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數字鴻溝的新變:多元使用、內在動機與數字技能*
——基于豫滬學齡兒童的田野調查

2019-09-12 02:15:30李曉靜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9年8期
關鍵詞:小學生兒童學生

■ 李曉靜

數字鴻溝,作為一個探討信息技術富有者與貧困者之間不平等的概念,在過去二十多年里一直受到傳播學、社會學、政治學、管理學等諸多學科及業界的關注,甚至成為社會政策和政治經濟主張中的一種關懷。①學者們對數字鴻溝的本質、成因和社會后果等方面,都進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討,從不同視角推進了該領域研究走向深化和多元。②

縱觀該議題的已有文獻可發現,從研究范圍而言,既有的數字鴻溝成果集中在對“全球數字鴻溝”(尤其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和“國內數字鴻溝”(尤其發達國家內部)的探討。前者關注世界各國、各地區之間存在的信息化差距,后者則對一個國家或地區內部存在的數字鴻溝及成因進行探討。從研究取向來看,學者們關注數字鴻溝的本質究竟是什么、哪些因素導致了數字鴻溝、數字鴻溝會帶來怎樣的社會影響這三方面的議題,其中前兩個取向尤其受到傳播學界的重視。從研究方法來看,多數研究采用量化設計。

這些成果為推進學者們探討和嘗試解決數字鴻溝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也存在一些局限。首先,從研究視角和范圍而言,多數文獻從宏觀視角探討和比較接入溝,而對于微觀個體層面的使用溝較少研究,聚焦全球范圍或發達國家內部的研究多,深入考察發展中國家和落后地區(如中國鄉村)的研究少。其次,從研究方法來看,多數研究以定量分析展開,固然精確客觀,但缺乏對研究對象的深描,不利于學界深入、豐富地考察數字鴻溝境況。此外,從研究對象而言,探討不同階層成年人的研究居多,而數字鴻溝作為最早在兒童教育領域展開的研究,已有成果少有探究兒童和學生、尤其是鄉村小學生新媒體使用的研究?;诖?本研究擬從微觀個體層面,以質化研究方法專門考察中國城鄉小學的數字鴻溝問題,尤其聚焦鄉村小學生在新媒體使用層面存在的差距,以期為本領域貢獻更多元的研究視角和更豐富的研究資料。

一、理論回顧

(一)數字鴻溝與教育

數字鴻溝發端于知溝理論,探討的是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群體在獲取信息和知識方面所存在的差距。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由大眾傳播所導致的知識溝逐漸轉向新媒體技術擴散所產生的信息溝,即信息技術富有者與貧困者之間存在的不平等。國際電信聯盟(ITU)、經合組織(OECD)、英國《時代教育??返葯C構和不少學者均以“數字鴻溝”來命名這種由新興信息技術接入、使用的不均衡所造成的信息資源和知識水平方面的兩極分化現象。中國的祝建華、金兼斌、胡鞍鋼、柯惠新等學者也分別從社會各階層在使用互聯網上的差別、不同地區信息化發展程度的差距等視角來界定數字鴻溝。③

知溝理論從誕生之初,就十分關注兒童教育、學習能力與媒體之間的關聯。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兒童電視教育節目《芝麻街》的系列研究以來,學者們已發現,媒體接觸與使用、技術素養、獲取信息的動機興趣等媒介相關因素對兒童的知識建構、學習能力、社會認知及參與等方面有著顯著影響。新近的大量研究也探討了數字鴻溝與兒童學習及教育之間的關聯,并發現了不少富有社會意義的結論。比如,信息傳播技術的接入與可獲得性會正向影響兒童的學業表現和考試成績、主動學習和人際互動能力、批判性思考和質疑能力等;多模態、高頻率地使用新媒介技術會使兒童在學業考試等各方面表現更好,而信息技術弱勢的學生,其成績會落后;信息技術的使用對兒童和學生的個人發展,包括智力發育、自我效能感、社會化程度及領導力形成等都有著積極影響。④

這些發現凸顯了媒介技術對于教育和學習的重要性,也支撐了本文從媒介技術的接入、使用等層面來深描中國城鄉兒童數字鴻溝的必要性。

(二)數字鴻溝的三個層面

數字鴻溝的本質究竟是什么?應該如何對其進行測量?這是各學科都很關注的議題。早期的研究者多從電腦、互聯網等接入層面來探討不同地區、不同階層之間存在的信息化差距,被學界認為是“第一道數字鴻溝”,大批成果也佐證了國家的經濟發展、文化教育與數字技術接入之間的緊密關聯。2000年后,越來越多的數字鴻溝研究開始超越接入溝,轉向對媒介使用的關注,考察人們在互聯網的使用、技能、興趣動機等方面的差距,被稱為“第二道數字鴻溝”,該領域誕生了大量傳播學研究成果。由于信息和知識會轉化為社會資源,在使用溝之后,不少學者又開始關注“第三道數字鴻溝”,即由于新媒體技術接入和使用上的差距所導致的知識溝。⑤以下從三個層面對數字鴻溝相關文獻做簡要梳理。

