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敏璇
(天津大學外國語言與文學學院,天津 300350)
本文針對福州方言與普通話語法差異進行以下研究:
福州方言又稱“福州話”,福州話是閩方言中閩東方言的代表,廣義的福州話包括福州市區以及閩侯、永泰、羅源、平潭、福清、閩清、長樂、連江、屏南、古田這十個縣的方言,福州話也因此被稱為十邑方言,狹義的福州話指的是在福州市區內通行的方言。福州話中保留了大量上古、中古時期的語言現象,在語音方面,福州話中仍可見入聲;在語法方面,福州話詞匯的語序以及使用位置都與普通話存在著差別。同時,福州作為從晚清鴉片戰爭以來的通商口岸,接觸了大量的外國人,特別是日本人,因此在詞匯上也混雜了部分外來語的詞語。研究福州話有利于理解上古、中古語音,也有利于研究福州當地文史資料。為了更好地保護福州方言,需要將福州話與普通話進行比較,從而方便大家學習。本文所有的詞匯來源均為《福州方言詞典》。①
詞綴是只能粘附在詞根上的語素,它本身不能單獨構成詞。詞綴按與詞根語素的位置關系,可以分為前綴、中綴、后綴。②福州話的詞匯主要有前綴和后綴,福州話的前綴和后綴與普通話存在著差異。
黏附在詞根后面的詞綴稱為后綴,下面主要是將含有福州話特殊用法的詞綴“頭”“囝”“母”“儂”“骹”“哥”與普通話進行比較。
福州話中的“頭”后綴方言自身的特殊用法,即改變詞根意思,在詞語中無實義,例如福州話中“日頭”指的是太陽,“菜頭”指的是白蘿卜。普通話中則不改變詞根的意思,使之名詞化,表示一類群體,例如“老頭”。福州話和普通話都用“頭”后綴表示一類突出的群體,但是福州方言中側重于物體或抽象事物的高度,例如“椅頭”指的就是軍人坐的高凳子,“水頭”指的是河流漲大水時到達頂峰的勢頭,而普通話中更側重說明群體之中的首領,例如“牢頭”。
“囝”在普通話后綴中的用法比較固定,表示兒子。在福州方言中的“囝”后綴則從原有語素的實際意義上有了引申義,即可以表示勢力較小的物體,如用來表示威力較小的臺風的“風臺囝”,還有用來表示半大的動物或人的,如“豚囝”就是豬崽。福州話中還有一個特殊的使用方法,即作為無實義的補充音節,如“半暝囝”意思是半夜。
“母”在普通話詞語后綴中一般表示女性的長輩,如“姨母”,“云母”中“母”作為一個語素無實義。“母”作為詞語后綴在福州方言中可以表示雌的動物或者某類女性,如“鴨母”即指雌的鴨子,還可以表示源頭,如“姜母”值得就是生姜。
“儂”本為吳方言用字,普通話中不存在其用法,在福州方言中儂則表示一類人,如“本地儂”意思是本地人。
“骹”為古代漢語用字,沒有現代漢語的釋義,從中也可以看出福州方言中對古代漢語用字的保留。“骹”作為后綴在福州方言中表示末端,延伸義則是人或動物的腳,如“鴨骹”指的是鴨腳,“暝床骹”指的是床尾。
“哥”作后綴在普通話中就是語素自身的哥哥的意思,而在福州話中則表示某類人,如“福清哥”指的就是福清人。
福州話詞語的后綴有來源于上古或中古時期的吳楚之地的方言詞匯例如“儂”,現在福州話中的釋義“人”與吳方言區的“儂”釋義相同,是從古吳方言中演變而來。福州話詞匯后綴也與隨著語言自身變化而形成的福州方言特有的后綴,例如“姜母”等,這一類詞匯后綴只出現在閩方言的不同分區之中。福州話詞匯有些后綴的用法也與普通話大體相近,例如“母”等,在福州話中,“母”也表示年齡較高的長輩。
黏附在詞根前面的詞綴稱為前綴,下面主要是對福州話詞匯的一些前綴,即“依”“阿”“底”“第”與普通話進行比較,分析福州話前綴的特點。
“依”是福州方言中特有的前綴,“依”在前綴中可以表示某類人,如“依姆”指的是上了年紀的人,加在人的名字前面則帶有了親昵的語氣,如“依美”,類似于普通話中的“小美”。“依”還可以加在特殊名詞前,指代一類人,帶有戲謔的意味,如“依命”意思是寶貝。
“阿”在普通話中作前綴無實義,例如“阿姨”。在福州話中一般加在形容詞前指代某類人,如“阿肥”指的就是胖的人。
“底”在普通話中沒有作為前綴的用法,而在福州話中“底”可以加在人和地點前面表示疑問語氣,如“底人”的意思是誰。
“第”和“單”在福州話中作為前綴與普通話的用法大體相近,“第”都加在數字前表序數,“單”則表示單個數量。
福州話詞匯的前綴最典型的是“依”,這是福州話中特有的稱謂詞綴,可以用于指代不同人,現在福州很多老人中的名字中間還會出現“依”,這是福州話與普通話交流過程中的轉化。福州話詞匯前綴與普通話相同的情況較多,如“第”是受普通話影響而產生的前綴。
福州話中存在著很多疊詞,部分疊詞的說法只存在于福州話中,下表是對福州話疊詞的舉例。

