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分析預期損失模型在計量金融資產減值方面存在的模型問題、壓力問題。然后基于修正模型、配套改革兩個層面,探究具體的計量措施。目的是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提高預期損失模型的合理性,并推動會計行業的發展。
關鍵詞:預期損失模型;金融資產;資產減值
在我國的金融資產中,將貸款作為主要的內容,同時銀行信貸的額度在不斷增加。因此,在對金融資產進行計量的環節中,如果運用預期損失模型,將會對銀行事業產生諸多影響。另外,我國的新型經濟市場不具備完善的體系,所以難以對多種影響因素進行綜合考量。為此,需要對預期損失模型予以調整創新,為市場的穩定發展提供保障。
一、以預期損失模型計量金融資產減值的障礙
(一)模型自身的問題
預期損失模型自身的問題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確認收入損失會導致金融資產減值計量中,存在雙重計算信用損失的問題。具體而言,金融資產的公允值從涉及預期信用損失,而首日損失的計算會對其進行重復計量,因此會影響貸款發放的額度。(2)違約定義存在較大的彈性。在現行的規則中,沒有對違約進行清晰界定,導致企業具有更多的自主權。這種現象的存在會導致企業出現會計信息缺失的現象,影響計量結果的準確性。(3)當前的預期損失模型,未能對信用風險的顯著增加予以清晰闡述。主要是因為相應的標準中沒有對顯著惡化予以具體界定,所以在分析、判斷的過程中,需要對宏觀經濟指標予以綜合考慮,故而會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
(二)外界存在的壓力
首先,金融監管邏輯框架屬于預期損失模型的支撐,其內容與當前的會計準則體系存在差異。例如:需要對未發生的信用損失進行提前預計,因此與權責發生制相互沖突。另外,在對利息收入進行減值預期、信用損失計量的環節中,也會出現與現行標準不相符的現象。其次,預期損失模型并不能在當前的資本市場中貫徹、落實。此種現象是因為中國屬于新興市場國家,現行的環境并不能滿足該模型的需求。雖然當前的利率處于開放狀態,不過并不受市場的主導,導致銀行不具備預期損失模型的自主權。最后,要想實施預期損失模型,需要較高的成本予以支撐。具體而言,企業必須對金融資產現金流的重新估計,因此會增加了日常工作量,需要工作人員投入更多的精力、成本完成工作。
二、以預期損失模型計量金融資產減值的措施
(一)對模型予以修整
1.調整其他綜合收益金融資產范圍
在調整其他綜合收益金融資產范圍的過程中,需要將公允價值計量及其變動融入在其中。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如何運用預期損失模型對其他綜合收益金融資產進行計量.存在不合理的現象。不僅如此,如果發生金融危機,那么已發生損失的模型存在順周期性特點,并且會在貸款減值準備的計提上表現出來。因此,我國要想將預期損失模型應用在金融資產減值的計量中,則應該繼續應用已發生損失模型,并且確保其他綜合收益金融資產價格具有較強的公允性。只有如此,才能夠充分發揮預期損失模型的作用,實現對金融資產減值的準確計量。
2.確定應收款項所涉及的內容
對于應收租賃款、應收賬款而言,IASB認為不需要消耗更多的精力,對12個月或者生命周期中信用的預期損失予以判斷。因此,IASB提出了一個簡化減值模型。也就是說,如果在一般情況下不需要對重要融資成分進行應收賬款分析,那么則可以運用該模型完成金融資產的計量。而對于重要的資產成分而言,主體需要通過相應的政策實現對應收租賃款、應收賬款的確定,期間必須確保會計政策選擇的合理性,實現對預期信用損失存續的分析、驗證。由此能夠發現,簡化減值模型具有明顯的優勢,即不需要對12個月期間的預期信用損失進行計算,也無須考慮初始確認金融資產后所出現的信用惡化問題。因此,我國在調整預期損失模型的過程中,可以實現對簡化減值模型的合理運用。基于此,不僅可以將應收款項的實質反映出來,也能夠為金融資產減值的計量提供參考。
3.推進貸款模式創新與完善
