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華
摘 要:在幼兒園,由于觀念、教師專業水平等方面的原因,普遍地存在著“重上課、輕生活環節”的現象。狹隘的幼兒學習觀、知識觀使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失去了幼兒的特點,沒有體現保教并重的教育觀念。為此,在貫徹落實《指南》中,優化幼兒一日生活,要做到:創設適宜的環境材料;細化一日生活的目標;優化一日生活的過渡環節,提高一日生活質量;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活常規,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關鍵詞:指南 幼兒 一日生活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強調:“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科學合理安排幼兒的一日生活,是幼兒園學習與發展的基本保證,是貫徹實施《指南》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園教師在貫徹落實《指南》中,轉變觀念,以幼兒為本,優化幼兒一日生活,提高一日生活質量,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一、創設適宜的環境材料,做好環境的調整與跟進
《指南》中指出:提供豐富的便于幼兒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兒進行自主活動。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認為:環境對人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人的心理和行為在很大程度受到環境的影響。從心理學角度來講,環境材料的創設為幼兒的發展創造條件,給幼兒創設一個輕松、自由、安全的環境,使幼兒健康發展。為此,我園教師從心理和物質兩個維度為孩子創設“健康、愉快、文明、自主”的生活環境,提供適合孩子獨立生活的材料,包括整體環境的創設及觀察后的環境跟進。在巡班過程中,我發現幼兒在開水龍頭的時候,水流很大,水“嘩啦啦”地流出來,洗手臺面濺落的水滴很多,導致后面來的小朋友將衣服弄濕。在洗手的過程中,大部分幼兒沒有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有的幼兒沖洗不充分就擦干。為此,在業務學習中,我將問題拋出來,讓教師分析幼兒洗手存在的問題及如何采取相應的策略進行跟進。隨后,我們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將卡通有趣的“幼兒洗手方法圖”和“水龍頭成一條線流出來高興唱歌圖”貼在洗手臺前,使幼兒與“環境互動”,讓洗手圖片起到隱性的指導作用。這樣,幼兒在洗手過程中自然地學習正確的洗手方法,而且幼兒在不斷的練習中逐步掌握水流控制。同時,為了減少洗手臺面濺落的水滴,我們將干凈的小毛巾變為“水臺布”,使濺落的水滴能被吸收,避免打濕孩子的衣服。所以,貫徹落實《指南》,優化幼兒一日生活,提高幼兒一日生活質量,教師要創設適宜的環境材料,做好環境的調整與跟進是十分必要的。
二、細化一日生活的目標,做好目標的制定與跟進
美國管理學家德魯克提出:應該把一個組織的目標的任務轉化為目標,各級領導均應通過目標對下屬進行領導和管理,以此來動員和協調全體人員的行動,促進組織總目標的完成。而健康領域中“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方面包括具有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和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等目標。貫徹落實《指南》,優化提高幼兒一日生活質量,需要老師細化一日生活的目標、具體要求。因此,老師要制定好目標,從“年齡段生活教育目標”到“月生活教育目標”,再具體落實到“周生活教育目標”,要做到層層分解,落實到位。如:進入金秋十月,已有一點涼意,幼兒已穿一件長袖衣服。在這段日子,我們老師就要制定好符合幼兒年齡階段的生活教育目標,提高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為此,我組織教師觀察大部分的小班孩子已經具備哪些生活能力,在孩子的能力發展范圍,可以做些什么?分享幼兒的特點,制定科學的計劃,了解幼兒“生活能力”的最近發展區,使一日生活教育目標的達成成為可能。于是,老師們把引導小班幼兒學習穿衣服作為十月的生活目標。周目標是:學習穿衣服的方法及幼兒愿意自己動手,體驗自我服務的樂趣。制定了月目標和周目標后,接下來就是老師要把握好每天的生活環節目標,要進行跟進落實。在借鑒了廣州市幼教名師的董老師的經驗后,我園對好的做法進行繼承并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進行進一步的優化,指導小班老師明晰每天的生活教育目標,讓教師“心中有目標”。