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羽
摘 要:"王冕死了父親"這一句子有眾多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如呂冀平、王力、沈家煊、石毓智、帥志嵩、楊大然等。他們或者從生成語法的左向合并,或者是利用糅合觀點來分析,都成一定角度分析了這一句式的生成機制。本文從論元、雙向因果鏈和構式語義三個角度進行分析。
關鍵詞:論元 雙向因果鏈 構式語義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一些語言學家開始關注“王冕死了父親”這一類句式,并對此展開一系列研究和討論。 以“王冕死了父親”為代表的領主屬賓句是語
言學界討論了近半個世紀的現象。各個學派都對這類句子進行過比較詳盡的描述和解釋, 尤以形式派居多, 如徐杰( 1999; 2001)、韓景泉( 2000)、溫賓利和陳宗利( 2001) 等。針對這個句式,我們可以從論元角度、雙向因果鏈和構式語義這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從論元角度對“王冕死了父親”的分析
“死”一般都被認為是不及物動詞.但“王冕死了父親”這句話引起了不少語言學家的關注。為什么“死”會有這種用法呢?從表層結構上來看,不及物動詞占據著中心地位,是支配成分。從深層結構來看.不及物動詞表示動作或狀態,與從屬詞組組成一個意義自足的主謂結構。
論元對于選擇它的述渭來說很關鍵,是不可缺少的,原因在于它構成了述謂表示的意義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同動詞有不同數目的論元.這是由動詞的詞匯性決定的。動詞根據論元數目的多少.可分為一元動詞、二元動詞和三元動詞。簡單地將“死”定義為一元動詞,說服力不是很強。本文將試著給予解釋。比較下面三句話:
(1)王冕死了父親。
(2)王冕的父親死了。
(3)王冕死了。
我們很容易發現,(1)中“王冕死了父親”和(2)、(3)中的“死”所蘊涵的意味是不同的。(2)和(3)陳述事實,分別講“王冕的父親”失去了生命和“王冕”失去了生命。而在(1)中,“王冕”并沒有失去生命;是“父親”失去了生命。這句話整體上向我們傳達的意思是:王冕的父親死了,這個事實給活著的王
冕帶來了不好的后果?;蛘哒f,王冕失去了父親.他得承受這個不幸。但(2)、(3)就不是這個意思。總之.(1)和(3)有著本質的不同。
根據對“死.塌.掉,斷.跑,沒”等一組動詞的考察.我們發現,這類表示消失、毀壞、丟失等動詞的共同點:
1)有兩種含義,盡管差別細微:一種是簡單地陳述事實;另一種是強調“失去”給主語帶來的不利影響。
2)這些動詞本身決定了它們有Nl N2 V和N1 V N2這樣兩種搭配關系。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像“死.塌.掉.斷.跑,沒”這類表示消失、毀壞、丟失等動詞,自身有兩種論元結構:一種是一元,如“王冕死了”;一種是二元.如”王冕死了父親”:二元結構要滿足的條件是:賓語是失去的人或物,并且主語是遭受這些喪失的失去者。
二.從雙向因果鏈角度對“王冕死了父親”的分析
雙向因果鏈包含上向因果鏈和下向因果鏈,指系統層次間的相互作用。如果把句子看做一個系統,句子成分就可以構成不同的層次,因此有句子的雙向因果鏈。通過以"王冕死了父親"為例,可以看到雙向因果鏈分析對于句子解讀的重要作用。所以句法分析引入自然辯證法中的雙向因果鏈概念顯得具有現實可操作性。從句法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樹形圖:
王冕‖ 死了 父親
— — —
N1P1 VP N2P2
︱ ︱ ︱
︱ ————
︱ ︱
︱ ︱
—————
S0V0
整個句子S0V0中N1P1王冕為S0而S1V1整體作為V0表明主語的狀態。在謂語部分中N2P2父親作主語,VP 死了作為謂語部分的謂語V1。所以S1V1是整個句子系統的低層次結構,S0V0是高層次結構。
(一)下向因果鏈
N1P1王冕和N2P2父親都是名詞短語,應該在層次上有密切聯系,這一聯系的通道就是下向因果鏈。這一下向因果 鏈的具體表述為"王冕(的)父親",即他們之間存在著領屬關系。這種關系不是父親生的王冕這一生物關系,而是語 義上的所屬關系。那么句子的正確解讀就是:王冕的父親死了。這種領屬關系在字面上沒有表述,所以是隱性的。
具有隱性領屬關系的結構在英語中表達確實顯性的。因 為在英語中對于這一下向因果鏈的描述用英語所屬格直接表達,或者用 Wang Mian's father,或者用 Father of Wang Mian。所以句子的解讀就不會產生對于"死"的誤解。
(二)上向因果鏈
同時"父親死了"通過上向因果鏈影響整個句子的主語:王冕。這個上向因果鏈就是"的"。雖然在原文字面上沒有出現,但是我們上下雙向因果鏈要建立通道,就必須添加 "的",在本文中用"(的)"表示。那么可以解讀為:
