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當代企業的發展也越來越迅速。在企業不斷壯大的社會背景下,同時也在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基于這種社會現狀,要想更好地應對這些挑戰并和激烈的社會市場做競爭,企業實行工商管理這一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企業高層應該充分并合理利用工商管理這一手段,以期更好地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使企業能夠更好地長久發展,并加快企業更快的建設。本文以企業工商管理手段為核心,逐步探索企業在工商管理未來的發展方向,并對企業管理模式進行了探索研究。
關鍵詞:工商管理;管理模式;探索研究
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對企業的發展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要求和挑戰。企業要想應對如此嚴峻殘酷的市場經濟現狀,就必須要做出一系列的調整來應對市場現狀。對于企業高層,要積極實行工商管理這一手段,結合本公司具體現狀,對企業進行分層管理;對于企業管理人員,要制定一系列的企業管理制度和獎懲制度,讓每個員工都可以自覺地去做到最好;對于企業領導者,要積極推動企業良好風氣建設,積極弘揚企業文化,增強員工的自信感;對于員工要格盡職守,踏實做好本分工作。通過全體員工共同努力,積極推動企業工商管理建設,并加快轉變管理模式,使企業更好更快發展。
一、企業工商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一)企業市場缺乏活力
如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我國企業中蓬勃發展,對于我國企業的國際化和社會主義經濟的總體提升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對于企業經營過程來說,企業大部分部門沒有做好和整體企業的協調發展,對于不同的用戶和受眾沒有制定一系列符合他們本身發展需要的企業市場,導致企業內部資源配置不合理,阻礙企業經營發展,使企業失去市場活力,缺乏市場競爭力。
(二)企業管理缺乏創新
對于企業發展來說,要想使企業更快更好的發展并在世界市場中長久立足,一個好的企業管理制度和理念是必不可少的,對于當今企業進行調查發現,制約企業發展的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企業管理人員觀念陳舊,對于企業管理人員來說,其大部分都是在企業中工作許久的老員工,他們對于企業的發展大多持保守態度,沒有創新和長久發展的覺悟。二是企業管理機制陳舊,企業在高速發展的當今社會,很多企業規則和制度觀念卻沒有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制約了企業員工和企業本身的良好發展,導致企業的日常經營受到嚴重限制,不利于企業在市場經濟潮流下的發展。
二、企業工商管理的未來發展方向
(一)從戰略部署出發
企業的戰略部署是工商管理的主要內容,我們以企業自身發展目標為核心,為企業制定科學的長遠計劃,從企業長遠發展的角度完善企業制度以企業發展資源優化配置為主,加強企業人力資源管理。
(二)加強人力資源管理
人力資源是企業發展核心要素,企業提升人才素養,優化資源配置,應從基層員工人手,企業可以將信息化手段運用到日常流程中,通過提高人力資源管理培訓以及高層次工商管理人才的引進的方式,從基層到管理層逐步完善企業人才配置,企業日常培訓中以現有人才進行綜合素質培養為基礎,將工商管理知識以及能力與日常工作結合,實現人才實踐素養與能力的齊頭并進。
三、企業工商管理的管理模式創新
(一)高度重視工商管理人才的培養與發掘
從企業實際發展來說,把企業快速發展作為研究對象,挖掘工商管理人員,建設企業管理隊伍,能有效推動工商管理模式的構建與發展。企業只要能夠處理好管理層與基層員工的關系,重新規劃工商管理制度以及機制,對于企業自身發展有極大的推動效力。
(二)科學規劃、完善組織結構
企業組織架構是企業內部的主要環境,組織結構的優化與明確最能展現出企業發展活力,一個完善的企業組織需要規劃合理的工作流程以及為員工職能進行分配,通過建立企業自身戰略決策以及考核制度,制定獎懲機制,提高部門人員工作積極性,充分挖掘人才價值來實現企業長遠發展。要促進企業文化、企業員工素質等軟實力的提升,打造企業品牌文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體現出特色,應當以企業發展與規劃為基礎全面分析企業現狀,針對企業日常管理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實現工商管理的良性發展,以嚴謹的工商管理體系,促進員工發展,便于企業轉型與競爭力的提升,緩解企業內部矛盾。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本文的探究,我們了解到目前企業工商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對今后的發展方向做出了詳細規劃,同時對管理模式創新的具體措施進行了分析,以期建立多樣化、標準化的日常管理體系,實現對企業發展的全面管理落實.才能夠促進企業穩固及長效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詠梅.企業工商管理的未來發展方向及管理模式探索研究探討[J].經貿實踐,2018(3):219.
[2]曾婧.企業工商管理的未來發展方向及管理模式探索研究分析[J].商場現代化,2017(9):131-132.
[3]張艷青.企業工商管理的未來發展方向與管理模式研究[J].成功營銷,2018(10):125.
[4]胡寒立.企業工商管理的未來發展方向探索[J].中國市場,2017(15):154-155.
作者簡介:
李靚,河南師范大學商學院,河南新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