對于我國的銀行而言,其并未經歷完整的經濟周期,導致其無法實現的歷史違約數據的完整積累。因此,在這一過程中,并不能實現對金融資產減值的準確計量。針對這一現象,相關部門應該推進貸款模式的創新與改善,以便于充分發揮預期損失模型的價值。具體而言,如果繼續運用已發生損失模型,需要在財務報表中實現對貸款預期信用損失的標注,便于實現對未來信用風險的有效控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現行的規定中未對違約進行明確定義,因此可以參照巴塞爾協議中所涉及的預期損失予以計算。通過這種方式調整預期損失模型,能夠滿足中國銀行發展的基本需求。其中,巴塞爾協議中所涉及的預期損失計算公式為:違約風險敞口x違約損失率x違約概率。
(二)進行配套的改革
1.細化會計準則體系
在對預期損失模型進行調整的過程中,需要積極開展配套的改革工作,其中信息化會計準則體系屬于重點內容。該部分工作主要涉及修訂金融工具、調整會計準則與基本準則等,要求相關部門加大重視力度,確保改革工作順利進行。以金融工具為例,在改革的過程中應該對公允價值予以謹慎擴大,并實現合理選擇。其中,對于公允價值的選擇應該將全面公允價值計量作為目標,實現對金融工具的創新、選擇。此種方式的應用,可以有效減少會計錯配,實現對盈余波動的控制。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調整公允價值的環節中很可能會出現不良問題,需要相關部門予以關注,確保修正方案的可行性。
2.趨同于國際的會計準則
為了能夠提高預期損失模型的合理性,實現對金融資產減值的準確計量,需要提高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準則的趨同性。對此可以將以下措施應用在改革中。(1)對于無形資產與實物資產的會計準則而言,各國所體現出來的要求具有相同的性質,所以并不需要對這部分內容進行大范圍調整。(2)關于工資福利、稅收制度的會計準則,需要結合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勞動工資制度與稅務制度,實現對準則的調整,并進一步提高其與會計處理準則之間的協調性。(3)對于金融工具而言,由于其與跨國投資具有緊密關系,必須實現對各國投資者權益的保護,以此來確保金融市場穩定發展。因此,金融工具準則的改革,必須將國際標準應用到其中,構建全球統一的會計準則。
3.與金融審慎監管相協調
實際上,會計準則體系、金融審慎監管標準之間具有協調性,并且會對財務報告的內容產生直接影響。所以財務報告需要為二者之間的協調性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幫助相關部門識別應對系統中存在的風險,以此來提高金融經濟的穩定性。具體而言.由于會計資本能夠將監管制度反映出來,而監管資本的存在必須將會計資本作為前提,導致銀行企業的發展必須高度依賴大量的會計數據。為了確保改革工作能夠順利進行,銀行在制定規章制度的過程中可以借鑒《巴塞爾協議》的內容,實現會計準則體系、金融審慎監管標準之間的協同性,以便于提高信息披露機制的動態性能,為實現金融資產減值的計量奠定基礎。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分析了計量金融資產減值環節中,運用預期損失模型存在的問題,然后提出了幾點建議措施。這一基礎上,可以提高模型內容的完善性,確保其計量金融資產減值結果的準確性。同時還需要對現行的會計準則予以改革,提高與金融審慎監管標準的協調性,確保預期損失模型可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孫盼盼.金融資產減值預期損失模型發展變化及其應用分析[D].北京: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8.
[2]鄭偉.后危機時代金融資產減值的計量與監管——基于預期損失減值模型的經濟后果[J].經濟與管理評論,2017,29(4):127-134.
[3]陸露,邵曉輝.基于預期損失模型的金融資產減值準備計提——以房地產業銀行貨款為例[J].財會月刊,2017(23):81-83.
作者簡介:
李春林,廈門中威敬賢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福建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