1.接入溝

1995年和1998年,美國電信信息管理局(NTIA)發布“Falling Through the Net”的研究報告,針對美國農村和城市地區公民所擁有的電話、電腦的接入情況及其相關影響因素進行調研,使得數字鴻溝的概念開始流行。Attewell將接入溝定義為人們在電腦和互聯網接入上存在的差距,并視其為第一道數字鴻溝。DiMaggio和Hargittai等人從上網技術設備的不平等分布來界定接入溝。Looker和Thiessen認為接入程度是指兒童所在的家庭擁有的電腦數量。Van Dijk則指出接入包括四重含義:一是精神接入,指由于缺少興趣、電腦焦慮和新技術缺乏吸引力而導致的基本的數字經驗的匱乏;二是物質接入,指沒有電腦和互聯網連接;三是技能接入,指由于技術界面不夠友好、教育和社會支持不足而導致數字技能的缺乏;四是使用接入,指使用機會的缺乏或分布不均。⑥這種界定是對接入溝概括較全面的一種。Hohlfeld等人進一步指出,互聯網的接入不僅應包括網絡設備硬件,還要包括學校使用的媒介類型。⑦總體而言,前人主要從技術設備的擁有和網絡連接可獲得性兩個維度來界定接入溝,本文將從上述兩個指標來解析接入溝。

2.使用溝

2000年以后,越來越多的學者倡議要超越接入溝,考察第二道數字鴻溝——使用溝。DiMaggio等人認為除了設備分布不均外,數字鴻溝還應包括數字技術的自主使用、技能、社會支持及網絡使用動機等維度。⑧Van Dijk和Van Deursen所做的系列數字鴻溝研究,都從接入轉向了對使用維度的考察,發現人們在媒介使用時間、使用類型和使用內容上的差異亦會導致數字差距。⑨一些學者根據媒介使用時間、類型和動機的不同,將用戶進行了區分,以此考察彼此間的數字鴻溝。比如Reisdorf和Groselj根據上網時間和網絡行為類型的差異,將網絡用戶分為非用戶、低度用戶、規則用戶、廣度用戶四種類型。⑩總之,使用溝的測量可歸納為五個指標,包括:媒介技術的自主使用、使用差異、使用動機和興趣、使用技能和可獲得的社會支持。本文將從這五個指標來分析使用溝。

3.知識溝

媒介技術在接入和使用上的差異,如何影響著不同地區、不同階層人們的知識獲取和社會生活?繼接入溝和使用溝之后,學者們開始探討由新技術接入和使用的差異所帶來的知識溝,包括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層面。韋路和張明新利用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政治傳播研究數據,考察了美國公眾的互聯網接入與使用對其政治知識獲取的影響,并發現互聯網使用的預測效應更顯著。丁未和張國良從網民和非網民的信息落差和知識區隔的角度,考察了中國網絡傳播中的知識溝現象,認為互聯網加劇了中國網民和非網民在信息知曉、知識獲取與理解等方面的差距。Heflin等人發現移動技術對學生的合作式學習、參與度、批判性思考及寫作有顯著影響,并建議在教學與合作式學習中組合使用不同的媒介技術與溝通工具。綜上,已有對知識溝的測量聚焦于知識獲取、學習表現和個人發展等指標,本文也將從這些方面來考察中國城鄉兒童的知識溝。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問題

1.從接入層面看,中國城鄉小學的信息技術設備和網絡連接的可獲得性現況如何?

2.從使用層面看,城鄉兒童在課內外自主使用新媒體技術的情況如何?他們使用什么終端、什么內容、什么功能的新媒體技術?使用信息技術來學習的方式和過程如何?他們從什么渠道、如何獲知教育信息資源?城鄉學生對信息技術的使用動機、興趣和需求如何?使用新媒體的素養和技能如何?課內外接受信息技術培訓和社會支持的情況如何?若他們不使用新媒體技術,原因何在?

3.從知溝層面看,接觸和使用新媒體給鄉村兒童獲取知識帶去了怎樣的影響?對他們的學習和社會化發展產生了怎樣的作用?與城市學生有何差距?

(二)研究方法

以往有關數字鴻溝的研究多采用量化方法(如問卷調查)進行,優點是規模大、數據客觀且結構化設計便于比較,但并不適合對研究對象進行深描。對一些需要深入、豐富描述和解釋的問題,采用質化方法更為合宜。本文的研究目標是解析中國城鄉兒童數字鴻溝的現況和問題,故設計了質化方案。為回答前述研究問題,研究者分別于2016年7—8月在河南省修武縣七賢鎮某鄉村小學、2016年11月在上海市中心城區虹口區某公辦小學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田野調查,通過參與觀察、深度訪談結合問卷調研的方法采集了原始素材。