“日目標”如下:星期一:引導幼兒學習穿衣服的方法;星期二:鼓勵幼兒自己動手穿衣服;星期三:重點指導幼兒學習手伸進“洞口”,嘴里發出“嗚——轟隆隆”的聲音,將手鉆出袖口;星期四:重點指導幼兒一邊用手抓住袖口,另外一只手鉆山洞,慢慢將手拉回來的方法,并進行個別指導。星期五:重點指導個別穿衣服困難的幼兒。在層層分解,落實到點的生活目標基礎下,培養了小班幼兒穿衣服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貫徹落實《指南》,優化幼兒一日生活,細化一日生活的目標,做好目標的制定與跟進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優化一日生活的過渡環節,做好適時適度的引導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提到科學、合理地安排幼兒一日生活時,要求“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集體行動和過度環節,減少和消除消極等待現象”。“過渡環節”是一日各活動中的“驛站”,是中轉的,銜接的,過渡的,也是休息調整的;它是非正式的、輕松自由的活動環節,不僅能起到中轉、銜接、休息、調整、過渡的作用,而且還具有一種獨特的教育資源,隱含著豐富的教育價值。因此,教師優化一日生活的過渡環節,做好適時適度的引導,提高幼兒一日生活質量。在貫徹落實《指南》的指引下,我們充分利用區角游戲,讓過渡環節更加開放和寬松。
1、將民間游戲滲透到過渡環節
幼兒在園的一日活動環節過渡中有許多零散時間,如來園后、離園前等。由于這些過渡環節的時間比較零散,不容易組織集體活動,因此我們可以選擇一些不受時間、場地、人數等條件限制的民間游戲,保證各環節過渡自然,減少幼兒等待時間,優化一日活動質量。如:為其準備一些發展小肌肉或手眼協調能力的民間游戲,如“七巧板”、“挑棍”、“五子棋”、“翻繩”、“東南西北”、“闖井”、“請你猜猜我是誰”、“拍手游戲”、“找東南西”、“石頭、剪刀、布”等。這些民間游戲材料簡單,場地自由,幼兒可以自由自主玩。這樣不僅使幼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過渡自然,而且減少了幼兒排隊和等待的時間,體現了動靜交替的原則。
2、將自由活動滲透到過渡環節其實在過渡環節中可以創設一定的自由活動:例如:晨間活動與教學活動之間入廁、喝水的過渡環節中,可以讓幼兒一邊做事一邊閑聊、到觀察角觀察植物的生長變化、與環境互動,看看主題墻畫和欣賞美術作品;我們還可以為幼兒提供易于孩子整理、收拾的:把孩子們在家帶來的玩具進行分類,放到分享區域里面,每一種材料放在一個筐里,孩子們在游戲時只要每人拿一個筐,進行分享游戲。幼兒自帶的玩具材料一定要適合孩子的年齡特點,要有利于孩子的發展,可以是其它益智玩具。易于孩子之間交往的。
因此,貫徹落實《指南》,提高一日生活質量,優化一日生活的過渡環節,做好適時適度的引導是非常重要的。
四、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活常規,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
《綱要》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規,應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為,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因此認真做好班級的生活常規管理活動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
能否建立好生活常規,并成為幼兒的行為、習慣、還要有一個關鍵的因素是每個孩子都必須明確各環節的常規要求。只要幼兒每次都按一定要求去做,久而久之就能養成好習慣。教師、保育員對幼兒常規要求就要做到一致性。如,小班,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可以常規細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在墻上,讓環境與幼兒對話;中大班則通過共同商討,將商訂的細則落實到每日一評中;哪些行為是接受和贊同的,哪些行為是不好的。
在貫徹落實《指南》,優化幼兒園一日生活,教師要有意識地做到創設適宜的環境材料,細化一日生活的目標,優化一日生活的過渡環節,并做好適時適度的引導,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活常規,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提高幼兒一日生活質量。“一日生活皆教育”,讓我們承載著《指南》的東風,轉變觀念,優化幼兒的一日生活,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幼兒園教育綱要(試行)解讀,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2、李季湄 馮曉霞,3—3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工作規程,2016.1.5。
4、陳幗眉,學前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