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的不良資產行業起源于1999年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的成立,在最初的十年中,主要處置四大商業銀行剝離的政策性不良資產,后經歷了市場化改革,開始更廣泛地收包和處置。自互聯網發端以來,對各行各業都產生了廣泛影響,不良資產行業也不例外地積極融入了互聯網化的大潮中。本文以傳統處置模式為研究基礎,探討互聯網對我國不良資產處置模式的影響。
關鍵詞:互聯網;不良資產;處置模式
一、引言
近年來,互聯網與金融行業結合后,產生了兩種形態,一是由互聯網企業主導的金融業務創新,二是由金融機構主導的傳統金融業務的互聯網化。后者中,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主流金融機構對互聯網金融的探索較早,也相對成熟,而在小眾化的不良資產行業中,卻還處于發展初期,深度創新和成熟的商業模式尚未形成。雖然進展并不快,但是互聯網的融入也對傳統的不良資產處置模式產生了積極影響。
二、傳統處置模式
不良資產由商業銀行批量轉讓給資產管理公司視為“一級市場”,資產管理公司收包后的再處置視為“二級市場”。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可以采取本息清收、訴訟追償、破產清算、債務重組、公開轉讓、委托處置、資產證券化等資產處置方式,但是最常用的仍是所謂的“三打一拍”,即打包、打折、打官司和拍賣。
在處置實踐中,訴訟追償、破產清算等傳統方式耗時長、成本高,使得不良資產處置冰棍效應突顯,因此,資產管理公司通常在司法手段無法推進后,將計劃處置的資產在官網和報紙發布處置公告或委托線下拍賣機構、金融交易所,以公開手段邀請意向客戶開展盡職調查,達成意向后進行轉讓。原資產持有方通過轉讓賺取差價,這是財務投資人最常見的做法,有些資產被轉手至產業投資人,經過深度運營、管理和維護,賺取資產再利用的直接價值。
財務投資人之間的資產轉讓過程有“三不足”,一是陽光化程度不足,信息披露的手段、范圍和內容有限,往往采用報紙、官網、推介會等形式公示資產基礎信息;二是標準化程度不足,公開處置的報價方式單一,通常采用拍賣行現場報價、公證員現場監督競價等形式;三是精細化程度不足,打包處置降低了回收率,通常采用原包出售、搭配出售等方式。可見,這種層層分包的傳統處置模式往往會帶來流程長、效率低,資產價值低估等弊端,很難充分挖掘其真實價值。
三、互聯網環境下的處置模式變革
隨著不良資產市場的擴大,社會各界對這個行業給予了更廣泛的關注,同時政策逐步成熟和放開,地方資產管理公司、金融資產交易所和其他非金融類企業也紛紛涌入這片藍海。互聯網因素融入后,不良資產處置的參與主體、宣傳方式、處置方式、交易習慣都受到很大影響,雖然不良資產的非標特性使得很多問題難以解決,但是人們已經開始從傳統的“三打一拍”向更豐富的處置手段嘗試。
(一)參與主體多元化
1.網絡交易平臺
2015年12月24日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加強和規范人民法院網絡司法拍賣工作的意見》明確了網絡交易平臺參與司法拍賣業務的合法性;2016年5月30日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網絡司法拍賣若干問題的規定》明確了拍賣方式、法院職責、競買人、起拍價、保證金等細則;2016年12月12日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認真學習貫徹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網絡司法拍賣若干問題的規定》的通知,明確將淘寶網、京東網、人民法院訴訟資產網、公拍網和中國拍賣行業協會網納入首批網絡服務提供者名單庫;2017年7月18日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認真做好網絡司法拍賣與網絡司法變賣銜接工作的通知,又對流拍后以物抵債、變賣流程等細節進行了補充。
以阿里、京東為代表的網絡交易平臺,雖無拍賣資質但已開展不良資產拍賣業務,隨著不良資產市場規模的增長,未來可能吸引更多的機構參與,這種形式為不良資產處置的單戶化、陽光化、標準化提供可能,同時設計了延時規則,也充分規避了網絡延遲帶來的出價風險。然而,網絡交易平臺僅提供技術支持和平臺服務,并不實際參與資產交易,因此在權威性和專業性上廣受質疑,對于不良資產這種大額非標產品,專業投資者在獲取到平臺公示信息后,仍需要線下與轉讓方聯絡開展盡職調查,才能在平臺參與報價。雖然平臺為解決此類問題,引入了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專業服務機構,但是目前看來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投資者的行為習慣。
2.專業拍賣網站
拍賣機構包括傳統拍賣機構,也包括線上拍賣機構,如"360PAI"憑借上海商委出具的“拍賣經營批準證書”,組織不良資產網絡拍賣處置。與傳統拍賣相比,線上可以組織“全網聯拍”,即將一個拍品由遍布全國的多家簽約聯拍機構同步招商,每家聯拍機構中的多個意向競買人通過平臺搭建的聯拍機構子平臺同步競價,實現全社會公開聯拍、全網同步線上競價拍賣。這種模式借助網絡優勢打破地域藩籬,加速資產處置效率,實現資產價值最大化,對資產招商和處置的廣泛性、公允性提供了支持。與網絡交易平臺相比,專業拍賣網站擁有線下拍賣機構的輔助,招商優勢凸顯,但權威性問題仍然存在。
