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語文教學是青少年九年義務教育的重要一環,本文主要闡述如何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語文,并通過由生活轉入課堂的方法,達到教學目的。
關鍵詞:語文教學;生活;目的
一、 引言
文,是中華上下五千年,前人們為我們留下的瑰寶;學,即通過各類方法以達到認識、了解、應用“文”。在歷史的長河中,文學始終熠熠生輝,引導著人們追求這個世界的美好。在當今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文學的教育;語文也一直以來作為主要科目出現在青少年的教育之中。但一味的從書本入手,對學生進行“填鴨式”教學是不科學的。孔子曾說過,不曾去過高崖怎么能知道墜落的危險,不面臨深淵,怎么知道沉溺的危險,沒有看過大海,怎么能知道海上風波的危險。這句話直觀的表明了實踐與理論要相結合。語文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語文教學也應當從生活入手,讓學生發現世界的寬度,以深邃的目光丈量世界。
二、 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語文——從作業著手
生活處處皆文學,有許多話語、現象甚至是建筑、風景都蘊含著語文。學生在課堂上的時間非常有限,想讓他們更深入地,更透徹地去學習語文知識,就應邀要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這就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共同配合,更需要學生們積極地參與。相比起書面作業,學生更喜歡做實踐性的作業,如從日常話語中讓孩子學習語文,可以在布置書面作業的同時,額外布置一些形式新穎,內容有趣的作業:用有比喻修辭的話和父母進行一段日常對話;或是去問問爺爺奶奶他們那個年代有什么特別的字詞句,并把它們積累下來。周末時,可以不布置書面作業,經家長同意后帶領孩子們野游,讓學生領略自然風光的同時,回憶學過的詩句,春游時,便可想起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中“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冬日里,又可回憶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前幾年就有新聞指出,從2013年開始,湖南省岳陽樓風景區就推出“背岳陽樓記免門票參觀的活動”,這也是一種將語文融入生活的活動,讓孩子們參觀名勝古跡的同時,想起前人們所流傳的文章,體會前人們當年的思緒,更加熱愛語文。讓學生們當一次“小記者”,調查周圍的社會環境:農貿市場、大型超市、商業街等,寫幾篇調查報告,也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報告文學”這一形式,更好地理解一些報告文學形式的文章,如夏衍的《包身工》。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語文,關鍵是讓他們明白,語文學習不必拘泥于課本內容,身邊的風景處處都是語文,讓學生的學習更加自由自在,靈活多變。
三、 幫助學生架起生活和語文的橋梁——從課堂著手
我們常說,學習是課堂為主,作業為輔,要幫助學生真正有效地學習語文,課堂是至關重要的,教師更要引領學生將他們從生活中發現的語文帶到課堂里。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要求,隨著現代化科技的發展,更多的學生愿意接受小組合作模式(即三到五個學生為一組,自主學習,向同學老師匯報學習成果)、翻轉課堂模式(即學生當小老師,課后準備相關材料,課堂講述再由老師補充說明)等,會令學生們更加自信,擁有更強的課堂參與感。例如,調查學生最為喜愛的授課方式時發現,多數學生都傾向于教師引導型授課方式,在此次調查研究當中,有265名學生傾向于該種授課方式,占總調查人數的33.1%。有172名學生傾向于學生自主型授課方式,占總調查人數的20.5%。有143名學生傾向于老師精講型授課方式,占總調查人數的17.9%。由此可以直觀的發現,學生極為喜歡互動型授課模式。而在學生最喜愛的調查擴展性資料學習方式期間,發現,有383名學生較為傾向于租住搜集方式,占總調查人數的47.8%。有226名學生較為傾向于在自主搜集資料的基礎上老師進行補充,占總調查人數的28.4%。有147名學生較為傾向于全部由老師講授,占總調查人數的18.4%。由此可以直觀的發現,學生更傾向于自主搜集相關的文獻盡心具體的學習活動。既然學生們喜歡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老師更應該抓住機會積極引導。比如在課堂上讓學生展示有關于課文的ppt,比如《觀潮》一文,學生們課下搜集資料,課上自由展示錢塘江漲潮的盛況,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在課前留幾分鐘時間讓學生講述最近在生活中見到的美景,并用一段文字或幾句詩詞形容它等等一系列的課堂互動環節,都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
四、 科學結合有效教學
當學生們從生活中汲取語文知識,教師又把它們與課本融合,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美好的,對生活的企盼,和對整個世界丈量的尺度。從生活的角度進行語文教學是一種科學的語文學科教學方式,完美契合了語文學科的特點。“初中語文生活化主要指的就是將教材當中的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融合,使學生通過生活化語文學習活動,了解到各項語文知識的實踐應用途徑,進而不斷的提升學生的語文實踐應用能力。這樣不僅可以極大的轉變課堂教學形式,還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認知度,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從實際角度出發,初中語文教職人員在實際進行生活化語文教學模式落實工作期間,必須要明確課堂教學是生活化教學的核心,而生活化知識元素屬于課堂教學的擴展延伸。開展生活化教學模式最為關鍵的環節就是將語文知識與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社會生活進行融合,從而提升教材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融合度。從現實的角度分析,教職人員要想有效地提升生活化語文教學模式的應用成效,在課前必須要引導學生搜集與課本知識相關的生活化擴展資料,提升學生對于該項知識的認知度,使其能夠積累大量的學習經驗。在課后要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鞏固,以及課后鞏固訓練,使學生能夠加深對于生活化語文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以及記憶力,進而保證其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生活化語文教學模式的有效落實打下堅實的基礎。另外,經調查顯示,在多樣化的語文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以及求知欲望將會得到極大的提升。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會有意識的去關注與該種知識相關聯的生活化知識,進而使其能夠積極主動的探尋,語文知識在現實生活當中的有效應用路徑,并樹立起求同存異的學習意識。
五、 小結
由于語文科目的特殊性,也注定了它是一門需要從生活中汲取養分的學科。生活給了語文源源不斷的新鮮素材,令語文有了鮮活的生命。初中語文教學,讓學生從生活中來,到語文中去,需要學生、家長、老師乃至社會多方面的配合,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體會生活中的語文,再幫助學生架起生活與課本的橋梁。通過生活學習語文,陶冶情操,認識世界。
參考文獻:
[1]杜聰穎.初中語文教學生活化研究[J].考試周刊,2014(48):41.
作者簡介:
黃力平,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平和縣廣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