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事檢察監督制度是規范審判權行使的標桿,是糾正已發生法律效力的錯誤裁判的一種補救程序。程序的設置是為了尋求維持判決既判力與維護判決正確性的平衡,本文根據檢察監督制度在審判實踐運行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對民事檢察監督運行程序的立法建議,旨在促進民事檢察監督規范運行。
關鍵詞:民事檢察監督;抗訴;檢察權
中圖分類號:D92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20-0210-01
作者簡介:李安然(1994-),女,漢族,江蘇揚州人,法學碩士,揚州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
我國現行再審制度是建立在審判監督權和檢察監督權基礎之上的,是民事訴訟法中的一種獨立的審判程序。檢察監督制度在糾正錯誤判決、監督法律正確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這也是當前民事訴訟法學界所關注的熱點。
(一)“再審之訴”提出及其理論
通常對于審判監督程序的定義是,“人民法院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依據法律規定由法定機關提起,對案件進行再審的程序。”再審程序由當事人、法院、檢察院三方啟動,是糾正人民法院已發生法律效力的錯誤裁判的一種補救程序,即是不增加審級的具有特殊性質的審判程序。程序的設置是為了尋求維持判決既判力與維護判決正確性的平衡,是安定性價值和效益性價值作出一定犧牲的結果。
審判監督程序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審理對象是生效的確有錯誤的法律文書。其次引起審判監督程序發生的主體只能是檢察機關。再次,相對于一審和二審訴訟程序而言其沒有設置專門的程序。最后,就監督對象來說是指各級人民法院的訴訟活動。
(二)再審程序中民事檢察監督的功能分析
審判監督程序是國家機關對民事審判所實施的一種法律監督。一方面對于維護司法公正來說,其直接功能就是實現司法的個案公正。另一方面對于維護法律秩序來說,通過檢察監督的行為糾正錯誤裁判,使當事人權益得到保護,恢復司法的公正性和權威性。
(一)理論中再審民事檢察監督的缺陷分析
1.民事抗訴權立法缺陷的探討
現行法律規定缺乏可操作性且不全面。法律僅規定了大致方向,對于檢察機關和法院如何配合,抗訴程序具體實行的步驟均未作詳細說明,使司法人員的裁量權趨于擴大。對抗訴權未有嚴格的限制容易造成檢察機關自身定位的模糊。其次,將檢察建議這種監督方式寫進民訴訟法完善了只有抗訴這一種途徑的不足,實質上是擴大了檢察監督的范圍。筆者認為,檢察建議這一舉措雖然在監督方式上給檢察機關以選擇權,加大了監督力度,但其僅僅是建議性質的設置,在效力和適用程序等方面仍存在問題。
2.檢察監督與審判權的沖突
抗訴和檢察建議都只是行使建議權,對檢察機關的監督范圍進行必要限制,使各方形成平等對抗的情勢,才能保證審判權的獨立運行。協調好抗訴權和審判權的關系關鍵在于強調法院的獨立審判權,檢察機關的抗訴不能影響更不可代替審判權。
(二)司法實踐中再審民事檢察監督的缺陷分析
再審中檢察監督的訴訟責任尚未確立,大部分條文只注重訴訟程序機制的設置,但在實踐中違反程序法的行為屢見不鮮,再審檢察監督制度僅僅靠糾正原裁判錯誤或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是不能完全實現再審價值的,需要建立訴訟責任制度來加大對訴訟活動的監督。此外,在當前司法實踐中檢查機關對抗訴理由審查流于形式,但由于對抗訴理由理解的偏差導致許多案件對抗訴理由的審查流于形式。其次很多檢察人員自身素質還不能達到完全滿足履行監督職能的需要,表現在對法律條文理解存在偏差,監督價值取向上認識模糊等。
(一)規范再審檢察監督的程序
《民事訴訟法》對抗訴范圍的規定不完善,對抗訴理由審查流于形式,可操作性不強,對抗訴的范圍作出明確界定十分必要。首先,應當明確純人身關系的判決,法院在訴前或訴中作出的裁定和特別程序、非訴程序一般均不得提起抗訴。其次,若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及社會公共利益,檢察機關可以提出檢察建議或抗訴,當前應對相關概念在司法解釋中作出細化的定義或列舉相關罪名。最后,只有細化再審事由,檢察院抗訴的案件范圍和法院受理標準才能確定,防止檢察機關與法院對條文的理解不同而爭論不休。
(二)規范再審檢察監督的適用范圍
法律雖然規定了抗訴和再審檢察建議兩種監督方式,但對于抗訴和檢察建議的適用規定存有不合理之處。法律賦予了檢察機關對監督方式的選擇權,但檢察機關在實踐中運用并不規范。適用再審檢察建議應側重于:從錯誤的類型來看適用于在事實認定,證據采信和程序錯誤方面;從案件中的關系來看適用于在同案中不同判決或者已經有改判先例的情形。
(三)強調當事人的地位
民事訴訟采取處分權主義,當事人有權主張和處置自己的權利。把當事人置于再審程序中核心地位,是整個社會法制進步在微觀上的體現。強化當事人申請再審的地位是對再審之訴的一種完善,民事訴訟程序應賦予當事人必要的訴訟及實體權利,構建權利本位型的司法制度。
民事檢察監督制度的設定需要遵循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和程序正義的要求。一個制度的發展離不開理論探究及必要的實踐來尋求相對合理的結論,我們期待通過對檢察監督制度進行優化配置來避免其在實踐中被濫用的可能,更好地制約審判權,加快社會法治化建設。
[ 參 考 文 獻 ]
[1]張衛平.民事訴訟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365.
[2]胡思博.論民事裁判的不可再審性[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4(4).
[3]李喜蓮.也論民事訴訟法律責任制度[J].法學評論,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