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雪梅
摘 要:小學英語對話教學是培養學生英語能力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它是以真實生活需求為線索通過課堂創設的情景呈現,提高學生會話技巧,培養其語言能力。最終使學生習得并靈活地運用語言的能力的訓練過程。事實上,對話課的教學效果遠不及教學預設當中那么理想,大部分學生只能讀懂甚至會背誦對話內容,但無法運用語言。那就反映出學生在學習語言過程中缺乏“執行”有效的情景任務和真實的情感體驗。筆者首先對小學中年段英語對話教學的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結合“研學后教”的理念、二語習得、任務型教學、任務活動設計原則、語言學習認知規律等理論尋找出小學中年段英語對話教學中心任務及任務鏈設計策略。在筆者自身教學過程中,通過實證研究法、觀察法、對比法等研究方法,得出行之有效的小學中年段英語對話教學中心任務設計策略,主要從1、 情景類任務(設計系列性、序列性的“階梯式”任務鏈)2、生活類任務3、調查類任務4、玩、演類任務5、改編研學對話類任務6、創編研學類任務7、整合語言類任務等方面探討小學中年段英語對話教學中心任務設計策略。
關鍵詞:小學中年段英語對話教學中心任務任務型教學
一、分析小學中年段英語對話教學的現狀
義務教科版小學英語中年段(即三、四年級)英語教材中,對話(dialogue)占有較大的比重,目的主要是培養孩子們的語言能力。對話主題是以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功能話題為依托,配以豐富的情景插圖及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語言材料,培養其語言能力及良好的思維品質。筆者反思近年來所在校中年段英語對話課堂教學情況,由于受傳統小學英語教學固化模式束縛,小學英語課文教學模式都“定勢”地把其模式機械化:先學新單詞,再講新的功能句型,最后翻譯理解課文。一步一步走下來,感覺能很好地解決知識的重難點。但是,這種課堂模式基本以教師為主體,把系統的知識傳授生硬地切割成塊傳遞給學生,學生得到的也就是“碎片化”的知識,缺乏完整的語境和語言系統性。教師比較樂于選擇通過模仿→機械性操練→模擬表演等這樣的教學結構和策略,從語言輸入和輸出環節上看似乎是讓學生運用新語言知識進行交際,但由于在語言輸入和內化階段思維受到局限,就難免會出現背誦課文情況,而非綜合運用語言。以筆者所在校為例,若始終以碎片化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短期看行之有效;長期缺乏系統訓練活動造成的負面后果就慢慢地暴露出來,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較弱;具體表現為:單獨讓學生辨認單詞、句子大部分都能說對,但若讓詞、句形成一個有意義的語篇就相當困難了。究其根源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第一次認知時缺乏有效的、經典的中心任務作為學習的“階梯”而導致的,老師們教學過程中過度關注學生能否把單詞讀準、能否把課文讀好背好,也是評價課堂上學好英語的主要標準,可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往往考慮得比較少,以機械操練方式代替了靈活生動的體驗式活動,逐步磨滅了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和操練內化的積極性,更多的是反復認讀對話中的語句,并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操練。為了改變現狀,真正培養學生交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實現知識、技能向能力轉化,在番禺區“研學后教”的教學理念引領下,我們提出了“研學后教”下小學中年段英語對話教學中心任務設計策略案例研究。
二、理論依據
《小學英語新課程標準》(2011年修訂版)(以下簡稱《標準》)明確指出,小學英語課程目標是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標準》明確倡導“任務型”語言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以學生為主體,以任務為中心、以活動為方式”的新課程教學理念,根據課程目標、教學內容(功能話題)、采用恰當的教學策略和有梯度的課堂結構、設計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實際且能訓練學生語言能力的任務型活動,把語言學習和能力培養的基本理念轉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行為。
1、語言習得理論
S. D. Krashen (1982)提出:語言輸入量決定著語言學習的結果,大量的語言輸入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因缺乏第二語言環境,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時對語言輸入量與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單純性學習語言知識和練習語言則難以達到語言能力目標(含知識、技能和語用目標),他們要真正掌握語言的方式更多集中于實際的交流活動中,在語言交互中習得語言并表達得體。
2、“輸入與互動假設”理論
“輸入與互動假設”(input and interaction hypothesis)是指學習者學習語言需要的是可理解的目的語輸入和合適的輸出機會,而不是簡單的語言形式。課堂教學中應由“變化性互動(modified interaction)”的各項思維活動構建而成,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語言,在體驗中完成任務,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排練與內化語言。
