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修辭學在西方是一門古老的學科,發展到當代新修辭學的時候它已經成為一門涉及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完整的學科體系,并且與其他學科產生了密切的關系。不論是研究的內容還是研究者,都能體現它的跨學科性。以美國修辭學家I. A. Richards為例, 他對于語言中誤解的產生的興趣就來自于自己所上過的哲學課。還有Kenneth Burke 對于自我勸說的解釋可以聯想到心理學中對反省的討論。本文著重探討西方修辭學與心理學的交織,體現其跨學科性。
一、Richard Weaver 關于人的本質
Richard 對于人的本質的理解為他的修辭學理論打下基礎。他認為人由身體、思想和靈魂三個部分組成(Foss,1985, p50)。身體是一種物質上的存在,是思想與靈魂的宿主。沒有身體的存在,人就無法生存;然而正是因為有了這個物質存在,人才會因為追求感官享受而走向墮落。阻止人走向墮落的是思想中道德與宗教的約束力,以及人的更高層次----靈魂的引導。關于人的本質的話題一直在心理學和哲學領域受到關注。Richard 認為人是使用符號的動物,因此人能利用符號表達看法和價值觀,由此產生了文化。人是自由的,然而這種自由限制在文化規定的所謂真理的標準范圍內。人的思想和靈魂的部分正是受到了這種限制。
Sigmund Freud關于人的思想和心靈結構的理論在心理學領域具有重大意義。他認為人的心靈分成三個部分:本我(ID)——潛伏在人的無意識里,受人的本能和生理需求的驅動;自我(EGO) ——一定程度上對本我起到約束作用,意識到無法凡事“隨心所欲”,并且意識到外部現實世界對自身欲望的制約作用;超我(SUPEREGO) ——感知來自外部世界道德規范對自我的約束(Eysenck, 1994, p18)。真正支配我們認知狀態和行為的是強大且占據思想絕大部分的無意識,而意識(the conscious)只是受無意識擺布的玩偶。“本我”完全潛伏在無意識之中,而“自我”和“超我”的絕大部分也處于無意識中,只有表面的部分能夠被感知。
無論是Weaver的人的本質的理論還是Freud 關于人的心靈結構的理論都提到了社會道德規范對人的約束和影響,以及人的本能需求和外部世界規則的沖突。Weaver 試圖通過分析人的本質引申到修辭的作用,即連接了外部世界的理性規則和人的本性,將一個文化中的每個個體聯系起來,緩解了理性和感性的沖突。修辭的功能即使將處于人的對立面的理性世界,帶入人性的現實世界之中。而Freud 的精神分析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協調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沖突。
二、Kenneth Burke關于動機的討論
Kenneth Burke 認為動機是修辭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任何修辭活動都是在某一動機的驅使之下進行的。Burke 利用研究舞臺戲劇的方法,即五位一體法分析和揭示人們在符號行為下隱藏的動機。Burke將象征行為大致分為五個要素---行為人、行為、工具、場景和目的。人們在描述某一情景時會自覺或不自覺的強調或突出某一因素的主導作用,從而引導受眾朝他們所想的方向思考。因此,找出修辭話語中的主導因素就能幫助我們發現修辭者的動機。
心理學對動機的研究范圍更加廣泛,超出了語言的范疇,探討人類動機與社會的關系。人們各種行為的動機深受社會、生活環境的影響。社會因素不僅決定了人們滿足自己欲望的途徑,而且決定了這些欲望、需求是什么(Prothro & Teska, 1972, p138)。因此在同一社會環境下,人們的動機需求大體一致。結合Kenneth Burke 的理論我們可以說,即使不同的修辭語篇反映出人們具體的動機有所不同,在相同的社會環境下,人們大致追求相似的修辭目的,比如豎立良好的、成功的個人形象,建立和諧的社會關系等等。分析個體所處的社會環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個體象征性行為的動機。
三、Ernest Bormann 象征趨同理論和幻想主題理論
社會心理學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才得到完善發展的,屬于比較新的領域。然而早在19世紀末期已有不少心理學家對此產生興趣,比如法國心理學家、社會學家 Gustave Le Bon 在他的專著《烏合之眾》中強調了個體在群體中易被煽動,失去理性,不加懷疑接受群體的共同信念的問題(Eysenck, 1994, p41)。當代社會心理學認為人是社會性動物,個體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會不斷的調整自己的言語行為。即使是獨自一人,個體也會依據以往的社會經驗使自己的行為變得“合情合理”。
與這類觀點相類似的是Ernest Bormann的提出的象征趨同理論和幻想主題理論。與諸多修辭學家一樣, Bormann 的理論基于這樣一個觀點,即現實世界并非完全客觀,而是通過言語交流產生的。Bormann認為人與人之間靠言語交流而產生聯系,在交流中,人們才能建立一個共同的世界觀(Foss, 2018,p109)。幻想主題是一個詞,一句話用來描述過去、現在或未來的一件事,是對現實世界的加工,是連接群體成員之間的紐帶,是產生共同信念、世界觀的源泉。在交流中,人們會想象性的向彼此靠攏,以形成一個共同的世界觀。雖然角度有所不同,修辭學主要基于言語交流形成世界觀,社會心理學聚焦心理行為,然而兩者的觀點卻有著驚人的相似。
總之,西方修辭學發展至今不斷壯大,不是由于固步自封,局限于自身領域的研究,而是不斷的汲取來自于心理學,哲學,傳播學等其他學科的營養。而其他領域的專家學者們也漸漸感受到修辭學對于其他學科的重要性,20世紀出現的修辭學轉向就是很好的例證。
參考文獻:
Eysenck, M. W.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y[M],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Ltd., 1994.
Foss, S.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Rhetoric [M], Waveland Press, Inc. 1985.
Foss, S.Rhetorical Criticis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M], Waveland Press, Inc., 2018.
Prothro, E.Terry & P. T. Teska, Psychology: A Biosocial Study of Behavior[M], Greenwood Press, Publishers, 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