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蘭
摘要:在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探索世界發現美好的基礎時期。在信息時代高速發展的背景下,課外閱讀是小學生接觸和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學生通過課外閱讀,不僅可以對課內所學進行補充,同時還可以拓寬知識的層面。隨著閱讀化時代的到來,人們越來越重視文學的儲存量。閱讀習慣的培養要從小開始,這樣既能擴充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對更高層次的學習都是有所幫助的。本篇文章對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策略進行探究,希望能引發教育工作者對學生課外閱讀的重視,給同行以借鑒和思考。
關鍵詞:課外閱讀;語文;小學生
小學教材的容量是有限的,僅僅通過課本的文章,是無法滿足學生知識的需求量。因此,教師要積極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對學生課外閱讀的計劃性和目標性進行指導,以此來達到閱讀的真正目的。閱讀對小學生來講,是面對困境的秘密武器,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人生觀的重要手段,也是人才成就的巨大力量。
一、培養學生課外書籍的積極性
興趣是一個人專注于某件事的首要因素,也是十分關鍵的條件之一。在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方面,引發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是至關重要的。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只有將興趣激發,學生才能主動且自愿的投入到課外閱讀中,為之后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創建基礎。要想激發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教師要投其所好,抓住學生感興趣的關鍵點,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同時還要因人而異,尊重學生的不同特點和認知情況。
低學段的學生正處在辯音識字的基礎時期,篇幅過長內容較為復雜的書籍顯然是不適合這一時期的學生,針對這樣情況,教師可以給學生推薦內容較為簡單易懂,可以適當帶有拼音的書籍。例如,在學習《丑小鴨》這節課時,教師在學完之后可以告訴學生,這篇課文是根據安徒生的同名童話故事改編而成,并且安徒生爺爺筆下還有很多類似丑小鴨的形象,以此來引導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閱讀童話故事對于低學段的學生是較為合適的,還可以積累一定的故事素材。高學段的學生教師要重視其知識的儲備水平,因此,要適當的閱讀一些名著作品,來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例如,在學完《少年閏土》這篇文章后,教師可以告訴學生,在魯迅先生的小說《故鄉》中,記述了多年之后,先生和閏土又見面的場景,引導學生對魯迅的作品進行閱讀,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還能為初中語文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習慣的培養往往能夠事半功倍,因此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良好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首先,要指導學生制定詳細可行的閱讀計劃,并且要讓學生明確制定計劃的目的是為了執行,教師還要對學生計劃的完成情況進行及時的監督。對待態度不積極,沒有閱讀行為的學生,教師要尋求學生出現消極態度的原因,并尋找解決的方法。對于積極按照計劃實行的學生,教師要及時地給出表揚,鼓勵學生繼續保持良好的態度。
人所處的氛圍和環境也是能夠影響和決定習慣的養成,教師要注重班級閱讀氛圍的創造,可以定期繪制閱讀助人成長成才的黑板報,也可以在班級設置圖書角等等方式,來創建班級良好的閱讀氛圍,幫助學生從心理上接受和習慣閱讀這件事,從內心明確課外閱讀的好處,從而樹立堅持課外閱讀的習慣。例如,在學習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后,教師可以在班級舉辦魯迅印象的主題活動,讓學生講述自己眼中的魯迅先生,并說說是通過什么途徑了解的。通過這樣的方式,在班級創造閱讀魯迅先生作品的良好氛圍,增加課外知識的積累。另外,教師也可以舉辦一些與課外閱讀有關的活動,營造課外閱讀助成長的班級氛圍,幫助學生通過外部條件制定計劃,促進習慣的養成。
三、指導學生以課外閱讀輔助課堂所學
要想使學生自主且長期投入到課外閱讀中,就要讓學生認識到課外閱讀的益處。教師要有意識地展示課外閱讀對課本知識的有利作用,讓學生明確,課外閱讀是能夠幫助理解課本所學的,從而使學生能夠長期堅持課外閱讀。
首先,課外閱讀是積累字詞和佳句的良好機會,教師在教學中,尤其是寫作教學時,要多多引用名著書籍中的經典句子,讓學生感受到課外閱讀對作文水平的提高是有重要影響的,從而投入到課外閱讀中,在平時的閱讀中,積累詞語佳句,豐富寫作的素材。同時,在小學課本中,也有許多名著的選段。例如,在學習《景陽岡》一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水滸傳》中,對武松性格的刻畫,回憶武松打虎這件事的背景,從而使課堂講授的內容更加完善,也能夠讓學生對教材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讓學生了解課外閱讀能夠幫助自身更好地感知教材知識,從而達到更加完善的知識儲備,從而使學生的課外閱讀的主動性增強,文學素養得到更高水平的提升。
四、注重學生對課外閱讀的合理運用
任何知識的學習閱讀都是為了在實際的學習和生活中進行運用,創造價值。課外讀物中蘊含著更加豐富的知識,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家庭學校之外的社會,指導學生掌握生活常識,樹立良好的人際交往觀念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生活。
例如,在學習《小草》這篇課文后,為了檢驗學生對于課文情感的理解和掌握,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寫作練習,要求學生以對生命的思考為中心思想,結合真人真事,自擬題目進行寫作練習。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對課外閱讀中所積累的名人真事進行利用,如學生閱讀了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認識到生命的真正意義在于面對絕境,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去挑戰生命的極限,并將這些寫到了作文練習中。讀書的過程就像是和作者對話,每一本書都有獨特的故事,每一位作者都能教給學生不一樣的智慧,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對課外閱讀中的積累,在實際生活中進行合理的運用,從而提高學生自身的行為素養。
總而言之,小學階段是學生基礎教育的關鍵時期。在小學時期的學生,能夠激起對課外閱讀的興趣,了解課外閱讀對學習的益處,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學生之后的高層次的學習是受益無窮的。作為小學教師,要更加清楚且深刻的認識到這一教育重點,通過實踐,不斷總結教學的經驗,更新教學的方法,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有效的指導,提升學生的語文整體水平,使學生文學素養更加深厚。
參考文獻:
[1]藍艷實.插上閱讀的翅膀暢游書?!獪\談小學生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9(20):36-37.
[2]劉玥.小學生以課外閱讀促進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的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23):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