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燕
摘 要:本文中的主題探究閱讀是指高中語文教師圍繞某一主題,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讓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受到作者思想以及情感的洗禮,完善他們的品格,提升學生語文主題閱讀能力。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主題探究閱讀;閱讀策略
在現階段的主題閱讀過程中,有些教師只是盲目地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忽視學生閱讀的主觀體驗以及閱讀教學方法的傳授,嚴重挫傷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針對以上情況,教師可以運用主題化的閱讀方式開展閱讀,提升語文閱讀教學質量。
一、借思維導圖之力,以“品格感悟”為主題,激發閱讀興趣
思維導圖不僅是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也是讓學生更能全面把握閱讀內容的重要方式,更有利于學生整體思維意識的形成。高中語文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開展品格感悟閱讀,增強學生閱讀的目標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主題閱讀質量。
例如,在開展《老人與海》的閱讀中,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開展品格感悟閱讀,在此作簡要介紹。第一方面,展示思維導圖。《老人與海》的思維導圖的構成部分:作者介紹、小說介紹、小說人物、創作背景以及作品影響,其中會對創作背景以及作品影響進行詳細的介紹,激發學生對品格感悟閱讀的興趣。第二方面,介紹學生的閱讀成果。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小楊同學的分享,他認為這本書對海明威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做了詳盡的介紹,尤其是“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是不能被打敗!”這句話給了他很大的啟發。他在閱讀整部作品的過程中,確實感受到了桑地亞哥品格的力量,即一種永不屈服、永不放棄、與困難做不屈不撓的斗爭的品格力量。結合他自己的人生經歷,他覺得這種品格力量讓他在未來更有勇氣與信心面對生活。同樣在閱讀《大衛·科波菲爾》時,可讓學生列出大衛·科波菲爾的一生經歷的思維導圖,讓學生在其一生的經歷中感受大衛善良、正直、勇敢、真誠的品格力量。
教師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讓學生的品格感悟閱讀更具有趣味性和針對性,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品味閱讀中的深刻內涵,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借人物經歷之光,以“人物經歷”為主題,增強閱讀感知
每個學生都會有自己喜歡的詩人或作家,教師可以以學生喜愛的文學人物作為閱讀主題,讓學生更能全面地看待這些人物,從他們的人生經歷中,感受對自己人生以及生活的啟迪,增強學生高中語文閱讀的感知力。
例如,教師可以以《江城子·密州出獵》《定風波》等文章為突破口,引導學生分析蘇軾在各個不同階段所展示的心境,增強他們對蘇軾的理解。與此同時,教師可以以分享會的形式,讓學生分享在閱讀中獲得的精神感受,使他們在閱讀過程中有所得,提升學生的閱讀感知力。比如,小陳同學說:“我喜歡《密州出獵》時的蘇軾,此時的蘇軾在密州擔任知州,所以他的詩充滿了渴望報效朝廷的豪情壯志”。而小李同學則說:“我特別喜歡經歷‘烏臺詩案’的蘇軾,因為他更能全面地看透人生,燃起對生活的熱愛。比如,‘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句話讓我感受到了蘇軾對人生的豁達態度,并能夠坦然地面對人生的起起伏伏。”
總之,人物不同階段的人生體驗,必然會體現在其作品中,正如李清照早期作品的清麗、明快與晚期作品的凄涼、低沉不同。以人物經歷為主題,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家及其作品。每一位學生的閱讀體驗不同,教師應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讓學生在分享的過程中,還激發其他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提升他們對主題閱讀的感知力。
三、借閱讀問題之機,以學生的“興趣點”為主題,培養閱讀能力
學生在讀任何一部作品時,必然都有自己的興趣點。比如《簡愛》中的女性形象、《基督山伯爵》中的復仇、《飄》中的愛情等等,所以教師可以創設閱讀問題,讓學生帶著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投入到閱讀中,提升學生的閱讀目標感和積極性,增強他們的主題閱讀能力。
例如,在講授《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時,可讓學生以“愛情”為主題,對《紅樓夢》整本書進行閱讀,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可以通過這一主題閱讀,串聯起《紅樓夢》的人物關系圖譜,進一步掌握小說的故事情節,使學生在體會小說“悲劇美”的同時,掌握小說的主題以及《紅樓夢》的文學價值。而在講授《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課時,可以讓學生以“逼上梁山”為主題,讓學生對《水滸傳》進行深入閱讀,讓學生羅列出那些被逼上梁山的人物及其被逼的原因,以此感知小說的社會意義以及“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這一主題。以學生的興趣點為主題進行閱讀,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學生的閱讀目標感,促進主題閱讀教學質量。
總而言之,在開展主題化閱讀研究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講授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更要給學生廣闊的閱讀空間,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和感悟,品味閱讀內容的深層次內涵,讓學生真正地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思想的成熟和心靈的成長,提升高中語文主題閱讀質量。
參考文獻:
[1]白麗.“整本書閱讀”的教學實踐與反思[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18(12).
[2]趙玉秀.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優勢及方法指導探略[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