3、互動理論
語言學家Herbert H. Clark (1996)強調:Language is used for doing things. 學習者因應不同的背景,能使用恰當的語言進行得體的表達,即“用語言,做事情”。而詞匯和語法應為“做事情”或“完成任務”而服務的,所以學習語言既不是脫離語境純粹地去背誦單詞,也不是脫離情境去熟記句子和語法規則,應該是在交流互動中內化語言的結果。
三、小學中年段英語對話教學中心任務設計策略
(一)、中心任務設計的原則
1、真實性原則
任務應具有真實意義(authentic meaning),即以主題意義為引領,以語篇為依托,整合語言知識和日常生活情境,創設接近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活動,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驗、模仿、操練和表演,完成具有不同目標的任務活動,培養語言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思維品質,形成使用英語的習慣,并為運用于現實生活做準備。(魯子問, 2002)。
2、情景性原則
對話教學中心任務的設計是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基礎,把日常真實的生活場景放置課堂情景中,以語言體驗與嘗試角度去設計任務,讓學習環境對接現實情景,讓任務的解決過程對接日常生活問題的解決過程。
3、語用功能性原則
功能性是任務設計首要考慮的因素,在任務目標的指引下,整合語言信息資源去嘗試和完成系列任務。切忌過于追求形式而脫離語用功能,過度追求課堂上熱熱鬧鬧的表象,可學生體驗語言的語用功能卻不到位。
4、可行性原則
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使用英語是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核心,根據學生的已有的語言基礎、知識儲備、語言能力水平和年齡的心理特點去設計適當的任務,若設計的任務過繁過難,無形中設了一道學生難以跨越的障礙,難以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自然使用英語。
5、可評價性原則
除了考慮任務可行性外,任務活動結果的可評價性同樣不容忽視。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引導其客觀地、全面地進行評價。通過對任務成果的評價,使學生直接感覺到學習的成功體驗,有利于激發與保持其學習英語的興趣和主動性。(參考自姚立新 《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
(二)、任務設計策略案例列舉
1、情景類任務(設計系列性、序列性的“階梯式”任務鏈)
在對話教學中應以主題意義為引領,結合語篇內容創設真實的交際情景,采用學生耳熟能詳的故事或接近其年齡心理特征的故事呈現對話內容,并把其設計成一個接一個的任務鏈,讓學生承擔情景當中的角色,去完成一個個“任務”,使其在任務實踐活動中提升輸出語言的能力。
【案例】
研學對話內容:《義務教育教科書——廣州版(三年級起點)》(以下所舉案例均出自本套教材)四上 Module 6 Unit 11 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 任務鏈設計:利用丑小鴨的故事作為情景鋪設,任務鏈一:新職業單詞的學習。鴨子們都七嘴八舌地談論什么? 任務鏈二:媽媽想知道自己的小孩子們長大的理想是什么,先聽聽媽媽是怎樣問的?孩子們是怎樣回答?最后是再通過幾項任務鏈(都是基于丑小鴨的故事發展延伸事項)去達成聽、說、讀、寫、演、用的學習目標。
2、生活類任務
語言源于生活,融入生活,施教者應根據各類主題內容的特點去設計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任務來培養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如談到Travel aboard旅行話題時,可設計當下最流行的微信公眾平臺點贊搶免費門票等活動,以此為作為統領整個教學過程的主要中心任務,設計一個又一個學生可達成的小任務,使其完成任務后不知不覺的用語言“玩”了一把。又如談到 “節日”話題時其主要內容是該節日人們通常做的事情有哪些(動詞詞組或短語)。如果生硬地跟學生講,學生肯定會覺得枯燥無味,學習效果肯定不好。若設計生活性任務:讓學生小組內完成思維導圖,讓小組各成員給出節日活動“金點子”。 Mind map完成后,再看對話圖片猜想主人翁的對話,最后再作對接。
【案例】To learn with our life(巧用思維導圖)
研學對話內容:四下 Module 6 Celebration Unit12 Christmas is coming
中心任務設計:教學四年級的“節日”話題時,其涉及的主要內容是該節日人們通常做的事情有哪些(動詞詞組或短語)。如果生硬地跟學生講,學生肯定會覺得枯燥無味,學習效果肯定不好。因此,我設計了生活性任務——讓學生小組內完成思維導圖,讓小組各成員給出節日活動“金點子”。首先,據我了解與分析,大部分學生對西方國家的節日了解并不多,不太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引用了我國的傳統節日——春節作為切入點。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以頭腦風暴式來說出節日里可做的事,設計此項任務也是為整個中心任務“打”基礎。在課堂教學中我創設不同的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復現以前所學過的、更符合生活實際的一些動詞短語,如put the stocking beside the bed, make Christmas card for…等等。我還鼓勵學生開放思維,這樣的任務才能體現情景性和真實性的原則。Mind map完成后,再看對話圖片猜想主人翁的對話,最后再作對接。以下是課文原文對話內容:
A: It’s December already. Christmas is coming soon.
