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欣鵬 肖庭舒 吳詩怡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人才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如今,大學畢業生已成為我國各地區經濟轉型過程中的重要資源。2017年初武漢市政府提出“武漢百萬大學生創業就業計劃”,并引入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為大學生提供特殊的優惠政策,吸引大學生留在武漢就業和創業發展。據調查,2017年3月——11月,武漢市陸續出臺《武漢市住房公積金專項政策》、“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計劃”“留下來”系列活動、《武漢市公安局關于貫徹落實全市戶籍制度改革相關政策的通知》《關于支持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的若干政策措施》《武漢市大學畢業生在漢工作指導性最低年薪標準的通知》《市招才局、市公安局關于進一步放寬留漢大學畢業生落戶試行政策的通知》《關于加強大學畢業生安居保障的實施意見(試行)》等,并在2017年11月成立全市首個“百萬大學生共享型創谷服務平臺”。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意愿;影響因素;百萬大學生
一、政策背景及文獻梳理
關于大學生就業問題,我國學者在人力資源、理論完善性、武漢區域等角度已展開研究。德新玲在《新常態下獨立學院大學生就業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中提到,大學畢業生人力資源作為區域經濟轉型過程中的重要資源,凸顯了區域經濟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鄧雨婷在《獨立院校經濟統計專業發展的問題和思考》中提到,區域能否發展成為適合戰略發展的人才資源,取決于區域人才環境是否有利于優秀大學畢業生的集聚。喬海英、張朝紅在《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現實考量與培養政策探究》中提到通過對大學生留在武漢意愿的研究,有助于豐富大學生就業研究體系和研究成果,完善大學生就業相關理論。鄧銳在《百萬大學生留在武漢創業就亞計劃的政策梳理、爭論與改革》中提到,武漢作為人才流失嚴重的城市之一,其大學生愿意待在本地的影響因素更具有代表性,以此制定更科學、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大學生留在武漢,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綜上所述,眾多學者主要通過兩種方式進行研究:(1)主要基于就業情況,對普通高校的大學生就業現狀、影響因素進行研究;(2)從政策、地區經濟發展、家庭和個人因素以及社會角度定性或定量分析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影響因素。其中有關獨立院校領域的研究較少,本文另辟蹊徑,從財經類獨立院校領域展開研究。
二、政策宣傳及大學生留漢就業情況
據筆者在武昌首義學院、文華學院、武漢紡織大學外經貿學院、武昌理工學院、武漢工商學院及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共六所財經類獨立院校的問卷調查,僅46.97%的同學了解武漢市有“留漢就業政策”。有40.3%同學通過就業指導相關課程了解政策,有48.48%同學通過專題宣講及主題班會了解,還有11.21%學生了解專家、名師講座。
同時我們了解到,武漢市近六年來大學生留在武漢就業的人數呈緩慢上升趨勢,2012年有近8.6萬人留在武漢就業,至2017年約18萬人留漢就業,占總畢業生的比例由31.04%升至54.55%,仍處于中庸水平,由此可見“留漢政策”的宣傳效應不夠理想,對于就業問題的解決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留在武漢意愿及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一)留在武漢意愿
據筆者問卷調查發現,有71.52的大學生表示愿意留漢就業,但有28.48%的大學生直接拒絕,對于這個現狀,我們將在本文展開影響大學生留在武漢就業因素的分析。
(二)影響因素特征
我們將可能的影響因素從主客觀的角度分為親人支持、熱愛城市文化、“留漢政策”的鼓勵作用,以及氣候、薪資水平、競爭壓力、買房壓力、就業環境等方面,從自身態度方面分為挑戰性、財富積累、獲得認可、自我提升、貢獻家庭等方面。同時,我們對每位大學生對于“留漢政策”的需求做了一個調查,包含提供崗位、買房優惠、緩解壓力、改善就業環境和其他方面。
1.主觀因素特征
不支持子女在武漢就業的父母、親戚占比不足8%,大部分就業意向來自被調查者本人。而有41.82%的被調查者對于武漢的城市文化對他們留在武漢有鼓勵作用持中立態度,城市文化對于城市發展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被調查者中仍有近半的大學生不認同或對于“留漢政策”對就業有鼓勵作用持中立態度,這與近半數大學生根本不了解“留漢政策”的現狀密不可分。
2.客觀因素特征
