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文娟
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國務院舉行的春節團拜會上講話指出:“我們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風、注重家教,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自2015年至今,習總書記多次談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因此,把握好孩子教育的黃金期,是我們每個家長和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家庭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家是一個人夢想起航的地方”、“家庭是人們的第一所學校”。的確是這樣。家是一個人成長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一個人的成長與家庭的關系密不可分。
(1)習慣來自于家庭。好習慣成就大未來。這是不爭的事實。如果你的父母注重家庭教育,從小注意培養你的習慣——生活和學習習慣,那么,你肯定不會差。比如:講究衛生的習慣,認真做事學習的習慣,安心做事的習慣,安靜讀書的習慣等等,這些都是幫助一個人茁壯成長的好習慣,反之,如果父母是一個做事沒有恒心、不到最后一刻不去完成任務的人,那么他的孩子很難在做一件事時有始有終、堅持不懈、提前準備!
舉例來說:我有一位好朋友就是一個做事拖沓,不到最后一刻不去努力完成任務的人,有了孩子后她就一直想不要把這種壞習慣傳給孩子。可是,還是不知不覺被孩子學去了。現在她的孩子已經二十幾歲了,做事還是邊上轎邊扎耳孔。還有,她的老公也有個壞習慣,晚上睡覺時,襪子脫掉喜歡順手扔在地下,多少年了,無論她怎么罵都改不過來,忽一日,她發現她的孩子也是這樣。嗚呼哀哉!悔之晚矣。
(2)成長受家庭影響。許多父母都在抱怨孩子不聽話、調皮、貪玩,或者學習不認真,坐不住,字寫得難看等。這些其實都不是孩子的錯,而是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的教育方法不正確。也許有人會好奇地說,其他方面是父母沒教育好,難道這坐不住、字寫得差也是家長造成地嗎?我在這里要肯定地告訴大家,的確如此,孩子后天的東西,無論好壞,都是家長造成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孩子坐不住,是在0——3歲,父母陪伴太少,尤其是母親。現在生活壓力大,人們攀比心理強,都想著讓自己家里成為最闊綽、最有錢的,因此,在孩子還沒有斷奶就忙著去工作賺錢,把孩子留給老人或看護。這是普遍現象,但是,我們卻沒有想到,這樣做傷害了孩子——對孩子缺少陪伴其實就是一種傷害。只是我們沒有感覺到而已。有的自己整天忙于工作,把孩子寄養在父母家,一個星期才見一次面,這樣對孩子的成長就更不利了。
再比如,孩子的書寫,一個班里的孩子為什么是同一個老師教,一年或幾年后每個人寫的字卻不一樣呢?也許您會說是用心程度不同,的確有這方面的原因,但這不是主要原因。還是與孩子從小所生長的家庭環境有關。不要覺得不可思議,也不要覺得駭人聽聞。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就是這樣的。父母對孩子的關注程度,直接影響和決定孩子后天的表現。
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大家從電視上報紙上都看到過很多,在這里我就不一一舉例了。
總之,孩子的成長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
二、教育孩子的金銀期
三歲看大,七歲至老。這句話道出了孩子培養的時間段。
1、黃金期:0——7歲。