a.死了父親(的)王冕。
b.王冕(的)父親死了。
c.王冕死了(的)父親。
a 和 c 具有同樣的結構 modefier+noun,不同的是強調的主語不同。在《儒林外史》中的具體描述為: "人姓王名冕,在諸暨縣鄉村居??;七歲時死了父親,他母親做些針黹,供給他到村學堂里去讀書。" 可見王冕才是敘述的主體,所以 c 不符合原文語義。 a 和 b 結構雖然不同,但是都是表明句子述主為王冕。而 其中"(的)"就成為雙向溝通的關鍵。根據一些學者(劉曉林 2007,石毓智2007)的觀點,"王冕死了父親"是存現句,所以 b 比較符合現代漢語邏輯。“死”無法構成上向因果鏈。因為死是一元動詞,不能同時在兩個層次結構S0V0和S1V1中同時構成對N1P1的修飾。而且其使動用法在現代語法中基本消失,即使在本句出現的時代里,也絲毫不能表明"王冕使父親死了"的邏輯。"死"更加不是說明王冕死了。所以"死"無法擺脫與"父親"的密切聯系,也就不能脫離低層結構S1V1,而進行與S2V2的鏈接。
總之,拋開"合并","糅合"或者"類推"來分析樹形圖中的句子層次結構,找到層次之間的上向因果鏈和下向因果鏈對于我們準確解讀句子意義有著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合適的雙向因果鏈通道,句子意義解讀就會出問題。即使是例如"藍色的填空"這樣的簡單句,還是"枯藤老樹昏鴉"之類的復雜句群,都有雙向因果鏈存在,那么"王冕死了父親"的表達就能夠仔細解讀了。
三.從構式語義角度對“王冕死了父親”的分析
構式語法認為,構式是語言中的基本單位。具體的語義結構和與其相關的形式表達必須被看做是獨立于詞項而存在的構式。
“王冕死了父親”格式符合上述概念,它是—個形式和意義的匹配體,可以被看做一個構式,我們暫且稱它為“承受失去構式”,后面將具體分析。把“王冕死了父親”放在一個構式中考慮的好處是,我們就不必糾纏于“死”這個不及物動詞。出現在不同構式中的同一個動詞意義上的系統差別應該被直接歸結于具體的構式。即:
王冕的父親死了。
王冕死了父親。
在這兩個不同句式中的“死”的不同意義是由于不同的構式造成的,并不是“死”本身的詞義發生了變化,這樣分析就避免了給動詞設定不合情理的動詞意義,避免了分析“死” 這個不及物動詞帶賓語句法合法的原因。我們認為,“父親” 這個直接賓語是作為“承受損失構式”的論元而非動詞的論元得以存在的。
“王冕死了父親”即是基于人類體驗的完形而形成的構式。它所表達的語義是“王冕的父親死了”,而“王冕的父親死了” 這件事對于“王冕”影響很大,“王冕”是整個事件的承受者和被影響者。因此逐漸衍生出“王冕死了父親”這類型構式,把“王冕”放在了句子的主語位置,突出了事件的承受者、受傷害者,這樣更符合人們的認知理解和體驗完形。
沈家煊(2006)認為“王冕死了父親”這類句子的生成方式不是“移位”而是“糅合”,在漢語里糅合不僅是造詞的重要方式,也是造句的重要方式【1】。他用“糅合”造句的方法分析了“王冕死了父親”這樣的構式的生成機制,我們的重點是分析“王冕死了父親”這類構式的意義,這個構式的意義與動詞意義的關系(即構式意義和動詞意義的互動)"。我們暫時稱“王冕死了父親”這一格式為“承受失去構式”,現在我們來具體分析。由“王冕死了父親”等例句,我們總結出此種構式表達的語義是發生了事件一x失去了Y,而這是對于X具有相當影響的一件事,x是整個事件的承受者和被影響者。因此,我們把這類構式意義歸結為:X承受失去Y。
我們認為“經歷”構式中動詞和構式的關系即是動態作用力?!敖洑v”構式的意義為“x經歷失去(獲得)Y”,“王冕死了父親”中“死”是“失去”意義的具體化,是“失去”的具體方式,說明是“如何失去”的。
無論是論元、雙向因果鏈還是構式語義角度,都可以很好地分析“王冕死了父親”這一對領主屬賓句??傊?,要保證其分析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必須解決好一個問題:用客觀的標準和確實的證據來設立其作為其分析出發點的基礎形式.如果這一基本問題沒有解決好,那么任何建立在這種基礎上的分析,不論形式多么精致,推演的過程多么符合自身的理論規范,都無法保證其結論的可靠性.
參考文獻:
[1]沈家煊.“王冕死了父親”的生成方式——兼說漢語“糅合”造句[J].中國語文,2006(4).
[2]Adele E.Goldberg.構式:論元結構的構式語法研究[M].吳海波,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帥志嵩."王冕死了父親"的衍生過程和機制[J].語言科學,2008,(5):259
[4]馬莉.從論元角度看"王冕死了父親"[J].外語教學,2003.
[5]劉曉林.也談"王冕死了父親"的生成方式[J].中國語文,2007,(5):440.
[6]郭繼懋.領主屬賓句[J].中國語文,1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