認同以及非常認同氣候因素的人群達到58.18%,而大部分的36.97%的大學生認為氣候影響因素一般,還有13.36%的大學生認為武漢氣候對就業影響不明顯。就業薪資水平問題來看,60%的大學生認為武漢就業薪資低,畢業生期望值和實際值之間的差距,薪資水平將是大學生就業的嚴重障礙。在調查大學生對就業競爭壓力的看法時,認為武漢就業競爭壓力大的高達76.97%。有少數人認為其就業競爭壓力較小,僅占2.13%。由于武漢每年都有大量應屆畢業生,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就更加激烈了。有80.3%的大學生認為武漢房價影響就業意愿,僅有2.12%的大學生不認為武漢房價對其就業產生較大影響。有72.12%的人認為武漢就業環境過于復雜影響就業,僅有1.82%的人認為武漢就業環境并不影響就業。
3.每位大學生的自身態度
有36.970%的大學生享受留在武漢就業的挑戰性,而26.07%的同學認為留在武漢就業可以迅速積累金錢和財富,有36.36%的同學更期望為了獲得父母、親戚、朋友的認可而留在武漢工作,也有34.24%的人認為留在武漢就業是為了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同時還有33.03%的同學認為留在武漢就業可以對家庭、社會做貢獻。綜上可以看出愿意留在武漢就業的大學里,最重要的個人態度是為了享受留在武漢就業的挑戰性,僅3.64%的人不贊成這個觀點。
4.大學生對于“留漢政策”的需求情況特征
有76.97%的被調查者認為提供崗位這個政策使得他們留在武漢意愿最強烈,武漢的買房優惠政策使64.85%的大學生感到滿意,目前大學生對于留在武漢的期許中,改善就業環境和減緩就業壓力均超過了60%。
(三)相關性分析
我們借助SPSS軟件,從主觀、客觀、態度三個維度,對總計13種影響因素與“留漢就業”意愿做了一次相關性分析,取每個維度相關性最高的兩個因素作為主要影響因素,得出以下6個對于留在武漢就業具有較強的相關性因素包括城市文化、政策鼓勵、競爭壓力、房價壓力、實現自我價值、貢獻家庭和社會。
(四)logistic回歸分析
為了進一步完成實證檢驗,我們對這6個因素進行回歸分析,將“是否愿意留漢就業”設為因變量g(y),自變量為x(城市文化)、x(政策鼓勵)、x(競爭壓力)、x(房價壓力)、x(實現自我價值)、x(貢獻家庭和社會)
故本研究方程如下:
結果得出,城市文化在邏輯回歸中的權重值為0.34,政策鼓勵在邏輯回歸中的權重值為0.27,競爭壓力在邏輯回歸中的權重值為-0.02,房價壓力在邏輯回歸中的權重值為0.52,實現自我價值在邏輯回歸中的權重值為0.25,貢獻家庭、社會在邏輯回歸中的權重值為0.47。
五、研究總結及建議
本研究主要通過實地訪談和調查問卷梳理了武漢市財經類獨立院校大學生就業意愿及影響因素,武漢市大學生的留在武漢就業意愿整體不高.我們得出以下結論并提出相關建議。
(一)財經類專業大學生期望更多就職崗位
根據調查,76,97%的被調查者認為提供崗位政策使他們意愿最強烈,財經類大學生對于崗位的需求還是遠大于其他因素的需求。建議通過政策力量使中小企業增設工作崗位,另外,大學生是具有高素質的知識型人才,面對武漢巨大的就業壓力很多人選擇創業,我們建議政府部門大力宣傳以及扶持武漢各大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計劃。
(二)就業競爭壓力和房價壓力成最大阻礙
本文研究中有76.97%的武漢大學生認為留在武漢就業的競爭壓力巨大,更有80.3%的人恐懼武漢的房價水平,但就業的競爭壓力和買房成了現在年輕人就業的核心難題,據調查發現均有60%以上的大學生期待政府出臺房價優惠、減輕就業壓力、保障生活水平的政策。在武漢就業仍存在一定的生活壓力,尤其是在住房和醫療方面的開銷,必須降低高居不下的房價,同時要通過漲薪資、提高醫保等方式來保證留在武漢大學生的生活水平,幫助他們克服就業競爭壓力。
(三)武漢市大學生對于“留漢政策”的了解尚還不足
武漢大學生對“留漢政策”并不是十分了解,政策影響力不夠深入。起初我們將原因放在各高校對于政策的宣傳、普及上,但據調查顯示,各高校均有超過四種及以上的宣傳手段,但這顯然還遠遠不夠。政府和學校要在宣傳的方式上盡量避免手段單一,可以重點選擇兩到三種手段來進行宣傳,并且要結合高校、大學生群體的實際特點,充分依托互聯網等媒介進行宣傳。
(四)培養城市文化會增強大學生就業的意愿
城市文化對武漢大學生留在武漢意愿程度的影響非常大,隨著城市發展水平的提高,能夠吸引一些大的企業人駐,從而促進當地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大學生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高的發展平臺,促進大學生就業。建議充分利用城市空間及發展特色加強對于城市功能布局的優化,滿足大學生對于豐富多彩生活的追求,從而提升武漢的城市魅力,有利于留下更多的大學畢業生在武漢就業生活。
參考文獻:
[1]德新玲.新常態下獨立學院大學生就業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2):178-179.
[2]鄧雨婷.獨立院校經濟統計專業發展的問題和思考[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8(10):225.
[3]喬海英,張朝紅.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現實考量與培養策略探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1);255,
[4]鄧銳.“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計劃”的政策梳理、爭論與改革[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9(2):52-57.
作者簡介:
余欣鵬,肖庭舒,吳詩怡,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湖北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