修武縣位于河南省西北部,與山西省接壤,屬于焦作市。本文考察的申國村小學位處該縣七賢鎮某村村口,是一所典型的中國鄉村小學(以下簡稱“村小”)。學校由5排小平房和1個水泥鋪成的活動場組成,其中4排小平房是各個年級的教室、1間遠程多媒體教室以及1間電腦機房,末排是校長室、會議室、體育器材室和1個小型圖書館。目前該校在讀學生總數為247人,教師14人,師資整體比較薄弱,12位教師為當地的初中畢業生,并且人員流動性較大。

上海作為中國的一線中心城市,其城區公辦小學的硬軟件水平和師生素質能較好體現當今中國城市小學的發展現況。本文實地調查的虹口區某公立小學(以下簡稱“滬小”),辦學歷史近60年,學校由1棟5層的教學辦公樓、1棟4層的多功能樓(內含室內體育館、多功能廳、電腦室、美術室、音樂廳、圖書館、閱覽室、網絡中心等)和1個200米塑膠跑道操場構成。學校共設5個年級,每個年級設4-5個教學班,目前該校在讀學生總數為938人,教師75人,大專以上學歷的教師占比86%。

針對問題1,本文使用參與觀察結合深度訪談來獲知學校和家里的信息技術設備和網絡接入情況;針對問題2和3,本文采用深度訪談結合問卷調研來獲知兩地兒童在家/校使用信息技術的情況及知識溝現況。下表呈現了訪談編碼方案(見表1):

表1 深度訪談編碼設計

本文在豫北申國村小隨機抽取了30名小學生,在上海虹口小學抽取了41名小學生作為研究樣本,此外還在兩所學校各訪談了3位在職教師作為補充。表2為學生樣本結構:

表2 深度訪談學生樣本構成

注:上海普通公辦小學實行五年學制,不設六年級,而將初中設為四年學制,初一為預備班。

三、研究發現

(一)接入層面

田野觀察發現,豫北村小的信息化設備和網絡接入基本能滿足日常教學需求。該校設6個年級,共12間教室,每個年級配1套班班通設備(電腦+投影),全校共6套。每間教室均接入中國聯通100M光纖互聯網,教師都配有筆記本電腦。學校有1間電腦機房,配備了30臺學生電腦,班級輪流使用基本能實現每個同學1臺電腦,還配有1臺打印機、1臺相機和1部DV。學校還有1間遠程多媒體教室,屬于河南省農村中小學遠程多媒體工程,內配1臺電腦、2臺電視機,但由于學校懂得操作的老師較少,校方擔心先進設備被破壞,教室極少啟用。在本文觀察期間,校方沒使用過此遠程教室。據訪談教師介紹,該教室平均1.5個月使用1次。

上海滬小的硬件接入則更為全面。該校5個年級共22個教學班,每個班級都配有全套多媒體設備(電腦+投影+幕布+音響系統)。每間教室均接入中國電信200M光纖互聯網,教師都配有筆記本電腦。學校共有2間電腦機房,每間機房配50臺電腦,供學生輪流上課使用。每個年級的教師辦公室和行政辦公室均配有復印/打印/掃描一體機、攝影/攝像機等。學校還有專門的小型演播室、多功能廳、網絡管理中心等新型媒體場所。值得一提的是,該校已開始試用先進的智能媒體技術,如電信教育云平臺提供的電子書包業務、智媒化校園監控、校園實時視頻等。

本文通過深度訪談法來獲知兩校學生在家中的信息技術及網絡接入情況。村小的30位受訪學生中,28人的家中都有電腦,其中21人有臺式電腦,3人有筆記本,還有4人同時擁有臺式、筆記本和平板電腦。30位受訪學生在家都有手機可用,其中13人有自己的手機,但不能在學校使用手機。滬小的41位受訪學生家中都有電腦,其中3人有臺式機,20人有筆記本,還有18人同時擁有筆記本和平板電腦。28位受訪學生擁有自己的手機,也不能在學校使用,其余13位學生表示可偶爾使用父母的手機。對于家中和學校的網速,兩所小學的受訪同學都表示很快、很滿意。

可見,盡管村小和滬小在技術設備接入上尚存一定差距,但總體而言,目前鄉村學校的硬件及網絡接入情況已有很大改善,電腦、多媒體、網絡配備等基本能滿足課堂教學需求,大部分村小學生在家中也有電腦、手機與網絡接入,與城市學生相比的接入溝已大幅縮小。當前城鄉小學在技術接入上的差距,更多體現在智能媒體技術上,包括校園智媒硬軟件,以及學生在家中智能端(如筆記本、平板電腦)的接入上。

(二)使用層面

1.媒介技術的自主使用

村小19位學生表示,在家不曾主動使用電腦或手機學習,被父母要求完成作業后可偶爾用電腦或手機打游戲、聊天等。校內的信息技術,受訪學生也表示以觀摩為主,未能自主使用。WHY提到:“上課時從來沒有自己操作過電腦和其它多媒體技術,只能觀看老師操作,課后也不使用電腦和網絡提交作業或和老師互動。挺想在上課時能和老師同步操作電腦?!笨梢姶逍W生在家/校雖都有新技術設備和網絡,但并不自主使用,家長和教師也并不鼓勵孩子自主用新技術來學習。

