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艷玲
摘 要:文言文是我國文學歷史中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價值。因而如今的初中語文課本教材中,文言文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文言文教學也因此成為了教師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時代的隔閡讓學生對文言文有著很難消除的陌生感,也因此讓他們無法很好地進行文言文知識的學習,這時就需要教師來發揮作用。筆者就圍繞激發學生興趣、小組合作探究以及進行習題訓練三方面來對文言文教學的有效策略展開論述。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有效策略;初中語文
初中時期的學生如果無法打下堅實的文言文基礎,那么他們在高中以及未來階段的文言文學習就會變得無比艱難。因而初中語文教師的文言文教學就顯得至關重要,這時教師就需要不斷地研究有效的文言文教學策略,并將之應用到自己的教學中來進行實踐的檢驗。這樣所得到的教學策略就能夠幫助學生提高他們的文言文學習效率,促使他們奠定堅實的文言文基礎,而不會出現斷層現象,導致學生無法在高中時期進行文言文知識的“無縫對接”。
一、激發學生興趣,使他們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
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態度會決定他們學習文言文所能達到的高度,因而在進行文言文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那此時教師就需要了解學生為何不愿意去學習文言文的理由,進行采取針對性的措施。當教師了解到學生是因為覺得學習文言文知識毫無用處才不愿意去學習時,他們此時要做的就是向學生展示文言文知識的具體應用,進而激發他們學習文言文知識的興趣。例如:《魚我所欲也》這篇文言文中蘊含了“舍生取義”的道德主張,該道理可以幫助學生解決一些人生問題。因而在進行該篇文言文的閱讀教學時,筆者就首先向學生展示了如下情境:小明看上了一本課外書,這本書是書店的最后一本,他特別渴望買下來;同時他媽媽的生日快要到了,他想為其買個生日蛋糕。但小明現有的零花錢只支持他做其中的一件事情,因而小明變得十分糾結。接下來筆者就向學生進行詢問:“如果是你,你該如何選擇呢?”學生們就會議論紛紛,難以抉擇。筆者接著說:“我們接下來要學習的文言文就蘊含著抉擇標準的判斷,或許可以解決你們的困惑?!边@時學生就會對接下來的文言文學習充滿興趣。
二、小組合作探究,使他們積累足夠的文言知識
初中學生要想學好文言文,他們就必須了解文言文產生的時代背景,如該背景下的歷史知識和文化常識。這樣的話,學生才能夠學會用知人論世春秋筆法的原則來對文言文進行深刻的解讀,進而從中積累足夠的文言文知識。那么教師該如何讓學生去從文言文中汲取知識呢?此時他們就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探究,一來可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他們的探究效率;二來則可以培養學生的諸多能力,如團結合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例如:在進行文言文的教學之前,筆者首先會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去對該篇文言文產生的相關背景進行探究,進而使其在接下來的文言文分析之路上走得更加順利。如《岳陽樓記》這篇文言文就是范仲淹在被貶鄧州任太守期間寫給因被貶而有些憤慨的好友滕子京,因而其中蘊含著為人處世的理想態度。如果學生能夠弄清楚這一點,那么他們在深入研究該篇文章的時候就會變得更加輕松,也能夠輕易地對文章中某些重點語句進行輕松地翻譯和理解。這樣的話,學生就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對知識有著深刻的印象,并因此能夠積累足夠的文言知識。
三、進行習題訓練,使他們掌握解題的有效技巧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習題也是教師檢驗學生文言文學習成果的重要手段。因而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文言文教學的過程中還需要對學生進行習題訓練。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還能夠掌握解題的有效技巧,這也是學生學好文言文必須要具備的知識,因為語文中考中檢驗學生文言文掌握情況的方式就是習題,解題技巧的存在可以幫助學生減輕面對文言文習題的疏離感,進而讓他們以輕松的心態進行答題,也因此取得不錯的解題效率。例如:在進行解題之前,筆者就需要引導學生完成以下三個步驟:快速瀏覽題目、仔細分析標題以及結合注釋速讀全文。第一步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對問題有著初步的認知,進而帶著問題和思考去進行閱讀,可以得到很多有效的信息;第二步則是因為標題中所蘊含的信息是重要的,甚至可以幫助學生奠定整篇文章的基調和走向。接下來筆者就會對文言文的各類典型習題進行分析,并讓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去總結解題技巧,自己則在一旁進行引導和指正。
總而言之,文言文是古人留給我們的歷史瑰寶,其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沉淀,已經成為了傳承中華燦爛文化的載體。因而作為祖國未來的接班人,初中學生不僅要學習文言文,還要學好文言文。但僅憑學生的努力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這時初中語文教師就需要發揮自己的作用。此時他們所能夠做到的就是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積累足夠的文言知識并且掌握解題的有效技巧,進而一步一步地奠定學生的文言文基礎。
參考文獻:
[1]安鴻濤.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困境及策略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8(09):138-139.
[2]王遠國.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技巧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