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帥
摘要:當前,我國音樂產業已實現由實體唱片為主的傳統模式向以網絡音樂為主的數字模式的轉變。網絡音樂因其虛擬性、開放性和易傳播性等特點,極易被非法復制和傳播。網絡音樂版權保護問題已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版權保護治理難題亟待破解。從立法、司法、行政和行業組織等方面梳理我國網絡音樂版權保護的現狀,針對法律法規、體制機制、商業模式、技術手段等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促進我國網絡音樂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關鍵詞:網絡音樂;版權保護
網絡音樂即音樂的固定載體由磁帶、唱片轉變為不同編碼格式的文件,借助互聯網和移動通訊網等傳播,呈現出高度的虛擬性、開放性和易傳播性。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移動終端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國網絡音樂發展駛入了快車道。與此同時,網絡音樂版權保護問題已成為制約網絡音樂產業發展的瓶頸,版權保護治理難題亟待破解。
一、網絡音樂版權保護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版權法律制度不斷完善,網絡音樂版權秩序明顯改善,網絡音樂版權保護體系逐漸健全,行業生態不斷優化。在版權法律制度方面,我國先后頒布了1部法律、6部條例、9個部門規章和44個規范性文件,針對網絡音樂版權保護先后出臺了《關于網絡音樂發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見》(2006)、《關于加強和改進網絡音樂內容審查工作的通知》(2009)、《關于規范網絡音樂市場秩序、整治網絡音樂網站違規行為的通告》(2010)、《關于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的通知》(2015)、《關于開展網絡音樂版權重點監管工作的通知》(2015)、《關于大力推進我國音樂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2015),以上規范性文件就網絡音樂的市場規范、盜版打擊、侵權整治等版權保護的各方面作出回應,為網絡音樂版權保護和產業發展保駕護航。在行政保護方面,我國于2005年始連續14年開展劍網行動,在音樂作品、音視頻等重點領域開展侵權整治專項活動,強化對網絡侵權盜版的打擊力度;國家版權局也于2015年開展網絡音樂版權專項整治行動,網絡音樂侵權案件占比從2015年的44%驟降到2018年的1.6%,2015年劍網行動前,我國音樂市場每年因盜版流失10億元人民幣,2018年,經過努力,頭部數字音樂平臺正版率達到90%以上,①網絡音樂版權秩序明顯改善。在行業組織方面,2011年6月,國內首個覆蓋網絡音樂運營商、網絡音樂內容提供商的行業協調組織“網絡音樂行業發展聯盟”成立。2015年1月,由近30家成員單位發起的“中國網絡正版音樂促進聯盟”在北京成立并發布了《反盜版宣言》和《自律公約》,旨在推動中國網絡音樂正版化、維護版權和相關權益人的合法權益,并通過相關技術措施、法律手段等向網絡盜版音樂正式宣戰,因此,2015年也被稱之為網絡音樂正版化元年。
在立法、司法、行政管理部門和行業組織的協同努力下,我國網絡音樂版權保護和行業生態持續向好。數據顯示,從網絡作品侵權類型來看,圖片作品案件數量最高,其次是文字作品案件和視頻作品案件,音樂作品案件和游戲作品案件占比很低;從侵權案件數量來看,音樂作品案件數量驟減,下降幅度高達66%,占比不足2%;②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絡音樂用戶規模達6.08億,較2018年底增長3229萬,占網民整體的71.1%;手機網絡音樂用戶規模達5.85億,較2018年底增長3201萬,占手機網民的69.1%。③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網絡音樂領域版權保護環境已有顯著改善,繼網絡音樂行業正版化之后,其商業化之路已步入正軌,市場規模仍存在較大增量空間。
