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東
摘要:學生主要通過課堂獲得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教師也是通過課堂來進行教學活動。為了提高整個教學活動的質量和效率,我們應該努力進行有效課堂的構建。教師要及時總結經驗,不斷優化教學方案和策略,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構建策略
新課標指出學生的學習活動,應該是活潑有趣,充滿創造性的過程。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得到有效培養和鍛煉。因此,在小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努力創造有利的教學條件,促進學生積極學習,認真思考,培養自主探究能力,提高數學學習中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一、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投入其中
數學課堂是師生相互影響的教學活動,學生的學習反饋有利于教師更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活動,教師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小學階段的學生并沒有太多的學習自主性,缺乏明確長遠的學習目的和學習目標,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激發學生的內在需求動力。而且數學學科內容本身就偏向于抽象理性思維的方面,這對于以直觀感受為主要學習理解方式的小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消除學生認知能力和知識點學習之間的差距感,還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引導學生投入其中,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位置與方向》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以游戲的方式引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一個依據位置提示進行尋寶活動的畫面,這里面尋寶人員分成兩個小組,并分別得到一張提示卡, 用時最短的小組獲勝。這樣的課堂引入方式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學生們會發現照游戲卡的提示只有東南西北四個主方位的提示,按照步驟進行探索活動很容易走偏,通過這樣的趣味游戲告訴他們,這樣的位置提示并不夠精準,如果將活動范圍面積擴大,那將會有更多的空白誤區可能出現。所以,我們在實際的生活當中會使用方向和角度來兩方面來進行更加精準的定位,順利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二、積極采用啟發式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學生進行學習活動需要思維意識的主動參與和認真思考,將知識點內容化為個人內在的能力素養。有效課堂的構建關鍵不在于教師向學生傳輸了多少知識,而是學生學會了多少知識,是否具有創新精神,能否在改變外在形式的情況下,把握住核心問題進行獨立地運用。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如果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不顧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只會造成無效教學或低效教學現象的發生。所以,教師需要給學生思維發展和成長創造條件,要學會采用啟發式的問題提問,而不是直接把結論告訴學生的方式,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考活動,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使他們對課本知識產生更深刻的理解和體會,在運用的過程中更加靈活。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圓的周長》的教學活動中,學生記住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就可以解決很多直觀的數學問題,但是對于圓的周長推理過程能夠理解的話,那將會產生更好的學習效果,避免學生進入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也可以避免因為公式記憶不牢固而導致解題錯誤現象的發生。因此,教師要采用具有啟發意義的問題對學生進行一步一步的引導,通過用皮尺測量不同大小的圓,將測量結果記錄在一張數據表上,從圓的大小來看它們對應的直徑和周長有什么關系,學生會發現大圓的直徑和周長都要比小圓的長,再引導學生觀察圓的直徑和周長的關系,會發現所有的圓的周長和它的直徑之間似乎有相同的倍數關系,進而進行驗證發現二者之間確實存在一個圓周率的問題。這個結論是學生一步步思維發展的結果,可以讓學生產生成就感,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在平時學習活動中認真思考的意識和行為,提高靈活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三、提供充足的自學機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
教師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不教,學生能夠具有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這也是素質教育的目標。學生有充分的自學能力,教師的適當點撥和指導,這就發揮了課堂教學過程中兩大行為主體的最佳學和教狀態,是有效課堂構建的最有效方式。學生作為有意識、有思想的獨立個體的存在,他們的學習潛力是無窮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學會放手,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提供充分的自學機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的活動,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圓柱和圓錐》的學習活動中,對于圓柱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教師就可以嘗試讓學生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自主嘗試。學生們已經學習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相應的知識點,可以用比較的方法進行探索,發現二者的區別就在于前者上下面是長方形或正方形,而后者是圓形。 聯系以前學過的圓的面積公式,就可以很快地得出推理結論。
四、完善課堂的評價方式,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也是多種感官和情緒以及思維共同參與的活動,教師的教學評價也應該是多層次和多角度的。傳統的教學評價傾向于以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為評價標準,不認真考慮其中的過程和方法,更是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直接忽視。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由于學生之間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之間差異的客觀存在,可能受肯定和表揚的永遠是成績優秀的那幾個學生,而大部分學生會被忽視,沒有存在感的課堂教學活動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更加不愿意參加到課堂教學活動之中,嚴重影響他們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學習效率的提高。素質教育應該從學生的素質方面進行評價和培養,而且一個人的素質應該是多項素質的綜合體。因此,教師需要完善課堂的評價方式,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 如學生認真的聽課態度、在思考問題時創新的角度、以及回答問題時的語言洪亮和表達清晰等方面,給予學生激勵性評價,使學生內心受到鼓舞而產生課堂學習的樂趣,能夠更加積極自覺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構建有效課堂成為眾多一線教師的追求目標。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完成,為保證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需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吸收借鑒優秀的教學方法并且結合自身教學的實際情況,不斷實現教學上的創新,打造適合的有效課堂。
參考文獻:
[1]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黃麗珍.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09)
[2]新課標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J].王常芬.學周刊.20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