滬小的41位受訪學生則表示,自己每天都要在家借助電腦或手機完成作業。因為老師會將每天的各科作業布置在校園網上,學生要用自己的賬號密碼登錄到個人空間去查閱并完成作業。在日常教學中,學生自主使用媒介技術的機會不多,以觀摩多媒體投影為主,但在自然課、信息課、小演播室及課外活動中,老師會協助學生嘗試和使用新技術??梢姛o論在家還是在校,滬小學生都有充足的機會自主使用新媒介技術。

2.使用差異

媒介技術使用的多樣性、差異性(包括在使用渠道、內容、類型和方式的差異),是考察媒介使用溝的核心指標。從課堂使用的媒介渠道來看,目前村小教學設備由修武縣教育局統一采購安裝。在教學中,老師用臺式電腦和投影呈現教學課件。滬小除了在課堂使用由虹口區教育局統一安裝的多媒體設備外,還為師生搭建了校園云平臺和電子書包服務,師生均可登錄個人空間,實現學校通知、教學內容、課后作業、課外活動等信息的傳遞與互動。被訪教師LYW表示:“學校正試圖引進交互白板和VR輔助教學設備,有望于明年進入部分拓展課課堂?!笨梢姶逍∨c滬小的渠道差距主要在于課內外智能教育應用。

在課內使用的媒介內容上,村小沒有購買專門的成品教學資源,教師用學校統一安裝的東方中原觸屏軟件系統,自行制作和展示課本相關的PPT。參與觀察發現,PPT內容很簡單,基本是書本內容的再現,缺乏互動和拓展思維元素。滬小則購買了牛津英語動畫視頻、新課標等配套的多媒體教學資源,供課堂教學使用。滬小教師設計的課堂PPT并不再現教材內容,而以多媒體結合情境教學,啟發學生思考、提問和互動,并由此引導他們進行媒體內容的再創造,如重編故事結局、自創角色扮演等??梢?是否擁有優質成品教學資源、是否包含拓展和創新的教學內容設計,是村小和滬小在媒介使用內容上的差距。

在網絡行為類型上,本文通過深度訪談結合5級量表打分來考察兩校學生在家中使用新媒體的具體行為。村小學生在家使用電腦頻率最高的3種類型是打網絡游戲(M=2.79,SD=1.5)、聽網絡音樂(M=2.76,SD=1.43)和查資料(M=2.75,SD=1.18),使用手機頻率最高的3種應用是聽網絡音樂(M=2.87,SD=1.55)、打網絡游戲(M=2.77,SD=1.7)和網絡聊天(M=2.67,SD=1.56)。換言之,村小學生主要使用電腦、手機等新媒體技術的游戲和娛樂功能,而很少使用學習功能。

村小受訪者WJX說:“我在家經常用電腦邊聽歌邊打游戲,不用電腦學習,不知可以用它來學什么。如果學習,就自己看書或寫作業,偶爾有不會的就用百度搜一下。手機用來玩小游戲很方便?!?/p>

滬小學生在家使用電腦頻率最高的3種功能是學習與做作業(M=3.64,SD=1.29)、查資料(M=3.48,SD=1.42)和聽網絡音樂(M=3.32,SD=1.49),使用手機頻率最高的3種應用是查資料(M=3.44,SD=1.31)、網絡聊天(M=3.29,SD=1.49)和聽網絡音樂(M=3.27,SD=1.5)。一方面,總體上滬小學生的新媒體使用頻率高于村小學生;另一方面,滬小學生主要用電腦和手機來學習和查資料等,而使用較少娛樂功能。

在網絡使用方式上,本文重點考察了受訪學生如何使用新媒體技術學習,包括學習內容、應用、獲取教育資源的渠道等。在村小訪談中,11位受訪學生表示曾用電腦、手機進行過課后學習,主要是用來輔助完成語文和數學作業,被提及最多的應用是作業盒子、米學家長和作業幫,老師推薦和網絡廣告是他們下載學習軟件的主要信息渠道。此外,百度是他們在搜索課業相關信息的最常用渠道,但對于復雜的學習任務和深度信息需求,受訪學生多表示要問老師、父母或通過看書來獲得幫助。受訪者LT說:

“我經常用百度查我做作業時不會的內容,但上面常常只有答案,沒有講解,如果我想更深入地學一些難題,我會問老師,或者找習題書來看?!?/p>

可見,搜索引擎對于申國村小的學生來說,更多是一種滿足簡單信息需求的工具,而深度學習更多還是依賴傳統媒體和面對面的教學。而對于城市小學生使用較多的文體類、科技類智慧學習軟件,受訪者表示從未聽說或用過,應用新媒體進行再創造的學習實踐幾近空白。受訪者LLJ提到:

“米學家長是語文老師要求安裝的,是老師發通知、家長聊天、還有老師和家長之間的溝通工具,我用得少。作業幫是我在爸爸手機廣告里看到的,覺得對做作業有用,就下載了一個。遇到不會的題目,我就用手機拍下來傳到作業幫上,很快就會有人給我答案。除了做題,手機對我其它方面的學習沒什么幫助。”