二、網絡音樂版權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國網絡音樂版權保護取得顯著成績,網絡音樂市場持續繁榮,網絡音樂在國家文化產業發展中的重要性逐漸凸顯。然而,我國網絡音樂版權保護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具體如下:
(一)法律法規有待明確和修繕
數字時代革新了作品的傳播方式和固定載體,立法的滯后性難以跟得上技術發展的腳步,使得網絡音樂版權保護遭遇法律尷尬。我國著作權法偏重對傳統文字作品的版權保護,卻并未對包含網絡音樂作品在內的藝術作品的數字化處理后的問題進行明確規定,在司法實踐中致使法院無法在著作權法中找到明確的法律依據,而是采用靈活變通的方法進行裁判。而我國目前針對網絡音樂版權保護出臺的規范性文件又明顯較少,在具體實踐中不足以對網絡音樂盜版行為造成威懾。因此,網絡音樂版權保護亟需修法支持。
(二)用戶付費習慣難養成導致盈利難
長期以來,我國網絡音樂用戶養成了“免費吃午餐”的習慣,用戶付費意識普遍較弱,產業發展存在盈利難的問題。數據顯示,美國數字音樂行業每年收入達3.6億美金,而中國13億的人口僅創造了8000多萬美金收入,④此外,2018年中國數字音樂平臺用戶付費率僅為5.3%。⑤正是由于用戶付費習慣難以養成,一方面損害了音樂創作人的創作意愿,另一方面給行業收入造成實質性損失。因此,為平衡各方利益,用戶付費習慣需盡快養成,確保行業盈利難的問題得到有效改善。
(三)網絡音樂版權保護監管薄弱
現階段,我國音樂服務平臺主要依靠“免費服務+廣告收入”的模式收取回報。該模式下如何獲取點擊量成為關鍵,現實生活中,擁有海量音樂資源和人氣歌手新專輯的平臺往往能輕易獲取點擊量。但是,熱門音樂資源往往有限,于是,網絡平臺服務商在政府缺乏有效監管的情況下,不惜鋌而走險采取侵權手段獲取點擊量,僅需點擊鼠標便可實現且侵權成本較低,進而引發惡意競爭和侵權亂象。若政府監管有力,此種行為可有效遏制,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政府尚未掌握有效的技術手段予以規制,也僅是從宏觀層面出臺監管和規范意見,但并未設立專門的監管機構,監管機制尚不健全造成制度約束力不強,進而導致侵權現象頻發。
(四)商業化運營模式仍存在弊端
現今,各大網絡音樂平臺紛紛通過爭取獨家授權來搶占市場資源,獲得競爭優勢,該授權模式可能會引發壟斷行為,進而對市場競爭產生不良影響,在市場競爭遭到破壞的情況下,無疑對消費者福利產生損害,迫使消費者支付高額的使用費,無法充分享受優質音樂資源的情況。音樂因其本身固有的特殊性自誕生以來的使命就是得到廣泛傳播,版權法存在的目的也是為了促進作品廣泛傳播,繁榮文化市場。獨家授權的商業化運營模式從其效果來看,并不有利于民眾充分接觸作品,甚至其壟斷行為與版權法充分保護作品傳播之精神相背離,綜合來看,這一模式存在弊端和缺陷,應予以優化。
三、加強網絡音樂版權保護的對策建議
縱觀我國網絡音樂版權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法律法規、體制機制、商業模式、也有技術層面的問題,針對上述問題,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強網絡音樂版權保護:
(一)明確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網絡中的數字化傳播改變的僅僅是音樂作品的載體形式,相較于傳統音樂更易復制且成本較低,因而受到侵權的可能性隨之加大。因此,首先可考慮在《著作權法》中對音樂作品與錄音制品的權利內容予以明確,使得司法實踐中做到有法可依;其次,在權利許可方面,權利限制應當有所加強,建議增設錄音制品專有許可限制條款用以避免濫用許可、壟斷現象對網絡音樂作品傳播的阻礙;第三,建議完善權利流轉制度,長期以來,我國立法呈現出重權利歸屬輕權利流轉的價值取向,完善有關權利流轉的規定有助于權利人提升創作熱情,彌補其創作成本;最后,建議明確在網絡音樂方面侵權行為的認定及處罰條款,加大懲罰性賠償力度,以威懾心存僥幸的侵權者。
(二)創新網絡音樂盈利模式
為促進用戶付費習慣的養成,解決行業盈利難的問題,可從以下方面著手:一是針對不同人群開展個性化定制服務,實現網絡平臺的競爭熱點由數量轉向內容,打造“內容為王”的行業新高地,促進良性競爭,進而刺激用戶為內容需求買單;二是上線訂閱模式,針對目前我國許多網絡音樂平臺存在內容同質化、包裝趨同、差異化不明顯等問題,通過上線訂閱模式,提供在線演出等特色音樂服務,給用戶帶來獨特感受,吸引用戶付費;三是設立開放社區,使用戶在合理定價中發揮其主體作用,建立以用戶為主導的歌曲定價收費機制,引導用戶在可接受范圍內有選擇的對心儀歌手的曲目進行付費,同時也是對音樂社交布局下粉絲經濟的有效呼應。