(1)習慣培養時期:比如東西用完放回原處,每天講衛生,自己吃飯,按時睡覺,玩具耍完后自己歸類擺放,靜下心來擺積木、畫畫等等。在此階段,如果父母不關注,少了陪伴,不有意培養,孩子就會養成隨手亂擺亂放,做事毛躁,丟三落四的壞習慣。
(2)思維訓練時期:比如與大人交流培養語言表達和思維邏輯能力;比如搭積木培養想象和做事專注能力;比如去公園賞花培養觀察能力。在此階段,如果父母不能正確引導和耐心陪伴,孩子就會養語無倫次、做事馬虎、專注力差、想象力差。
(3)性格養成時期:比如夫妻關系不和,孩子會缺乏安全感,成為暴力型孩子;父母嚴厲,或者單親家庭,孩子會性格內向;夫妻關系和諧,孩子會陽光自信等等。
2、白銀期:6——12歲。
6——12歲是孩子身體思維發育的重要時期,尤其是各種能力養成時期,家長必須要重視。這一時期,孩子從家庭走向學校,第一次帶著任務學習,向著目標沖刺。每天除了按時到校,上課,下課,按時作息。沒有人給他加餐,沒有人帶著他上廁所,他得獨立認知世界。孩子一下子感覺任務重了,換了新天地了。尤其是隨著年級升高,學習內容繁雜,任務加重,家長如果不及時引導,孩子就無法勝任。再加上有些家長心疼孩子,主動幫孩子完成一些事情,孩子的各種壞習氣就養成了。比如懶惰、偷懶、依賴、撒謊等等。再加上本來0——7歲養成的許多壞習慣,孩子表現出來的壞習慣就更多。
這一階段也是孩子認識自我、發展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初步培養價值觀的時候。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某某家的孩子小時候很聰明,怎么現在覺得很一般甚至不怎么樣了。原因很簡單,孩子天賦很好,可是家長不注意培養,任其發展,就一般般了。
這是0——7歲留下的遺憾。那么,過了教育的黃金期,該如何去補救呢?
首先,作為智慧型家長不能急躁,要能HOLD住自己。遇到事情,不要著急,更不要一看不合自己心意就大呼小叫或大打出手,一定要HOLD住自己。我們可以先自我輕聲喊一、二、三,然后再開始出來事情。我們也把這叫做“一二三暫停法”。
其次,要學會陪伴,消除孩子的不安全感,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親子活動。可能說到此處時,有很多家長會說,我一天忙著賺錢養家,哪有時間陪伴孩子。但是,我還想說的是,不要給失敗找理由,要多給成功找方法。比如,早上早起二十分鐘給孩子做好早點,和他一起吃,邊吃邊假裝不經意提醒他要記住今天的努力目標;中午回家一起吃飯時,讓他給你講講今天學到了什么,或者學校班級里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晚上睡覺前,讓他說說今天最高興最得意或者最讓自己不滿意的事情。周末和孩子做個游戲等等。尤其記住,如果孩子今天遇到什么不開心的事,在他述說完后,一定要給他一個滿懷的擁抱,讓孩子感到,父母隨時都在他身邊。
再次,陪伴要全身心投入。比如,我們有許多家長被老師請到學校,老師說要陪護孩子時,家長義正言辭:“在陪啊,他每天寫作業的時候我都在陪,一步不離!”在此,我想請問家長,您是怎么一步不離地陪伴的呢?是不是孩子在寫作業,你在旁邊看電視或者玩手機。請問,這叫陪伴嗎?不是,這是你做你的,我忙我的。還有許多家長,孩子在寫作業,他在一旁和別人捷視頻,歡聲笑語。要知道,這樣的陪伴不僅無效,還給了孩子一個錯誤信息:父母言而無信,說是陪我卻在做他的事;我們做這件事的時候還可以干其他的。其實,就在這一次次的不經意間,我們給了孩子許多的錯誤信息,讓孩子養成了不誠實、撒謊、做事馬虎不專注的惡習。
最后,要注意自己說話的語調,多用上揚的語調。對此,正在孕育幼兒的父母感受最深。比如,面對眼前的寶貝,如果我們說:“來,吃奶,寶寶。”孩子一定不是笑著向您爬來或跑來;但是,如果您說:“來,吃奶了,寶寶。”孩子一定是用笑臉或積極的動作回復您的。
對于大孩子也是一樣。如果您說:“吃飯完趕緊寫作業!”,孩子可能面無表情地哼一聲。但是,如果您說:“孩子,吃完飯我能就趕緊寫作業好嗎?”孩子一定高興地回答:“好的,媽媽(爸爸)。”
說話是講究藝術的,不僅要注意說話的語調,更要學會說話的藝術,用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