B: What do you like doing for Christmas, Ben?
A:In my home we like having a big family dinner with lots of great food.
B:My dad likes dressing up as Father Christmas. What about you, Jiamin?
A:I like making Christmas cards for my friends. Here’s one for you.
3、調查類任務
調查類任務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此類任務有利于培養學生收集、篩選、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類任務的設計大多可用于語言信息之間的關系是排比、并列、重疊等類型的課文,如話題farm animals, stationery, food and drinks等類型的對話。
【案例】Do a survey
研學對話內容:三下 Module 6 Unit 12 Whose rabbits are these?
中心任務設計:本單元的重點內容是1、動物單詞的學習; 2、句型Whose… are these? 及其答語They are …’s.的學習與運用。3、滾動復習上一節課句型Are there any…? Yes, there are. / No, there aren’t. 4、鞏固含有has的交際用語及其陳述句:He/ She has…;May I have …? Of course. Here you are.等句型。 我把本單元的課文場景創設成A Farm trip活動的情景,讓文中的兩位主人翁Ben和Janet帶領著全班學生去Uncle Tim農場一日游。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向Uncle Tim索要認養小動物(組內一人扮演Uncle Tim,其他成員則用已學句型May I have …? 進行認養),大家都興致勃勃地進行交流,課堂上,在學生基本掌握所學的交際用語之后,然后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交際用語調查自己組內的成員分別認養了什么小動物,并完成調查表(在小動物單詞及其小主人對應位置用√表示)。
NameStudent 1 Student 2 Student 3 Student 4
mouse(mice)
pig
horse
duck
fish
monkey
bird
chicken
調查中,教師為每小組學生提供一組動物圖片(本單元要求四會掌握)學生先運用主要目標語進行訪問并做好記錄,如:Are there any …? Yes, there are. / No, there aren’t. May I have …? Of course. Here you are.適當利用調查結果的反饋,教師隨機展示一位學生的調查表,讓其他學生對調查人提問:Whose … are these?回答:They are …’s. He/She has … 也可以再展示另一位學生的調查表,讓其他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盡量記住表中所有的內容。然后讓填表的學生提問:Whose … are these?其他學生比試誰擁有“Super Memory”,用They are …’s. He/She has …回答。Do a survey只是任務的形式,句型Whose… are these? 及其答語They are …’s.的交際用語得到了真實和綜合的運用(Are there any…? Yes, there are. / No, there aren’t. He/ She has…;May I have …? Of course. Here you are.等句型的滾動復習和綜合運用)、學生的交際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才是任務型教學優越功能的表現。
4、玩、演類任務
小學生喜歡表演和玩耍,年齡越小越表現突出。玩、演任務大概可分為控制性表演任務和非控制性表演任務。前者是以語篇原文為表演內容,后者是以主題語言內容為基礎而創篇。【案例】Let’s play and act.
