唯有這樣才能正確、客觀的把握中國社會的發展狀況,才能指導中國社會的進步發展,才能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
結語:
總的來說,中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變遷和邏輯探討都離不開對中國的社會發展以及社會現狀。中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變遷是由中國各個階段的國情決定的,其動力就是中國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而要想繼續促進中國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就必須堅持實踐和認識相結合的特點,堅持開放性的特點。
參考文獻:
[1]李建勇.淵源與變遷: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D].山東:山東大學,2010.
[2]武玟斌,徐麗,王晨捷, 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意識形態領導地位研究[J].黨史博采(理論版),2019,(3):31-32,38.
[3]孫夢琪.大眾文化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建設[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27):6,8.
[4]趙偉峰.論近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中國的發展[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2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