表1-1 福州方言與普通話重疊前后綴比較
福州話詞匯的重疊前后綴大多是按照福州話的發音音譯成普通話,重疊前后綴無實義的居多,例如“寢寢光”“苦雕雕”,這些詞綴是為了加強形容詞的程度而添加的,本身沒有實際意義。但也存在著有些前后綴有實際意義,如形容一種狀態,如“干焦焦”“澤澤落”等,這些詞綴能夠使得詞匯更加直觀。福州話中的重疊詞綴一般能找到相應的普通話詞綴與之對應,但避開形成的詞意思相同來談,詞綴之間聯系不緊密。
構成合成詞的語素組合可以分為“詞根+詞綴”和“詞根+詞根”兩大類型,而“詞根+詞根”又可以分為偏正、并列、支配、陳述、補充、重疊等類型。③福州話中的合成詞中也包括以上幾種分類,同時也存在著個別主謂賓成分共有的詞語,而構成的實詞的詞類也有所不同。下表將福州話中的語法結構與普通話相對比,分析二者之間的差異。

表1-2 福州方言與普通話詞語結構比較
福州話中合成詞的構成與普通話的構成基本相同,但福州話的詞語中也存在著用一個簡單句,即包含主謂賓成分來表達一個詞的情況,如福州話中的著火要用“火燒厝”來表示。福州話中不同結構的合成詞詞性與普通話沒有太大差異,但也存在著詞性相同的語素并列后成為另一詞性的詞語的現象,例如“烏暗”,就是兩個形容詞并列后成為動詞。
除了以上的語素組合結構之外,福州話中還存在著大量的疊詞現象,即兩個語素疊加而成,如“鋸鋸”“板板”,這些疊詞只是為了強調單個語素的含義,不起到強調作用,只是福州方言的一種習慣。而普通話中的詞語出現重疊形式,如“姥姥”“熊熊”等,多為單純詞,即單個語素無實義。
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的結構助詞一般包括“得”“地”“的”等,福州話中則用“其”“勢”來代替普通話中的結構助詞④,其中“勢”主要用于形容詞重疊式后。“其”一般代替普通話中“的”,例如“空其”,即空的;“買其”,即買的。“其”也有個別代替“地”的情況,例如“蜀字蜀字其讀”,即“一個字一個字地讀”。“勢”,例如“紅紅勢”,即“紅紅得”;“烏烏勢”,即“黑黑得”,多加在形容詞后用作狀語或補語。
福州話的量詞用法與普通話不盡相同,福州話中使用量詞的方式偏單一,即一個量詞可以形容多種事物,這與普通話中的精細劃分不同。習慣使用福州話的人在運用普通話量詞時容易產生錯誤。下表是將常用的福州話量詞與普通話進行比較,以期有個直觀認識。

表1-3
福州話和普通話中“只”和“雙”都用來修飾成對的東西的數量,但由上表可以看出福州話中的量詞修飾的范圍比普通話大,福州話將有部分特質有重疊的事物集合一體,統一使用一個量詞修飾,例如“粒”用來形容小的事物,福州話中延伸修飾關系疏遠、水滴狀物體。福州話的量詞還與普通話存在著形容事物的差異,例如“只”在福州話中形容人,而在普通話中形容的是動物。古代漢語中的量詞數量少,因此單個量詞形容的名詞數量較多,這種現象在福州話中得到保留。
閩方言普遍存在著詞匯中語素順序與普通話不同的現象,例如閩南方言中“貓熊”指的就是普通話中的熊貓。福州話中也存在著這樣的現象,例如福州話中“風臺”表示臺風;“塗沙”表示沙土;“水漲”表示漲水。語序變化中,有些是方言自身的常用說法導致的,變化語素順序沒有詞匯語法上的區別,就如“風臺”,而有些語序變化與現代漢語詞匯之間有語法上的差別。“水漲”是主謂結構,“漲水”是述賓結構;“寒積”是主謂結構,表示積了寒氣,而“積寒”是述賓結構,在福州話詞匯中,主謂結構的詞語多為動詞。但也存在著特殊現象,如福州話中“鬧熱”所代表的意思與普通話中的“熱鬧”相同,但“鬧熱”在福州話中作形容詞使用。福州話中詞匯語素順序不同的情況與古代漢語中倒裝的語法現象相似,即存在狀語后置、定語后置和賓語前置的現象,語序的變化是福州話保留上古、中古時期語言特征的一個證明。
注釋:
①馮愛珍.福州方言詞典[J].方言,1996(02)
②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89-91
③符淮青.現代漢語詞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57+178-179
④陳澤平.福州方言的結構助詞及其相關的句法結構[J].語言研究,2001(02):5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