3.權益類交易場所
權益類交易場所通常由地方國資委投資設立,承擔地方央企混改項目、債權轉讓、金融資產轉讓等功能性作用,地方壟斷性顯著。金融交易所作為產權交易所的一個分支,交易品種主要為金融資產或從金融資產中演化而來的產品,在不良資產處置過程中可以為掛牌方及投資方提供信息展示、交易撮合、網絡競價、投融資和信息咨詢等服務。在專業性問題上,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也在積極嘗試通過合作或自建平臺等方式進行金融交易所的業務布局,特別是中國華融在2018年推出的全國性專業的不良資產交易中心,兼顧了互聯網優勢和不良資產的專業性,發展前景廣闊。
(二)招商手段日新月異
1.精準推送和撮合
傳統的招商模式有兩種:一是廣撒網,多斂魚,擇優而從之;二是老客戶的定向推介。這兩種模式的招商和詢價范圍的精準性顯然很難保證,而互聯網平臺可以借助結構化數據優勢,收集交易習慣,形成客戶畫像,持續優化推介算法,從而達到深挖資產價值、輔助處置與投資雙方決策的目的,通過精準營銷,做客戶的智能投顧。
2.自媒體宣傳
現如今,自媒體已成為互聯網的新寵,流量帶來大量商機,各行各業都在使用自媒體進行宣傳和引流,不良資產行業也在嘗試使用巨量引擎數據推廣服務。雖然這是趨勢,但在實踐中,首先,按點擊付費的方式,只追求宣傳曝光,能夠提供更多的展示,但是難以收集到客戶線索,很大程度上會導致高花費,但收效甚微的結果。其次,不良資產仍屬小眾投資領域,系統評估的預估點擊率比較低,導致廣告本身的展示數較少,在此基礎上,系統模型沒有足夠的樣本進行目標人群行為分析,從而很容易導致模型訓練失敗。最后,新媒體的用戶群體低齡化特征不足以達到不良資產的受眾水平,大概率并非不良資產的目標客戶群。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進步,不良資產的投資者也向低齡化、互聯網化演進,與自媒體的契合度會越來越高,流量的宣傳效果不容小覷。
(三)價格機制市場化
1.資產定價
傳統定價通常參考評估機構意見、模型試算結果及小范圍詢價結果,局限性很大,引入互聯網機制后,數據來源和量級得以提升,數據的作用發揮出來,把抵押物價值、區域經濟狀況甚至債務人和保證人的背景情況引入到模型中,使得定價更加精準,時效性也更高,為不良資產定價提供了參考。
2.資產溢價
互聯網背景下不良資產交易參與主體趨于多元化、大眾化,帶來了資產價值的提升,在開展網絡競價或拍賣活動時,圍觀人數、參與人數、出價頻率和增價幅度等因素都會對參與者的心理產生影響,進而提升資產溢價可能;同時,互聯網開放大環境的成熟,使得投資者對不良資產的增值潛力和變現能力產生信心,從而愿意以更高的價格收購資產。
(四)交易習慣的改變
互聯網融入人們生活后,對生活習慣的影響最大,融入不良資產交易后,對交易習慣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首先,跨地域投資的增加,通常經濟欠發達地區多資產,經濟發達地區多資金,網絡出價平臺的涌現,使得異地交易成為可能,提升資產價值的同時節約了交易成本。其次,交易操作風險的減小,傳統模式中,競價前轉讓方會通知客戶按照要求準備資質文件,在規定時間到達規定地點參與競價,經常出現遲到、文件遺漏無法參與的情況,而互聯網平臺會提前要求資質審核,準入后隨時可以異地參與交易。最后,網絡平臺整合了大量服務機構,投資者甚至足不出戶即可委托專業人員為交易提供輔助服務,進而帶動了不良資產的周邊行業發展。以上變化降低了不良資產的參與門檻,使得小眾群體大眾化,推動了行業的整體發展。
四、結語
兩個行業的平滑對接需要創新引領,互聯網行業素來以大膽創新著稱,因而在我國不良資產處置模式的變革中起到主要作用。然而,政策影響、行業特征、用戶行為習慣等因素仍然決定著這個行業的走向。比起傳統手段,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增長作用往往是非線性的,而是指數乃至爆炸式的,期待在不斷深化創新中,不良資產行業和互聯網的結合能碰撞出更璀璨的火花。
參考文獻:
[1]王海軍,張海亮.不良資產處置與管理[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7(93).
[2]黃卓,王海明,沈艷,謝絢麗.數字金融12講[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3).
[3]高世超.對互聯網平臺背景下不良資產處置模式的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7(34):294.
[4]李翔.互聯網金融時代下不良資產處置模式探析[J].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2015(4):124+207.
[5]邱立成,翁偉斌.“互聯網+不良資產”模式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6(8):9-11.
[6]丁巖,沈鴻.經濟新常態下不良資產清收處置的路lsAI]新[J].2017(10):9-14.
作者簡介:
孟聰穎,中國人民大學,漢青經濟與金融高級研究院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