相比之下,滬小受訪學生則全部用過電腦和手機App進行課外學習。一是用新媒體技術輔助語數英復習或作業,被提及最多的應用包括納米盒、一起作業、小恐龍英語、學而思網校等;二是將新技術用于拓展型、再創造型STEAM學習,包括文體藝術、信息科技等的學習,被提及最多的包括嗨皮皮、樂高編程、兒童五子棋等。父母、老師和同學推薦是他們獲知這些學習軟件的主要信息渠道,受訪者SLT講到:

“我iPad上有很多好玩的東西,是爸爸幫我安好的,他有空會帶我一起學,我學會了就自己用。我喜歡用嗨皮皮來畫畫,能隨意畫我喜歡的東西,又不浪費紙筆。周末我有時用iPad下五子棋,感覺對學數學有幫助?!?/p>

可見,兩地學生在新媒體使用方式上的差異,一是在課內學習中,滬小學生除了語文數學,還很重視英語類軟件的使用;二是在應用新媒體進行再創造的STEAM學習實踐上,滬小學生遠勝于村小學生;三是在獲取學習資源的渠道上,滬小學生的家長發揮了巨大作用,而村小學生全靠老師和廣告。

3.使用動機和興趣

媒介使用動機被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為是預測數字鴻溝的最有力因素,當用戶有足夠強烈的動機使用新媒體技術來尋求信息和獲取知識時,則可能有效縮小數字鴻溝,而娛樂動機并不能。村小20位受訪學生表示他們使用電腦、手機等主要為了玩游戲、聊天和聽音樂,10位學生除了用手機和電腦放松娛樂外,有時會用電腦查不會的題目,也會用手機查作業??梢?村小學生使用新媒體的主要動機是娛樂休閑或完成任務,而非獲取知識。WHY提到:“爸媽不讓我用手機,怕我玩游戲。對我來說,在學校上課、回家寫作業已經夠了,我也不曉得用手機電腦能學什么?!?/p>

滬小的31位學生提到他們用電腦、手機是為了做作業和查資料,6位學生主要為了打游戲、聊天、音樂等,還有4位是為了學編程、繪畫、下棋等。換言之,八成多的滬小受訪者是為了課內外學習、獲取知識而使用新媒體。

對比電腦、手機等新媒體學習方式和書本及面對面的學習方式,本文發現,無論村小或滬小學生,都對使用新媒體學習抱有濃厚興趣,直觀和方便是最吸引他們喜愛新媒體學習的因素。在日常學習實踐中,新媒體是傳統學習方式的補充形態,學生的深層學習需求則主要依賴教師和書本知識。村小受訪者ZFM談到:

“老師用投影上課比較好玩,我們能看到圖片、聽到聲音,比光看板書有意思;而且很方便,鼠標一點就換一幅圖,很省時間。在家時,我有時會用手機做速算盒子里的算術題,很方便,不費墨水……但學習內容還是老師講得更清楚些,如果有些知識我想學得更深入,我肯定會去問老師,或者在書上查,不會在網上弄?!?/p>

可見,如何將鄉村學生對使用新媒體來學習的強烈興趣轉換為內在動機,引導他們以獲取知識、深度學習為目的去使用新媒體,或許是縮小城鄉數字鴻溝的一種可能途徑。

4.使用技能

數字媒體使用技能是考察使用溝的另一重要指標。以5分為滿分,讓受訪學生自我報告使用電腦、手機來學習的技能如何,研究發現村小學生普遍對自己使用電腦、手機進行學習的技能水平評價偏低(M電腦=2.73,SD電腦=1.28;M手機=2.67,SD手機=1.44),研究者向他們展示了部分城市小學生常用的App如納米盒、學而思、樂高編程等,都表示未曾看過。滬小學生則普遍對自己用新媒體來學習的水平評價較高(M電腦=4.05,SD電腦=1.26;M手機=3.93,SD手機=1.31)。進一步追問村小學生為何自評技能低下,WJX說到:

“我只會用手機和電腦聽音樂和玩游戲,學習就是靠課堂和老師啊。遇到了難題,我不會用電腦和手機解決,應該怎么用它們學呢?能學什么呢?我不知道,也沒人教我?!?/p>

WZH補充到:

“如果5分是滿分,我給自己的電腦(手機)學習技能打2分,因為除了偶爾用它們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我不曉得自己還要學什么、該學什么,也不知道什么技術能教我做題。你剛才給我看的那些軟件,我都沒聽說過(難過狀)?!?/p>

換言之,鄉村學生對手機、電腦的使用技能停留在社交和娛樂方面,很少用于學習。除了作業之外,他們并不知自己還需要和應該獲知什么學習信息,也不知用什么技術能滿足自己的學習需求,學習資源囿于有限的課堂傳授,課外或網絡學習資源稀缺,他們不會使用拓展類學習軟件,也缺乏外部支持,這是與城市學生的顯著區別。

