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建峰
“你以為我真的愿意學習么?……”這是我在一部電視劇中看到的一位初三學生扔給其媽媽的一句話。這句聽似平常而又具有穿透力的話語驚詫的這位母親目瞪口呆,也驚詫了我這位無心的觀眾,使得我深深墜入了冥思苦索之中。
本以為不愿學習是只有那些學習差等生才具有的心理,為何這句話卻出自一名學習極為優秀而且有望考取市重點高中的學生之口呢?那些學習成績平平的學生又會對學習有著怎么樣的心理呢?難道這僅是“戲言”?還是……
作為一名老師,我的直覺告訴我:這似乎不是戲言。
于是我便對一個班級的學生作了調查,結果確定的告訴我這是真實的,而不是戲言。90%的學生不喜歡學習,原因是學習太枯燥,沒意思,太累……
由此我不得不重新定位老師的職責。
對學生學習而言,興趣無疑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因為對學習失去了興趣,也便是意味著失去了最好的老師。失去了學習興趣的學生又怎能喜歡學習呢?更談不上要求他們主動學習自、主動探究了。
“你以為我愿意學習么?”一句話吶喊出了現代學生們的心聲!
由此我們老師又多了一份職責——還給學生“最好的老師”。
要想讓學生對學習感興趣,首先,老師必須要先于學生對學習感興趣,要把學生看作自己的一部分。教師教學的過程其實也是自我學習的過程。老師對所要教授于學生知識的過程,也是要感知到學生對知識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取向過程,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感受學生學習的心理。知識的海洋是無限的,但一滴水卻能映射出大海的影子。一節課,既要讓學生感受到這滴水的濱彩紛呈,也要讓學生觀看到這一學海的浩瀚無際。如果老師對學習失去了興趣,自然也就對學生失去了興趣,學生又如何饒有興趣地去面對學習呢?學生學習的可貴之處不是學得書中固有的知識。“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德國教育家斯普朗格)。所以教師授課的可貴之處也不再是授予已有的知識了。能夠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感興知趣,并且還能使其在回味中主動向外伸出探求的雙手,之后的收獲,一定充滿著一份可貴的驚喜。此時的老師已感覺到自己不再是老師,學生也不再是學生了。《再塑生命》一文的學習中,讓我體會到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老師的授課興趣是多么的一致。海倫凱勒三歲時就被病魔吞噬了光明,堵塞了雙耳,禁閉了話語,幼年的她有多痛苦呢?我們感受不出。我想我們也應做一回短暫的“海輪”。課上我和學生們一起閉上雙眼,捂緊雙耳,緘口不語三分鐘,之后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學生的回答是“昏昏沉沉的”“好像失去了一切,心里空蕩蕩的,很煩躁”“像掉進了萬丈深淵,一直往下沉”……畢竟是短短的幾分鐘,學生便能有如此的感受。“要是我們就這樣生活一天、一月、一年、一生,你又會怎樣呢?”學生們嘩然而起,瞠目結舌,似乎不敢想象,這種感受遠不如童年的海倫那樣真切。課文學完后,學生們仍舊回眸在海倫的生活里。第二天,學生的日記里紛紛呈現出海倫的影子。我知道這是他們查看了有關海倫的資料,并讀了她的幾篇作品,有的還摘錄了其作品中的精彩片斷:第一天將看到那些好心的、溫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變得有價值的人們;第二天去看人類進步的奇觀,那變化無窮的萬古千年;第三天在當前的日常世界中度過,到奔忙的人們經常去的地方去,注視那些工作和生活著的人們的幸福和痛苦(《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知道,學生們此時已經走進了海倫的世界里,并越走越遠,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他們都能為那些像海倫一樣需要幫助的人付出一份真誠的愛心。
其二,教材僅僅是學生學習的一種工具,是學生生活的一部分,是一部小書,而生活才是一部大書。所以老師不但要善于引導學生愉快的走進教材,而且更要快樂的走進生活。學習即生活。生活中的人、情、事、物等經過藝術的提煉、加工,便又成了我們生活的另一部分。因此教材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離開了生活而去一味的教授學生知識,教材便會成為無源之水,學生的心靈也會枯萎。學生更容易從生活中引發興趣,并有可能創造出奇跡。學生之所以能夠積極主動的面對學習,是因為他們從生活中找到了快樂,從學習中體驗到了樂趣。“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正因如此,老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學生生活的引領者。生活是豐富的,人生中有很多值得回憶的或美好的東西,值得我們去珍藏。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的明白這個道理,在學習《我的第一本書》這節課前,我要求學生從家中帶來自己珍藏的一件禮物,展示給同學們,并寫出這件禮物的來歷。學生們有的很興奮,有的顯些憂傷……我知道每件禮物都影射著他們對一段生活的回憶,承載著一份不尋常的情感。學完此文之后,我又引領他們回到了自己的生活里,去感受自己的那份禮物里隱藏的情感,于是一篇抒寫真情的文章也就這樣自主地流露出來了。雪莫曾這樣說過“好的作文應該是打破了所有框框和規矩,直接從靈魂里流露出的真誠”。是的,一個教語文的老師,與一個用語文教語文的老師的概念是不同的。很多時候學生對自己的生活感受比遠離他們的作家的生活感受更感興趣,只有善于引導學生走進自己的生活,才能激發學生想走進作家生活的愿望和情趣。
其三,對學生而言,其最大的喜悅莫過于去感受自己學習中的那份自慰的收獲。學生也是辛勤的耕耘者。雖然他們的能力有所差別,但他們對學后所獲的那份期待是相同的,有時會孤芳自賞,有時也會過高的認定自己。每當此時,他們總想將自己的學習收獲展來示眾,不是炫耀,而是想與大家共同分享自己收獲的喜悅。其實學生們是很愿意表現自我的,即使是不主動的學生也有自我表現的強烈愿望。因此老師要搭好讓學生自我展現的平臺,和學生共同分享其學習收獲的喜悅,讓他們真正感受到學習并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苦事。對于每篇文章,學生讀完后,在他們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我總要他們寫“一句話”讀后感。學生們對此從不懈怠,并且搜腸刮肚的寫得也頗似經典而自喜。他們知道這不是隱性作業,而是展現自己佳作的好機會。自我表現中他們是最能感受到收獲的喜悅。當然老師在分享學生喜悅的同時,也在感受著自己的那份收獲的喜悅,學生們的收獲本身就是老師的最大收獲。
學生們的心靈世界很是豐富,他們能夠就一枚貝殼欣賞不已,也能夠就這枚貝殼想到那平緩的沙灘,想到那邈遠的大海,想到那繽紛的海底世界,他們也會在自己的天地里樂此不疲的去探索屬于自己的生活,潛意識的陳鋪著自己美好的人生路。讓我們引領著學生們在學海中去采擷那一枚枚閃耀的貝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