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丁元
摘要:在我國農村同城市地區間,依然具有較大的差異,不僅僅體現在經濟層面,也體現在對于法律的認知程度上。在本文中,將村民法律意識進行了一定的調查,并以此為基礎為未來工作的開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村民;法律意識;調查報告
1 引言
居民法律意識是現階段我國構建法治社會的重要內容,在該過程中,農村法治又是關鍵的組成部分,在我國法治建設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為了能夠對我國農村地區群眾的法律意識進行了解,針對性的進行了調查,并發現了一定的問題,需要積極采取措施做好應對與解決,保障農村法治建設效果。
2 調查過程說明
在本次調查當中,針對選擇的若干村莊走訪,通過人財物相關資源的充分利用,保證調查具有更為全面與深入的特點,在具體調查方法上,包括有問卷調查與口頭訪問兩種方式。在問卷發放中,小孩、年輕人與中年婦女是愿意接受問卷,且試圖作答的人群,而其余人群之所以在調查當中不愿意接受,同年齡較大、缺少文化基礎有關,也不愿意花費更多的精力去閱覽紙質問卷。對于該種情況,也在問卷調查的同時,適當使用了一定聊天與口頭訪談的方式。在問卷設計中,主要內容包括有被調查人概況、法律意識、法律認知與對于國家法制建設的了解情況等方面。
3 法律意識表現
3.1 對法律的看法
根據調查結果可以了解到,在調查的農民群體中,在法律認識上存在不到位的情況,法律意識也較為淡薄。具體表現在:第一,缺乏權利意識。在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很少有農民想到以法律手段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部分人對法律權益維護方面的權利毫不知情,在遇到事情時,只能夠依靠村支書與村委會,很多人受到其余因素影響而不愿意生事,很多人也不懂得如何運用法律。同時,雖然很多調查者對于我國法律也具有一定的了解,但對同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還存在嚴重的不足。同時,部分農民對法律具有較高的期待與信仰,認為法律能夠被自己所用,法律具有公平公正的特點。但也有部分農民認為對于社會當中存在的不公平情況,即使出臺法律也難以解決。
3.2 法治建設看法
法律的效力、權威具有至高無上的特征,依法辦事也正是現階段法治建設的基本要求。在本次調查當中,發現有八成以上的農民聽到過法治建設相關的概念,但在法治建設同自身間關系、以及在法治建設建設當中自身的角色存在不夠清楚的情況。很多村民在訪問中指出,雖然具有法律條文的存在,但在農村當中依然體現出較強的人治特征,這對于農村法治化目標的實現也具有不利的影響。受到文化、歷史因素影響,在很多農民心中,使用金錢、領袖辦事同法律相比具有更為管用的特征,法律實施同法律的存在間不具有直接的關系,且農村地區法律法規存在不健全的情況,農民在以法律維權時,也具有較大的代價與困難。在該情況下,農民對法治建設更多的也是坐享其成的態度,對社會、國家的改革充滿信心,但在具體的改變、貢獻上還存在缺失的情況,沒有專門的進行考慮。
3.3 農村建設期望
在該方面內容中,有50%以上的被調查者對農村建設具有決心與信息,在提出期望方面,也包括有農村各個方面的建設。其中,“廣泛開展法律宣傳”、“普及法律知識”也有很多農民提出。該情況的存在,也充分的體現出了農民的法律意識,體現出了融入到法治建設環境中的期望。
4 村民法律意識建設思考
4.1 發展農村經濟
要想對農民的法律意識進行提升,關鍵的一項內容即是夯實農村社會經濟基礎、發展農村經濟,在提升農民物質生活的基礎上,使其有足夠的精力、能力提升自身法律意識。在具體工作當中,要對農村地區的優勢資源充分利用,積極提升發展生產力水平,以此實現農村地區生活質量與條件的改善。之后在提升農民生活水平的情況下,農民才具有更高的經濟性參與到法治建設當中。其次,需要做好農村土地資源的把握,通過土地資源發展經濟,建立起相適應的農村土地制度,加快建設農村土地制度與政策,通過法律法規的應用規范征地補償措施、規范土地使用方式,以此最大程度保證農民合法權益。最后,要加快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農村市場經濟能夠良好的融入到市場經濟環境中,在實現農村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情況下,以市場為導向發展好現代農業。
4.2 培育法治環境
要想全面提升農村地區法治建設水平,做好農民法律意識的提升十分關鍵。要想實現該目標,即需要能夠從政策角度對農民的主體地位進行確立。要重視教育,提升農民教育文化水平、提升學習法律知識的能力,以此為基礎實現法律意識的提升。為了確定農民主體地位、提升自治能力,在我國很多的農村當中,已經積極開展了村民自治,在對村民自治制度作用充分發揮的情況下,積極鼓勵村干部與農民的法律意識,提升其主體地位。可以說,農村的村民自治制度是對農民法律意識進行提升的關鍵途徑,能夠幫助農民在法律習慣、意識層面更好的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在堅定法治建設主體信念的情況下更好的實現農村法治化目標。
4.3 完善法律體系
對于目前農村法制制度不健全的問題,立法部門即需要能夠積極做好涉農立法工作,對三農問題法律空白地帶進行積極的減少,形成科學的立法觀念,對符合農村實際發展需求的法律制度進行制定,以此保證我國在農村發展當中,各類問題與工作在解決中都能夠有法可依。同時,相關部門還需要積極把握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原則,不僅要求宏村執法主體能夠做好執法觀念的轉變,且需要對基層執法隊伍的素質水平進行提升,以此實現農村素質與法律觀念的帶動,避免因濫用權力對農民的切身利益造成侵害。
5 結束語
在上文中,我們對農村居民的法律意識進行了一定的調查,并結合調查結果提出了問題解決措施。在未來工作中,需要能夠從多方面入手優化法治建設,在改變農村法治環境的基礎上促進我國農村的更好更快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寒.城鎮居民法律意識提升的制約因素分析——以內蒙古赤峰市為例[J].法制博覽.2018(36)
[2]金童.從法律意識維度探索基層國企強化法治建設的途徑——以基層縣級國企為例[J].法制博覽.2019(04)
[3]高玉庭.探究法律課程教學改革與中職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J].教育現代化.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