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大學階段學生來說,他們對一些沒有涉及過的領域總是充滿好奇心和新鮮感,但由于大學生思想尚未成熟,沒有明確的價值判斷能力,往往會被一些判斷所誤導。因此,中外合作院校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轉變當前的教育觀念,發揮自身教育資源優勢,培養出具有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于中外合作辦學學校的學生來說,既可以提升他們的政治素養,還可培養他們的愛國精神,讓大學生具有明確的價值判斷能力,是21世紀高校培養人才的重點內容之一。但從當前來看,中外合作辦學學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面臨著層出不窮的問題。
一、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現狀
(一)人才培養功利性較強
在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高年級的大學生相對低年級大學生來說,在政治評價方面更為積極,因為他們的年齡已經較為成熟,可以不斷累積與理解政治知識,并將政治內容作為生活的組成部分,更是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政治素養的基礎條件。由此可見,當前中外合作學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面還是具有一定作用的。但部分中外合作學校中仍然存在盈利性教育現象,為了節約校內教育成本,學校經常會套用學生原有工作方式、工作內容、工作理念,并未考慮與探索中外合作學校創新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重要作用。如此一來,學校就很難針對學生個人特點來進行人才培養。甚至一些中外合作學校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培訓、預科等方面,具有很強的功利性,過于注重短期學習效果,并將學生出國簽證作為工作效果的依據,學生只要在合理時間內拿到簽證,在校期間學習只需良好、外語能力過關即可,很少注重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來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即便是開展了,也是為了應付上級而采用的表面形式。
(二)價值判斷不明確
當前我國中外合作辦學院校已經將招生計劃納入高等教育計劃中,但由于中外合作辦學學校發展速度不佳,并沒有針對招生管理計劃嚴格制定標準,從而導致生源復雜,不同學生在生活閱歷與家庭背景方面存在很大差異,一些學生會盲目效仿比自己條件優越的學生,從而在價值觀取向方面出現了不符合自身特點的情況。同時,這些學生具有相似的生活背景,幾乎在邁入大學校門前都沒有經歷過集體生活,進而導致大學生缺乏團隊精神與集體榮譽感,在生活態度上散漫,在組織紀律上淡薄,更是嚴重缺乏危機意識。大學生在這種環境中生活,難勉出現一種固化的行為習慣與心理活動,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造成嚴重阻礙。
二、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現路徑
(一)轉變辦學與教學觀念
中外合作辦學學校想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功效,便需要積極轉變學生、教師、校領導的教育觀念,將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培養學生的政治觀念、開展思想政治教學課堂作為人才培養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學校行政部門與黨委會也應定期對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情況進行考察,并從中指導與中外合作辦學學校相符合的教育內容,形成針對性教育模式。學校人事部門、宣傳部門、教務部門也應積極協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將建設思政理論課程納入課程重點建設目標行列,全力支持中外合作辦學學校擴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此外,校領導也需深入思政教育一線工作中,最好可以與教師共同開展教研實踐活動,由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功效。在思政教學模式方面,思政教師應積極探索學生自學模式、教師引導模式、實踐活動模式、德育情感培養模式、師生互動模式等,并以此創新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提升學校思政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
(二)拓寬思政教育路徑
想要提升思政教學效率,便需要教師按時備課,通過開展思政座談會的方式與學生共同研討思政教育中的重點、難點知識,積極參與到教學研究活動中,由此推動思想政治教學創新,為學生整合課程重點,形成授課型典范思想政治教育教師,促進教師積極探索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同時,思想政治教師還應利用自身教學經驗配合學校進行思政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與到校外、課外實踐活動中,通過雜志、期刊、互聯網等傳播媒介開拓學生視野,獲取更多優秀思政教育資料,激發學生思政教育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積極利用多媒體平臺來豐富思政教育途徑,尤其是一些QQ、微信、微博等平臺,可為教師提供與學生共享思政信息的有力渠道,還可實現大學生與思政教師共同進步、共同學習、共同鉆研,由此構筑新型師生溝通模式。
(三)發揮黨團組織帶頭作用
對于高校來說,社團與黨團組織部門是管理學生活動的重點部門,但中外合作辦學學校相對其他學校的學生來說在認識中國共產黨方面更為多元化,因為這些學生多半會在畢業后選擇出國就業、出國進修,從而導致這些學生認為是否能夠入黨與他們未來發展并沒有多大作用。因此,高校思政教師應積極疏導學生心理環境,做好黨組織工作建設,積極配合黨團與社團組織,加強培養與教育黨的積極分子,充分發揮校內學生黨員、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同時,高校思政教師在發展學生黨員的過程中,還需秉承透明、公開、公正原則,讓學生對黨組織具有歸屬感與榮耀感,促使學生可在黨組織中發揮自身民主權利,成為一名愛國、敬業的高素質大學生。
結束語:
綜上所述,從當前我國諸多中外合作辦學學校中可以發現,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問題十分嚴重。因此,此類學校需加深對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并根據自身教育情況,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拓寬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充分發揮自身教學資源優勢,培養出具有愛國精神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何華玲,嚴瑤婷. 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戰與轉型[J]. 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03):86-89.
[2]呂連福. 加強和改進中外合作辦學形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 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02):92-94.
作者簡介:
張寧,出生年月 199107,性別 男,民族 漢,籍貫 遼寧大連,學歷 研究生,職稱 助教,畢業院校 東北師范大學,畢業專業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學,工作單位 大連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