5.可獲得的社會支持

來自社會、老師、家庭層面的技術培訓和支持,被已有研究證實為使用溝的重要測量維度。本文考察了兩地學生參加的信息技術課、培訓課及得到的師資幫助情況。參與觀察和訪談發現,目前村小14位教師中,僅有1位數學教師兼任該校四到六年級的計算機課老師,且該教師未曾參與過任何信息化教學的專門培訓。受訪學生表示,他們在四到六年級每周有2節計算機課,由前面提到的數學兼課教師講授電腦的基本操作常識,在機房可對電腦進行簡單操作。如遇到問題,沒有專門的技術老師進行輔導,也從未參加過任何信息技術培訓,他們所感知的可獲得社會支持程度較低(M=2.27,SD=1.34)。

滬小則有5位信息科技課教師,均為電子信息工程相關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每位老師負責2-3個班級的信息課教學。學生們在三到五年級每周有2節信息科技課、2節科技活動課,前者由老師講授計算機操作、信息檢索導航、多媒體使用等基礎知識,后者由學生根據主題自行設計創造信息產品并上傳云平臺或在線分享,由信息課教師提供輔助和指導。此外,學校每個月會有信息科技主題講座、課外活動等,由學校邀請的校外信息科技專家與同學們分享前沿科技知識如3D打印、虛擬現實等。受訪學生對可獲得的社會支持評價較高(M=3.85SD=1.37)??梢?滬小學生在信息技術課程、師資、課外培訓等可獲得的社會支持層面,明顯高于村小學生。

(三)知識溝層面

已有文獻表明,信息技術接入與使用的差距,會導致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的學生在知識獲取、學習能力、社會參與、個人發展等方面出現知識溝。從知識獲取來看,新媒體技術對村小學生影響很有限,19位受訪學生表示他們主要是在社交和娛樂層面使用信息技術,而不是用來學習和獲取知識,如同WJX所說:

“電腦、手機很好玩,對我來說就是游戲王,但對學習沒用處啊,爸媽總批評我玩游戲太多,所以成績不好……網絡上沒啥對我學習有幫助的信息,只讓我更貪玩。”

滬小則有不少學生提到新媒體技術對學習各門科目的具體幫助,包括幫助課外閱讀、可隨時查閱資料、提升英語詞匯量等。ZYF表示:“我挺喜歡用納米盒來學習,有時老師上課講的內容一晃就過去了,而納米盒可以回放。而且(它)里面還有很多課外書,感覺對提高詞匯量和寫作文有用。”

本文又考察了新媒體技術對學生個人發展的影響。從訪談結果來看,村小和滬小學生都很肯定信息技術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性。14位村小受訪者表示信息技術對自己的生活和成長很重要,當進一步追問原因時,4位學生給出了與受訪者LLJ相似的解釋:“因為我覺得互聯網就像一個新鮮的小伙伴,我可以用它聊天、玩游戲、聽音樂,遇到不懂的東西可以用百度搜,太有用啦!”

然而,當研究者從社會認知、觀念建構、社會參與等維度去界定個人發展,進一步追問被訪學生對于用電腦、網絡等新技術瀏覽新聞、表達自我、參與討論、連接社會等方面的評價時,村小學生表示并不重要:“這些方面用得很少,沒有它(手機、電腦)我還是一樣過啊……不覺得網絡改變了我的想法,或者發展了我什么?!?/p>

滬小學生對此的回答則顯然有別,凸顯了新技術對他們表達自我和社會參與的影響,LCY說到:

“我喜歡用校網上的個人成長空間,周末我會把自己一周里最有意思的事寫到日志欄和同學分享,收到同學和老師的網上評語是我最開心的事啦!品德老師每周二和四會布置評新聞的課堂討論,所以我有時看QQ新聞,在家也會和爸爸媽媽討論,為上課做準備。如果沒有電腦和網絡,很不方便?。 ?/p>

可見,信息技術對村小學生的影響更多是在生活、娛樂與社交方面,而在知識獲取、視野拓展、觀念建構、社會參與、個人發展等方面的效果很有限,與同齡城市學生會使用新技術拓展知識面、表達觀念、參與社會互動等相比,存在顯著差距。

四、結論與討論

信息是一種資源。信息技術接入、使用上的不均會導致人們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領域中社會參與機會、權利和能力的不等。大量研究已從宏觀層面和量化視角考察了全球不同地區或發達國家內部的數字鴻溝狀況,包括接入和使用層面的數字鴻溝和社會后果等。本文則聚焦微觀個體層面,以質化方法深描中國城鄉學校之間的數字鴻溝境況,研究對象由過往研究中的成年人,回到知溝理論的起點,專門從教育和學習的角度考察作為兒童的城鄉小學生在新媒體接觸、使用上的差距和知溝效應。無論在研究范圍或視角,還是研究對象和方法上,本文都有助于推進和深化數字鴻溝的相關研究,尤其在使用溝層面,本文的田野調查為后續研究者提供了較為豐富、深入的研究素材。本文的發現表明:

