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珍
摘要:正當防衛是我國《刑法》中重要的概念之一,也是我國社會熱點事件中所探討的重點之一,尤其是對其防衛限度的探討從來沒有停止,尤其在新刑法對正當防衛進行進一步定義后,新刑法明確的對于正當防衛進行了無限度防衛的規定,這對社會一些特殊案件受害人具有了更好的保護性,這也是對自1979年刑法對正當防衛進行規定后的重大的一次修訂和改正,對受害人實行正當防衛時對法律刑事責任的減少給予了有效的依據,而且在社會政治層面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可以盡可能威懾預犯罪的不法分子。
關鍵詞:法律法規;不法侵害;刑法
引言:
在1979年,正當防衛是在刑法第17條有明確的規定,這對于當時社會傳統的正當防衛,給予了法律條文上的支持,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然而針對于目前大多數案件中出現的防衛過當而導致防衛人因為自我防衛而受到法律的懲處,這樣的處理情況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爭論,而新刑法對于正當防衛的修改,正是對于該情況的進一步明確,使得公民可以更加積極的對正當防衛權進行實行而避免不必要的顧慮。
一、新刑法第20條中的正當防衛規定分析
具體來說,正當防衛在新刑法第20條分三款有了正式的規定,首先是利益和財產方面因為正當防衛而造成損害,不負刑事責任,造成嚴重損壞或超過限度的可以考慮減輕或免除。而重點在于,如果是處于生命安全受到影響的情況,盡管在防衛過程中造成了不法侵害人傷亡,也屬于正當防衛,而無刑事責任,明顯來說,這是對1979年刑法中正當防衛、防衛過當后無限防衛三方面的重大修訂和改正[1]。作為歷年來刑法立法的重點和各類事件的重要糾紛之處,正當防衛這一重要的權力出現如此之大的改變,并且強有力的對防衛人進行保護的特性也是目前首次出現并對罪犯有嚴重威懾性的法律條文。
二、在新刑法中關于防衛限度的規定變化
(一)正當防衛概念在新刑法中的修訂
正當防衛的相關刑法出現,首先是在1979年,這也僅僅是在當時在正當防衛這一傳統觀念上進行建立的,因此長時間以來并沒有對于正當防衛有著更詳細的解釋,而司法人員雖然對正當防衛的概念有著教科中的理解,然而對于居民來說,并沒有一個廣泛而統一的認識,因此刑法第20條的統一解釋規定了正當防衛,僅需要的條件就是合法利益受到侵害,并且相比于1979年的刑法,新刑法將國家利益也作為了正當防衛的理由,并且也對于私人利益中的財產利益也歸入了正當防衛之中,相比于過去模糊吸引的正當防衛來說,當前的刑法修訂更適用于防衛人的正當利益保護[2]。
(二)防衛限度在新刑法中的變革
訪問限度的探討,首先要追溯到前蘇聯的刑法,認為正當防衛是一種社會行為現象,這種行為是刑事犯罪而無罪的一種行為,而也基于此,正當防衛通常是作為犯罪行為中的一種,在理論“排除犯罪性行為”中作為重點,而這也是源于在立法過程中對于正當防衛理論過于謹慎而導致的。就對于1979年的刑法進行探討可知,其中所描述的必要限度和不應有是沒有明確的給出定義的,為此,大量的探討和學說在刑法理論界長盛不衰,就新刑法出現前前較為廣泛接受應用的是普遍相適應說,也就是在強度上、危害程度上進行相適應,然而基本相適應也就是一個大概的標準,自然在實際事件的處理和判斷上仍然有著巨大的缺陷,這種理論的含糊和立法的不明確自然會在刑法實踐中出現較為嚴重的偏差,尤其是對于正當防衛中的正義性進行忽視所導致的嚴重后果,單純去討論防衛過度的正當防衛,就是將英雄與罪犯進行根本界限的區別。而對于所說的相適應和必要限度來說,防衛人不可能明確判斷侵害的危害程度,并且在防衛手段的選擇上很多情況下是沒有可以選擇余地的,而相應的,這種約束正當防衛人手腳的刑法缺陷正是給罪犯所提供的溫床,因此相對于1979年所規定的應當“酌情”減輕或免除,新刑法明確的將其刪除以正確的保護公民的正當防衛權,這也僅僅是在保證防衛人對自身財產進行正當時所給予的保護,而在出現對人身造成嚴重損害的犯罪行為,則首次給予了無限防衛這一意義重大的正當防衛措施。
三、無限防衛權首次規定出現的意義
(一)暴力犯罪行為正當防衛的承認
新刑法中出現的無限防衛是刑法中首次提及的,它規定了針對于嚴重的人身安全暴力危害犯罪可以進行無限度防衛,而在防衛程度上也明確的表示出現傷亡情況不負刑事責任,這完全解開了正當防衛人的手腳,對暴力犯罪可以不考慮后果的進行防衛,這針對于過去刑法因為正當防衛的規定而導致正當防衛人束手束腳難以對暴力行為進行有效反抗的情況也有著極大的幫助,尤其是在過去十幾年中,因為反抗暴力犯罪正當防衛而負有刑事責任的防衛人來說,這條法律是對其行為的承認,對他們也具有重大的意義[3]。
(二)正當防衛和防衛過當的界限劃分
心情法毫無疑問,有利于司法實踐對于正當防衛和防衛過當界限進行劃分,首先無限防衛是正當防衛中的一種而不是過度防衛,在無限防衛的條件方面,除了解除限度條件外,仍然具有起因、時間、對象、意圖等正當防衛所必須的4個條件,當然需要注意的是打架斗毆和挑釁不可以使用無線防衛,作為合法理由,并且要注意對于無限防衛的前提進一步明確,也就是該犯罪行為針對于人身危險嚴重的情況而不針對于財產物品,而在人生方面必須是與暴力事實有關的且必須要達到一定嚴重程度,也就是必須采取無限防衛已進行人生危害結果出現的制止[4]。
四、結束語
正當防衛應該是居民在面對一些不法侵害犯罪行為時,對該犯罪行為進行制止以避免進一步嚴重后果的出現而實施的,這種行為首先應該是正義性的,并且在正義性的基礎上考慮其防衛限度,而在出現嚴重暴力導致人身受到危害時,已經不應該再考慮是否為過度防衛的情況,而應該堅定的保護防衛人的正確權益,而過去的刑法中并沒有對其進行明確的規定,并且在防衛的限度等方面也采取了含糊的態度,這對司法的正確性有著極大的阻礙,而新刑法無限防衛的出現,恰當地保護了防衛人的正確利益,也明確了司法并有效的威懾了不法分子。
參考文獻:
[1]謝非.未成年人正當防衛限度認定的立場與路徑[J].四川警察學院學報,2019,31(04):37-44.
[2]姜新平,姜保忠.論正當防衛的界限——昆山“于海明案”與聊城“于歡案”的比較[J].河南警察學院學報,2019,28(04):108-114.
[3]崔浩明.淺談正當防衛的法律界定和相關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9(21):222-223.
[4]歐陽天嶼.正當防衛的崛起——當代中國立法的道德考量[J].法制博覽,2019(21):124-12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