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
摘要:本文以筆者從事鄉村教育十二年為基礎,以自己孫兒輩的上學經歷想象未來教育的美好,借此來反思現存不足,暢想未來鄉村教育發展。
關鍵詞:鄉村教育、走教課、優質教學服務
我畢業至今已執教二十年,其中從事鄉村教育已有十二年。在這十多年的從教經歷中,讓我印象最深,感觸最多的是鄉村孩子對知識的渴求及鄉村教學資源的匱乏。
曾看過一部名為《起跑線》的印度電影,電影中富家子弟和平民學生之間所享受的教育資源的巨大差異令人深思。影片的結局是美好的,平民學生在主人公的資助下也能在公立學校學有所長,各自成才。反觀我們的鄉村教育深感愧疚。故今在此發表個人愚見,暢想未來的鄉村教育……
若干年后,我的孫輩小平背著書包高高興興地上學去。他就讀的學校就是我曾經執教過的鄉村小學。
“Good day Sir”
“Good moring”
……
剛踏入校園,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雙語交流問候不絕于耳。伴著悅耳的鋼琴曲,小平愉快地進入教室準備每天三十分鐘的朗讀訓練。
課程改革之后,專業老師實行走教制,老師們開著學校配備的電動車下至各所村小送教上門。送教上門課程統稱走教課,包含體育、美術、音樂、英語、朗讀、書法……分別由專業老師每周一次送教上門。這樣保證孩子們能在住家附近就享受到優質的教學資源和優秀的教學服務。各村小的駐教老師則負責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日常生活行為習慣的培養及發掘孩子內在潛質悉心引導,幫助每個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就說這三十分鐘的朗讀訓練課吧。孩子們并不是按年齡劃分年級,而是老師根據每個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同,分為初、中、高三級。每級各有不同的教學內容和練習要求。每周一次的專業老師指導之后,其余時間則由駐教老師負責孩子們的訓練提升。小平暫時在中級班,老師說他在朗讀情感的表達上還要多加練習。不知不覺中,每天三十分鐘的朗讀課結束了。在優美的課間休息鈴聲中,孩子們或漫步或奔跑在校園的花壇邊,欣賞著花壇的美景,交流著練習的體會。
十五分鐘的休息之后是每天三十分鐘的書法欣賞與練習課。孩子們依據自身興趣能力參加不同的小組,或軟筆或硬筆。讓孩子們在書法練習中體會中華文化,學會欣賞中華漢字之美,進而提高文學素養,培養高尚情趣。
美妙的書法課結束后,讓孩子們歡呼雀躍的三十分鐘大課間來了。這個大課間主要由老師指導學生完成一些集體活動。比如體操、集體舞、武術、劍術……旨在讓孩子在愉快的集體活動氛圍中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培養團隊意識。
令人流連忘返的大課間活動之后,就是四十分鐘的課堂學習時間了。老師依據課程安排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實施課堂教學。孩子們則拿出電子書找到相對應的學習內容認真聽課。由于電子產品的普及,孩子們已經不需要紙質書本了,所有授課內容,均由老師指導統一下載學習。
愉快的課堂教學結束之后就是三十分鐘的校本培訓課程了。本課程的設置各校依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可以是學校歷史,或者當地風俗文化,亦或指導學生閱讀,教授種植、養殖、園林藝術……讓學生愛讀樂學,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做人。
一上午的校園生活轉瞬即逝,孩子們用完豐盛的營養午餐之后進入了中午的午間休息時間。經過一上午的學習活動大家身心都累了,不一會兒便在休息室的小床上睡著了。
從甜美的夢境中醒來后,孩子們以飽滿的熱情迎接下午的四十分鐘課堂學習。和上午一樣大家直接從電子書上下載學習內容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新知。
伴著悅耳的鈴聲,每日一堂的綜合課來了。每天四十分鐘,或美術、或體育、或音樂、或手工……都由專業老師送教上門,讓孩子們能系統地學習,享受優質的教學服務。
“鈴、鈴、鈴……”放學鈴聲響起來了,孩子們開開心心地和老師、同學互相道別,排著整齊的隊列回家了。
記得有句話說得好,“鏟除雜草最好的辦法就是種上莊稼。”人的培育最關鍵的是嬰幼兒時期和小學階段。在電影《無問西東》中有一個片段讓人印象深刻:孤兒陳鵬幼時和一大群孤兒一起生活,大家缺衣少食,卻因為有音樂的浸染,互相關愛,努力向上。在高尚的情操熏陶下成長起來的人,無論從事任何職業都是積極樂觀,團結友善的。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大部分人都能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話何愁不能昌盛繁榮呢?
……
“媽媽……”小寶寶興沖沖地向我跑來,伸出雙手求抱抱。頓時我從夢境中清醒過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希望在我輩的努力下能早日改變鄉村教育的現狀,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優質的教學服務。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邢思珍.困境與出路:鄉村學生教育問題探討[J].現代教育科學,2010(08):96-98.
[2]劉鐵芳.鄉村教育的問題與出路[J].讀書,2001(12):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