(三)加大網絡音樂版權保護監管力度
為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一方面,政府方面應切實加強對音樂作品的版權預警保護工作,強化約談、警示、公開通報等監管手段,對侵權盜版網站加大打擊力度,形成長效機制;另一方面,應加強和完善音樂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傳統的音樂著作權集體管理模式面對更加復雜的網絡環境稍顯乏力,可考慮引入延伸性集體管理組織并完善相關配套措施。此外,還應充分調動民眾的積極性,引導民眾廣泛參與到監管中來,設置專門的維權援助渠道,鼓勵民眾舉報、投訴網絡音樂侵權行為,并對舉報行為予以獎勵,對網絡音樂平臺行使注意義務不到位的,予以處罰。通過以上措施加大網絡音樂版權保護監管力度。
(四)優化商業化運營模式
如前所述,獨家授權的商業化運營模式有其弊端,如何探索運營新模式成為當務之急,在實踐層面,騰訊音樂已與網易云和蝦米音樂簽訂了獨家音樂版權的轉授權協議,開創了獨家音樂版權“轉授權”的先河,這一模式為優化商業化運營模式提供了思路。獨家音樂版權的“轉授權”不僅可以滿足音樂服務商的傳播利益,而且可以兼顧社會公眾廣泛接觸作品,因此,“獨家版權+轉授權”不失為一種可行的優化路徑,經過優化調整的“獨家版權+轉授權”新模式,將會更好服務于我國網絡音樂產業的發展。
(五)探索引入技術保護措施
網絡音樂版權始于技術革新,以“技術規制技術”已有相關的成功案例。以蘋果公司為例,蘋果使用DRM的核心技術⑥用于跟蹤用戶播放列表的復制數量和時間,有效把控二次復制次數,在采用DRM 技術的前提下,蘋果以“合同+版權法”的范式,確保服務條款的有效承認后就等同于保障數字音樂版權人的作品不受再次復制和多次傳播而被侵權。此外,區塊鏈技術因其自身固有特性在智能合約、確權登記、授權交易、侵權追責等方面具有天然優勢,目前,國內外關于區塊鏈技術用于網絡音樂版權保護中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在未來,以DRM、區塊鏈技術為代表的技術措施在網絡音樂版權保護中應發揮更大作用,應大力推行技術措施在網絡音樂版權保護領域中的先行先試。
注釋
①數據來源:《2018年中國網絡版權保護年度報告》。
②數據來源:《2018年中國網絡版權保護年度報告》。
③數據來源:《2019年中國在線音樂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預測》。
④互聯網音樂平臺:拒絕互掐攜手共贏[EB/OL].https://www.chinaxwcb.com/info/28430,訪問日期:2019年8月21日。
⑤數據來源:《2019年中國數字音樂產業研究報告》。
⑥全稱Digital RightsManagement,簡稱DRM,譯作:數字版權管理,其核心技術稱為Fair Play。
參考文獻
[1]孟兆平.我國網絡音樂產業發展的現狀、問題與解決對策[J].蘭州學刊,2016(03):152-163.
[2]孟兆平,周輝.網絡音樂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研究[J].學術探索,2016(05):110-116.
[3]徐錦晉,方伶俐.“互聯網+”時代我國網絡版權保護的困境與對策——以數字音樂版權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5(20):31-32.
[4]鄭淑鳳,沈小白.版權保護后時代互聯網音樂平臺營利問題的分析與對策——數字版權許可模式改進與新商業模式之探索[J].科技與法律,2017(06):12-22.
[5]趙一洲.我國網絡音樂市場的現實困境與法律制度完善[J].網絡信息法學研究,2018(01):281-292+316-317.
[6]李安.網絡音樂“獨家版權”的許可模式分析——以法經濟學為視角[J].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學報,2018(02):40-46.
[7]寧立志,王宇.叫停網絡音樂市場版權獨家交易的競爭法思考[J].法學,2018(08):169-181.
[8]孫新強,姜榮.著作權延伸性集體管理制度的中國化構建——以比較法為視角[J].法學雜志,2018,39(02):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