研學對話內容:三下 Module 4 Unit 7 May I have some grapes?第二課時教學內容: Let’s talk(即課文對話教學)
中心任務設計:首先,教師呈現美猴王孫悟空背著一個大布袋準備回花果山的場景圖片,以此讓學生猜大布袋里的東西是什么,解決了水果單詞的學習。然后再呈現美猴王回到花果山后與猴孫們的對話情景圖,讓學生想象圖中的小猴子如何問美猴王拿水果吃?引出本課重點句型的學習與運用。然后再讓學生進行即興的表演。最后利用課文對話的情景圖,讓學生想象圖中的Ben 和Ben’s mum在kitchen里交談的內容。在學生猜說的基礎上再一次運用已學的新交際用語Do we have…? Yes, we do. / No, we don’t. May I have some …? OK. Here you are. 教師再在情景中帶領學生學會對話的內容,這是完成表演性任務的基礎。如果學生基礎掌握不好,后面的表演任務將很難完成。其次,讓學生按角色的需要和個人志愿進行分組。在組內進行分工合作,準備臺詞、道具,并進行演前練習。在此環節中,重點是表演臺詞的編排,對學生綜合運用交際用語的能力要求較高。對學習能力層次較低的小組,教師可以讓他們完成控制性的表演任務,即以課本上的對話原文為表演內容。而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小組,教師要鼓勵他們不受教材的束縛,發揮各自的創造才能,綜合運用所學的交際用語。非控制性表演任務的內容,可以是教材對話中情景的變換和增加,也可以是人物的增刪。最后,在學生進行了一定時間的表演練習后,教師請各組學生分別上臺表演展示。
5、改編研學對話類任務
因小學高年段學生具備一定的英語知識儲備和英語運用能力,所以改編性任務更為適合小學高年段學生。改編性任務是把模塊對話語篇內容改編成陳述性故事,課題組成員著力從中年段學生開始作嘗試,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鼓勵學生在課文內容提供的語料的基礎上進行創編。筆者實踐證明,改編性任務非常有利于初步培養小學生英語寫作能力。【案例】Adapting
研學對話內容:四下 Module 4 Unit 8 What are you doing? 第二課時教學內容: Let’s talk(即課文對話教學)
A:What are you doing, Ben?
B: I’m taking photos.
A: May I have a look at your photos?
B:OK. This one is mum. She is running in the garden.
A:Oh. Look at this one. Grandma is reading in her bedroom. Grandpa is watching TV.B: And I have one of you. You are eating in the kitchen.
中心任務設計:從上面的材料內容中不難看出,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交際用語現在進行時 What are you doing? / What is he / she doing?“Somebody is Ving”的掌握和運用。在教學完本單元的新授內容之后,我布置了改編的任務,要求學生將上面的對話內容改編成一個介紹家人成員各自正在忙的事兒。通過改編,學生能獲取更多口頭、筆頭練習的機會,從而提高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和初步的英語寫作能力。當然,不同學生之間的能力發展是存在差異的,對于那些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要給予適當的幫助,可以提供一些關鍵詞讓他們進行補充,以有效降低任務的難度。完成任務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互相交換閱讀改編的故事,并改正其中的語法、拼寫錯誤。這樣既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也有利于學生對詞匯和語法知識的掌握。
以下是一位學生根據本單元對話改編成的短文:
Today is Sunday, April the 25th. It’s a happy day. Ben and his family are at home. Look, Ben is taking photos. His mum is running in the garden. His grandma is doing some reading in her bedroom. And his grandpa is watching TV in the living room. His father is eating in the kitchen. Ben’s pet cat is sleeping in the pet house.
6、創編類研學任務
小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無窮的。在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創編性的任務,如在學習fruit為主題的對話中,可設計用水果制作funny face,在此過程中運用目的語言進行交際(非控制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主動運用英語的意識。
【案例】Create the funny face you like
研學對話內容:三下 Module 4 Unit 8 What fruit do you like?
任務設計:本單元的重點交際用語是Can I have some…? Of course. What fruit do you like? I like… …are good for us. 教學過程中,在學生初步掌握各種水果詞匯及相關交際用語的基礎上,讓學生同桌合作,利用學過的各種水果(圖)創作出各種自己喜歡的funny face。我要求學生一定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創作,否則,學生會在funny face創作上耗時太多而影響到后面的英語運用。Funny face創作完成后,同桌再合作根據創作一段對話。學生們紛紛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作出各種各樣可愛的圖型。學生在創作過程中表現出了令人驚嘆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學生編寫的對話,緊緊圍繞重點交際用語,在發展創造力的同時其英語運用能力也得了到提高。最后,我讓學生開展作品交流,讓他們在交流中學會欣賞他人,取長補短。
請看兩位學生合作完成的創作:
A: Can I have some orange?
