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維見
摘 ?要: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在《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數學課程應當注重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為了適應時代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要,數學課程還要特別注重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關鍵詞:圖形;幾何;教學
圖形與幾何主要研究現實世界中的物體和幾何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及其變換,讓學生掌握相應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會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豐富對現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更好地認識和理解人類的生存空間,發展形象思維,培養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
一、圖形與幾何在小學數學中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是《標準》中的一個重要目標,也是圖形與幾何學習的核心目標之一。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觀察、感知、操作、思考、想像等的基礎上,特別是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實際觀察和操作是發展空間觀念的必備環節。
(二)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幾何知識來源于生產勞動,在生活、生產中有廣泛的應用。
(三)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形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在拼一拼、量一量等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可以使學生體驗研究數學的樂趣,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逐漸形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發展數學直覺。《標準》把數學定義為理性的藝術。數學不僅有利于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而且有利于學生的創造才能的發展。
二、圖形與幾何教學的目標
圖形與幾何主要涉及現實世界中的物體、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及其變換,它是人們更好地認識和描述生活空間并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要掌握好這一部分的標準,必須引起對如下幾個方面的重視:第一,重視學生實際生活經驗對幾何概念的形成;第二,發揮幾何圖形本身的作用,以幫助學生正確形成和理解幾何概念;第三,及時將所學概念納入已有系統,促使學生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第四,設計新的解法,一方面要注意結果的正確性,另一方面要注意其根據的條理性。
三、圖形與幾何的教與學
(一)教師的角色定位(決定課的設計和組織)。
(二)學生學法指導——看(觀察)、思(尋求解決之路)、議(與同學探討、辯解)、做(動手實踐)、說(獲、惑)。
(三)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
四、圖形與幾何的教學原則
(一)提供現實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如以教室為情境,讓學生認位置;以學生熟悉的搭積木為情境,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讓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主動地學習。
(二)注重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在教學中,應為學生提供合作和交流的機會,不應簡單地、機械地讓學生模仿、記憶教師和書本上的語言。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在操作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把操作與數學思考結合起來。如在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之后,提出:“你能和同學一起完成下面的測量和計算嗎?(1)計算《中國少年報》的面積;(2)計算教室地面的面積;(3)你還能計算什么面的面積?”
(三)注重各部分教學內容的互相滲透,有機結合
圖形與幾何的四個部分:圖形的認識、測量、圖形與變換、圖形與位置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教學中應注意互相滲透。如《標準》中指出的“描述物體的相互位置”、“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又如“周長”一課,結合圖形的認識和測量等知識來計算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等圖形的周長。
(四)加強直接感知,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創新意識
空間觀念是創新精神所需的基本要素之一,所以《標準》把空間觀念作為義務教育階段數學學習內容的核心概念之一,把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作為數學方面的一個重要目標。如“位置與順序”一課,結合生動有趣的情境或活動,讓學生體會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與順序,會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又如“認識物體”一課中的練習動手搭出你喜歡的東西,使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性得到自由發揮,并能感受復雜物體的形狀與簡單幾何體之間的聯系。
五、圖形與幾何的教學注意些什么
(一)圖形與幾何的教學應凸顯現實性
弗賴登塔爾說過:“數學來源于現實,高于現實,用于現實”。學生年齡雖小,但在生活中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形成了不少的數學表象,教師在教學中,應利用學生己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中,解決生活問題,學以致用。
(二)圖形與幾何的教學應注重操作性
“空間觀念的形成,只靠觀察是不夠的,教師還必須引導學生進行操作實驗活動,讓他們自己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畫一畫”。學生或許會相信你所告訴他們的,但他們更愿意自己去經歷,去實踐,因為他們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更希望自己是一個成功者。所以,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切創造探索的機會。
(三)圖形與幾何的教學應重視探究性
我們應該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發現,去再創造有關的數學知識的過程。使學生不僅在于獲得數學知識,更在于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能力。
(四)圖形與幾何的教學應注意把握數形結合
新教材將《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納入到比例單元中,將兩條線交織在一起。我認為主要是體現數形結合的思想,使知識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更加扎實。就本課而言“從簡單圖形開始,借助實物或計算機演示,再讓學生動手操作,由此充分體驗圖形的相似是指圖形運動后,大小發生了變化,但形狀不變,前后圖形是相似的。
總之,小學數學中的“圖形與幾何”教學內容豐富,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但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一定還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只要我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加大教學研究的力度,敢于實踐,銳意創新,我們關于“圖形與幾何”的探究一定會碩果累累!
參考文獻:
[1]王佳瑤. 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設計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9.
[2]孫東.初中“圖形與幾何”教學中折紙活動幾類用法[J].中外企業家,2019(1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