第一,城鄉兒童間的接入溝在縮小,硬件接入差距主要體現在智能媒體技術的普及上。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不斷推進的背景下,目前中國鄉村學校的技術設備和網絡接入已有很大改善。本文的田野調查顯示,中國村小與滬小在基礎信息設施上差別不大,兩地接入溝主要體現在智能媒體上,如學校的校園云平臺、電子書包等教學設備,以及家中的平板電腦、手機等移動智能端。

第二,使用溝才是城鄉兒童間關鍵的數字鴻溝,包括對媒介技術的自主使用及多元使用上的差距等。田野調查顯示,村小學生雖已接入電腦、手機和網絡,但他們并不能自主使用,家長和教師也并不鼓勵和幫助他們自主使用新媒體來學習;滬小學生無論在家或在校,則都有充裕的機會自主使用各種技術進行學習和探索。在媒介使用的多樣性上,村小學生在校使用的多媒體僅是書本內容的再現,在家中的網絡行為以游戲娛樂為主,偶有使用新媒體學習的方式僅限于完成作業,信息渠道受限于老師和百度。無論在使用的內容和渠道,還是使用類型和方式上,鄉村學生的媒介使用比城市學生要明顯狹隘和單一,總體使用頻率也更為低下。按照布迪厄的觀點,不同的場域和慣習,會產生不同的行為方式和文化資本。被動、狹窄、娛樂型的媒介使用慣習,會造成鄉村兒童與城市兒童在資源獲取上的根本差異,進而加劇他們之間的數字鴻溝。

第三,使用動機和興趣是導致城鄉兒童數字鴻溝的關鍵內因。與滬小學生為了學習獲知而使用新媒體不同,村小學生使用新技術的主要動機是游戲娛樂或完成任務,動機層面與滬小學生存在顯著差距。然而在興趣層面,他們和城市學生一樣喜愛新媒體的生動、方便和有趣,對使用新媒體來學習抱有強烈的興趣。這與西方的數字鴻溝研究相比,也許是一個更為樂觀的發現,如何將鄉村兒童對新媒體學習的強烈興趣,轉換為其內在動機,引導他們以獲知、學習為目的去使用新媒體,或是縮小城鄉數字鴻溝的一種有效途徑。

第四,數字技能和可獲得的社會支持是造成城鄉兒童使用溝的核心變量。西方大量研究已發現,接入差距往往相對短暫且容易彌補,真正的鴻溝來自心理、文化和社會的障礙,使用者的技術效能感正向影響著他們的媒介使用,進而成為數字鴻溝的心理動因。本文發現村小學生對數字技術的自我效能感顯著低于上海學生。一方面,他們并不知自己需要和應該獲知什么學習信息;另一方面,學校無專門技術師資,家長學歷低下,整體社會情境并不鼓勵和支持村小學生的新媒體使用,加深了城鄉兒童的媒介使用溝。研究發現并提供了兩個解決思路:一是在村小家長學歷普遍低下、滬小家長學歷普遍偏高的背景下(見表2),啟發、培育鄉村家長支持子女自主使用新媒體學習的理念和技能顯得尤為必要;二是包括政府、新媒體產業、教育機構等在內的教育場域應為鄉村師生提供技術培訓的整體社會支持,培養他們的新媒體使用慣習和技能,使其將技術融為日常學習與生活的一部分。

第五,與已有知識溝研究相似,本文同樣發現信息技術使用的差距會造成城鄉兒童在知識獲取、社會參與和個人發展上的鴻溝。滬小學生會使用新媒體拓展知識面、表達自我和連接社會,村小學生僅在娛樂生活層面使用新媒體,學習能力明顯低于上海學生。作為結構性社會不平等的典型表現,信息時代的“第三道數字鴻溝”——知識溝,直接與教育機會均等及其它社會公平問題相關聯,得到了傳播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各門學科的普遍關注。本文從教育視角和兒童層面為技術使用所導致的知識溝提供了進一步的經驗支持,有助于后續研究從教育和學習的維度更深入地考察使用溝對知識溝的影響。

關于發展中國家的數字鴻溝問題,未來研究可望在以下幾個方向有所作為:

首先,新媒體的多元化使用以及使用興趣向內在動機的轉化值得深入研究。本文發現,中國城鄉兒童的硬件接入溝已逐步縮小,考察鄉村兒童接入網絡后究竟用什么、怎么用、有什么后果,則是更為重要的研究議題。本文從使用渠道、使用內容、網絡行為類型和使用方式四個維度定性剖析了中國城鄉兒童的新媒體使用差異,后續研究可考慮在此基礎上以量化方法對發展中國家兒童的使用溝進行更全面、客觀的揭示。此外,如何引導鄉村兒童對使用新媒體的強烈興趣向獲取信息和知識的內在動機轉化,是一個極富實踐意義和應用價值的研究課題。自我決定理論已發現,人類行為的動機是由無動機、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構成的有機連續體,其中,內部動機的自我決定程度最高、最能預測自主學習。鄉村學生對信息技術有強興趣、而無獲知動機,是其尚未認識到媒介使用行為與結果之間關聯的體現。未來研究可考慮設計心理實驗,觀察怎樣的內/外刺激能激發鄉村兒童自主用技術來學習的動機和行為,進而引導他們從對新媒體學習的無動機向內部動機轉化。