B: Of course. Here you are.
A: Oranges are the eyes of the funny face.
B: What fruit do you like?
A: I like grapes. Grapes are good for us.
B: OK. Here you are.
A: Look, the purple grapes are the hair of the funny face.
附課文原文:
A: Can I have some fruit, mum?
B: Of course. What fruit do you like? Some grapes?
A: OK. Mum. Apples are good for us.
B: Let’s get six apples, two for you, two for dad and two for me.
A: And some grapes, too. I like grapes.
7、整合語言類任務
整合語言類任務向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包括收集、篩選、整合、加工和輸出信息的能力,是用語言做事情的過程。如主題My favourite day我設計了整合性任務,談論喜歡或不喜歡某個日子的最大原因有哪些?如當天的課程、各課程中可做的事、當天的餐飲……。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作討論,然后整合語言資源,如timetable等,讓學生看課文原圖“配音”或“配字幕”,學生興趣盎然,創意頻出。具體案例如下:
【案例七】What’s your favourite day?
研學對話內容:四下 Module 3 Unit 5 What day is it today?
中心任務設計:本單元的重點內容是詢問他人最喜愛是星期幾,并說說其喜歡或不喜歡的原因。為了讓學生綜合運用相關的新單詞和交際用語,我設計了整合性任務,談論咱們小學生涉及喜歡或不喜歡某個日子的最大原因有哪些?——當天的課程、各課程中可做的事、當天的餐飲……。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作討論,然后整合語言資源,如timetable等,讓學生看課文原圖“配音”或“配字幕”,學生興趣盎然,創意頻出。我想他們通過達成這樣的中心任務后,在日后凡是碰到類似這樣的話題時,他們都能很好地運用相應的語言。
附對話原文:
A: What day is it today? Is it Wednesday or Thursday?
B: It’s Wednesday. It’s my favourite day!
A: Why do you like Wednesday?
B: On Wednesday we have two PE lessons. I love sport.
A: I don’t like sport, so I don’t like Wednesday. My favourite day is Thursday.
B: Why?
A: We have a music lesson on Thursday and I love singing.
四、結論
綜上所述,精心地按主題意義、對話語篇內容去設計其研學的中心任務,逐步實現小學英語教學從知識到能力,從語言到文化、從形式到品質的重心轉移。體現了 “把時間還給學生,以研學任務為中心、使過程走向成功”的“研學后教”教學理念,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正因為有了這些真實的、富有創造性的中心任務讓學生去完成,所以在研究實施期間我校中年段學生對各類話題的學習體驗特別深刻,且能初步地運用該語言到實際情景中去,使中年段英語對話教學有了明確的指導方向。
參考文獻:
[1] 于本鳳. 從建構主義理論視角探析英語專業輸入型課程的設計與實踐[D]. 渤海大學, 201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 2011年版.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
[3]馬雅佩. 淺談如何實現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D]. 中國校外教育, 2011.
[4]《英語教材分析與設計》(修訂版)程曉堂孫曉慧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5]唐娟. 淺談小學英語任務設計的原則和類型[D]. 江蘇省興化市實驗小學, 2010.
[6]葛文山. 簡論“任務型"教學模式在基礎英語教學中的實施[D]. 江蘇省張家港外國語學校, 2003.
[7]鄧曉云. 新課標背景下任務型教學模式初探[D]. 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 2010.
[8]張穎. “一環四節”教學方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實施現狀的調查與分析[D]. 華東師范大學, 2010.
[9]黃寧玲. 對新課改背景下英語課堂教學的反思[D]. 福建省泉州市第十五中學, 2010.
[10]姚立新. 例談小學英語任務設計[D]. 江蘇省金壇市常勝小學, 2007.
[11]金輝.任務型英語教學模式的設計和實踐[D].上海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
[12]王際平. 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D]. 遼寧師范大學, 2005.
[13] 秦益鋒,蔣健妹.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活動設計的有效性[J].中小學教材教學,2005,(第11期).
[14]魯子問.任務型教學的課堂教學程序探討[J].中小學外語教學, (2)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