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達
摘 要 隨著新醫改政策的不斷深入,公立醫院之間的市場競爭不斷加劇,外資醫院與民營醫院不斷沖擊主流醫療市場,公立醫院在經營中逐漸暴露出各種運行機制問題。基于此,本文就新醫改背景下公立醫院內部控制建設進行了研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提出了優化措施,以促使公立醫院在經營中獲取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關鍵詞 新醫改 公立醫院 內部控制
一、新醫改對醫院總體目標的內部控制要求
如何實施醫院的內部控制,解決內部控制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已經成為公立醫院思考的首要問題,新醫改對醫院總體目標的內部控制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為實施內部控制提供了依據:
第一,加強內部控制,全面提升公立醫院的治療有效率,提高老百姓的滿意率;第二,保障醫院資金的合理配置,使其具備較高的安全系數;第三,與國家實施的相關法律政策保持一致,不能逾越或者徇私舞弊;第四,保障內部管理人員專業技能的提升,使其運用自身專業知識,減少公立醫院資金風險。
由此可見,醫院內部控制為醫院安全運行提供了重要保障,減少了新醫改實施后公立醫院所面臨的各種風險,為醫院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保障。
二、新醫改背景下公立醫院內部控制建設中的問題
(一)缺乏健全的內部控制體系
公立醫院涉及的部門較多,管理起來較為復雜,同時,公立醫院作為非營利性醫療機構,不能直接借鑒其他企業的內部控制管理方法,這就導致公立醫院缺乏健全的內部控制機制。例如,在采購環節中,許多經銷商為了個人的利益,對醫院各科室的人員進行商業敲詐,從而導致醫院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購入設備和產品,甚至出現產品質量不佳的情況;醫院信息系統設置的不完善,導致操作時間和操作人員等相關信息無從查證,增加了人員受賄、私自挪用公款的發生概率;病人退費手續不健全、醫院領導在簽字掛賬過程中發生欠款無從追蹤的情況,公立醫院由于內控不健全,引發壞賬,增加了出現財務風險的概率。
(二)預算管理不完善
隨著民營醫院的增多,市場競爭不斷加劇,公立醫院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就顯得更加困難。究其原因,公立醫院在編制和執行預算制度時,會受到預算內容單一(局限于業務收入和支出)、預算編制范圍狹窄(只針對財務部門的人員)、預算執行受到阻礙等情況,從而會出現職能科室的人員隨意對預算項目進行調整和更改,對預算內的項目支出進行隨意的挪用等情況。
(三)收款工作模式發生改變,收入安全受到挑戰
近幾年來為了方便老百姓就醫,響應政府“最多跑一次”的號召,公立醫院推行了各項惠民措施,如“先診療后付費”模式,同時運用網絡進行預約掛號平臺的建設,讓看病流程變得更加便捷、易懂,如整合辦卡、預存、就診、檢查、收費(或直接采用“診間自助結算”)、取藥等環節,使看病流程一體化。這種政策給工作人員帶來了便利,節約了醫院的人力成本,但是由于內部控制管理不夠完善,醫院的收入出現了安全問題。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資金安全受到挑戰,由于患者資金是預先存入醫院賬戶,門診收費由實時結算變成預存扣款,患者在沒有結清余款的情況下,預存賬戶就變成了一個醫院長期往來賬戶,若醫院收費人員抓住網絡信息漏洞篡改收費記錄,就可能出現徇私舞弊的現象;第二,收入票據管理手段落后,醫院收費人員利用票據管理漏洞盜刷醫保卡的現象屢有出現;第三,采用傳統的收入內部控制措施,致使收入不完整、不準確等問題的發生。
(四)醫院缺乏系統的監督審核體系
新醫改的實施,有效推進了醫藥衛生體制的改革。為了逐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需要加大公立醫院的監督審核體系,但是仍有部分公立醫院缺乏系統的監督審核體系,一旦出現醫療糾紛,醫院將承擔重大風險。例如,一些公立醫院為了增加業務量,忽視醫療風險,導致醫療事故頻繁發生,具體表現為:沒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安排手術;沒有對患有疑難病癥的患者進行多科室的會診;沒有對病人及其家屬就治療的方案進行及時的溝通等。公立醫院的管理者在監督審核的過程中一旦缺乏風險管理意識,將會給公立醫院帶來重大的困擾。