其次,本文發現數字技能是使用動機之外另一個造成城鄉兒童使用溝的關鍵變量,后續研究可針對發展中國家的兒童構建數字技能(尤其是使用數字技術來學習的技能)量表,并用量表對城鄉兒童的數字技能進行系統、客觀的測量,這將有助于客觀揭示鄉村兒童的數字技能究竟弱在哪里、應該如何彌補。

最后,中國鄉村教育場域的整體社會支持系統亟待深入考察和建立機制。本文已發現,可獲得的社會支持嚴重不足,是導致村小學生數字使用動機和技能低下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家庭所傳輸的文化資本具有世襲性,在鄉村兒童父母普遍學歷低下的背景下,考察他們怎樣管理兒童的新媒體使用、父母的中介效應如何,就顯得尤為必要;另一方面,如何從政策和制度層面為鄉村師生建立來自政府、企業和學校的技術培訓支持體系,并建立培訓績效評估標準,是一個更富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

注釋:

① 金兼斌:《數字鴻溝的概念辨析》,《新聞與傳播研究》,2003年第1期。

② Van Dijk,J.A.TheDeepeningDivide:InequalityintheInformationSociety,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5.

③ 祝建華:《數碼溝指數之操作定義和初步檢驗》,《21世紀新聞傳播研究》,2002年。胡鞍鋼、周紹杰:《新的全球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數字鴻溝”》,《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3期??禄菪隆⑼蹂a苓:《亞太五國/地區數字鴻溝及其影響因素分析》,《現代傳播》,2005年第4期。

④ Paino,M.,& Renzulli,L.A.DigitalDimensionofCulturalCapital:The(in)VisibleAdvantagesforStudentsWhoExhibitComputerSkills,Sociology of Education,vol.86,no.2,2013,pp.124-138.

⑤ 韋路、張明新:《第三道數字鴻溝:互聯網上的知識溝》,《新聞與傳播研究》,2006年第4期。

⑥ Van Dijk,J.A.AFrameworkforDigitalDivideResearch,Electronic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vol.12,no.1-2,2002,pp.1-7.

⑦ Hohlfeld,T.N.,Ritzhaupt,A.D.,& Barron,A.E.ConnectingSchools,Community,andFamilywithICT:Four-YearTrendsRelatedtoSchoolLevelandSESofPublicSchoolsinFlorida,Computers & Education,vol.55,no.1,2010,pp.391-405.

⑧ DiMaggio,P.,Hargittai,E.,Celeste,C.,& Shafer,S.DigitalInequality:FromUnequalAccesstoDifferentiatedUse.In Social inequality,edited by K.M.Neekerman,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2004,pp.355-400.

⑨ Van Deursen,A.J.,& Van Dijk,J.A.TheDigitalDivideShiftstoDifferencesinUsage,New Media & Society,vol.16,no.3,2014,pp.507-526.

⑩ Reisdorf,B.C.,& Groselj,D.Internet(non-)UseTypesandMotivationalAccess:ImplicationsforDigitalInequalitiesResearch,New Media & Society,vol.19,no.8,2017,pp.1157-1176.

猜你喜歡
小學生兒童學生
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自學能力
甘肅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56
趕不走的學生
學生寫話
留守兒童
雜文選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學生寫的話
六一兒童
我是小學生
聰明的學生等
“六·一”——我們過年啦!
非常小學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www.99在线观看| 国产小视频免费观看| 免费毛片视频| 亚洲天堂啪啪|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 54pao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999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欧美亚洲香蕉| 无码日韩精品91超碰| 中文无码影院|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色综合五月婷婷| 国产xx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国产精品护士| 天天色综网| 日日拍夜夜嗷嗷叫国产| 亚洲中文在线看视频一区| 毛片网站在线播放| 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9福利视频导航|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 欧美精品H在线播放| 亚洲人成网站色7777| 性视频久久| 专干老肥熟女视频网站| 少妇人妻无码首页| 国产国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日本精品视频| 欧美一级夜夜爽www| 波多野结衣视频一区二区 | 999福利激情视频| 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 91无码网站| 在线欧美国产| 色香蕉网站| 久久77777| 欧美日韩国产一级| 午夜啪啪网| 亚洲二区视频|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看| 国产人人射| 欧美a在线看| 午夜不卡视频|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 欧美午夜网站| 婷婷综合色| 免费播放毛片|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欧美α片免费观看| 伊人久综合|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20|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国产97视频在线| 国产原创第一页在线观看|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 亚洲精品无码AⅤ片青青在线观看|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国产剧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国产一级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九九免费观看全部免费视频|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亚洲国产系列| 在线欧美一区|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 在线观看av永久| 国产91无毒不卡在线观看| 69综合网|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91欧美在线|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欧美日韩动态图|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