三、新醫改背景下公立醫院內部控制建設優化措施
(一)健全醫院內部控制制度
公立醫院的內部控制要涉及全部的醫療業務活動,特別要控制關鍵環節中出現的各項風險,因此,醫院應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例如,加強藥房的管理,完善合理換藥、用藥的流程;在采購藥品的環節中,加強對藥品的監督和防范,同時完善藥品采購的管理制度;對高耗材的產品進行信息跟蹤;防止人員舞弊的現象,以免危害到病人生命安全和醫院的聲譽。由此可見,只有加強內部各個環節的內部控制,才能進一步實現醫院的長足發展。
(二)規范預算的執行,嚴格監督控制
醫院的預算應該以醫院的戰略目標為導向,構建出全面預算管理模式,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參與。預算不僅是開展醫療業務活動的起點和依據,而且貫穿醫院經濟活動的始終。因此,規范預算的執行,建立起以預算管理為主線,以資金控制為核心的體系,加強監督控制,是醫院提高自身經營效率、保障收支平衡、合理配置資源等的有力保障。首先,醫院要對各項費用最初成本和最終效益進行分析,例如,對人員培訓費用、辦公用品費用、水電費用、差旅費用等相關的成本進行有效的預算,做到“無預算不支出”。其次,對特殊任務(政府下達的突發救治事件)產生的成本進行調整,以免發生收入預算與支出預算的風險,增加醫院資金周轉的壓力。
(三)完善收入內部管理制度
第一,由于改變了傳統的收費方式,即由原來的純手工收費變為在此基礎上增加自助機、微信、支付寶等自動繳費模式,所以在內部控制時僅僅依靠相關的票據和費用進行控制,這就導致了收入缺乏準確性和完整性。因此,在內部控制時,應該增加其他方面的內部控制手段,例如,對收費員提供的交費款項、收費系統的結賬收據等進行核算,確保收入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第二,針對藥品、票據、退票、押金、應收賬款等產生的收入建立管理制度,以明確各項收入的真實性。同時,還需要對各項活動產生的票據進行審核,通過查找原始票據和原始記錄,及時發現問題。第三,內審人員應對收費人員進行突擊檢查,對電腦系統中每日結賬的總額與實際剩余的資金進行核對,杜絕收費人員私自挪用公款的現象。第四,會計人員需要定期(每月至少一次)對HIS系統中的收入、會計系統中的收入、醫保系統中的收入三方進行核對,找出差異并分析原因,若有異常情況要匯報上級追究到底。
(四)建立有效的內審制度和評價機制
新醫改實施后,深化了醫藥衛生體制的改革。為了進一步保障收入安全,促進醫院各項活動的順利開展,公立醫院需要建立有效的內部制度和評價機制。其一,對內部控制進行定期監督。例如,對收入流程進行常規的監督檢查時,調整公立醫院的發展目標、經營理念、業務活動、職責崗位等,對收入內部控制體系中的關鍵組成部分進行專項的監督檢查。其二,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評價體系的建立能夠體現出監督的效果如何,因此,在建立的過程中,公立醫院的管理人員應該根據預期的內部控制目標,對內部控制的監督和實施措施進行評價。例如,監督范圍不能僅僅局限于財務方面,還應對科研、業務、醫療技術等方面進行全面的評價,只有這樣才能使內審制度和評價機制更加完善。
四、結語
新醫改實施后,深化了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其不僅僅以盈利為主,更加關注對新醫改實施后存在的醫療風險和人民生命安全的防控和監督。因此,只有健全醫院內部控制制度,降低醫療風險,才能保障病人的安全,推動醫院的健康平穩發展。
(作者單位為樂清市人民醫院)
參考文獻
[1] 龔呈雪.新醫改背景下公立醫院內部控制問題及對策[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8(09):55-56.
[2] 于潔.新醫改背景下公立醫院的內部控制建設研究[J].商業經濟,2018(02):14-15.
[3] 韋華.新醫改背景下公立醫院內部控制優化路徑研究[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7(22):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