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學生學習古詩詞,是繼承傳統文化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增強自身文化素養的體現。小學中段開展古詩教學,教師要善于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讀理解詩意,多讀想象畫面,入情入境,探究語言意蘊,從而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和文化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中段;古詩詞三首;教學策略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材收錄兩篇《古詩詞三首》課文,共選入四首古詩,兩篇詞,分別為《獨坐敬亭山》《望洞庭》《憶江南》《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漁歌子》。從體裁上看,為五、七言絕句和早期小令,短小精悍;從內容上看,為自然山水,田園風光,平白樸素。《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古詩教學,要“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結合新課程標準對中段的閱讀要求,下面以《古詩詞三首》為例,談一談如何開展中段古詩詞教學。
一、 創設教學情境
詩歌是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時代的孕育下,經過詩人的創作而成。古詩創作時代,距離學生久遠。古詩語言凝練,學生理解起來頗有難度。小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好奇心強。針對學生心理特點,教師入情入境地渲染古詩中的場景,給學生以刺激,便能縮短其與古人的時空距離,為理解詩歌奠定情感基礎。同時,也可巧妙借助題目導入。詩題是詩歌的窗口,交代時間地點者,如《鄉村四月》;點明所寫景物者,如《望洞庭》;抒發思想感情者,如《四時田園雜興》。古詩教學亦可以從詩題入手,揭開古詩的神秘面紗。
教學《獨坐敬亭山》,我是這樣揭題導入的:今天我們要學的古詩是——;學生齊讀題目——《獨坐敬亭山》,聲音洪亮,為古詩的學習營造讀書的氛圍。教師引讀“詩人辛苦遭逢在外漂泊十年,飽嘗了人間辛酸,倍感孤獨。他只能回歸到大自然的懷抱,尋找精神與心靈上的撫愛”“正如詩中寫道——學生齊讀古詩”,利用多媒體播放眾鳥、孤云、敬亭山三種景物的視頻,迅速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詩歌描繪的場景。教師再讀出“但他仰望星空,鳥兒和白云都離他遠去”,學生看到浩瀚長空下鳥飛云去的畫面,根據畫面讀出“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連續播放敬亭山視頻,學生隨之吟誦相應詩句。
二、 熟讀想象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詩短小,言盡而意無窮。只有讀熟,才能理解詩句意思;只有反復讀,才能體會詩人當時的內心感受。教師可采用范讀、自由讀、借助注釋讀、小組合作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讀準停頓,讀出節奏,想象畫面,鍛煉思維能力,提高審美情趣。
(一) 自讀理解詩意
教學時,我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學生自讀古詩詞,并對照詩詞后的注釋,了解每句話的大概意思。然后,找出不理解的詞語,小組學習或詢問老師解決,再把詩詞的意思連起來說給同桌聽。如《憶江南》,學生借助注釋可理解為:江南春景,至今回想猶在眼前。春暖花開,映日的野花像團火焰;鮮艷的野花映襯下,江水碧綠澄清。這樣的美景,我能忘記嗎?通過這種自讀自悟的方式,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 多讀想象畫面
學生誦讀古詩,展開想象,在頭腦中形成畫面。張志和,詩人,畫家,其《漁歌子》,卻是一幅用詞寫成的山水畫。全詞27字,用15字描繪6種景物:青山、白鷺、桃花、鱖魚、青箬笠,綠蓑衣;涉及4種顏色:青、白、粉紅、淡黃,淡妝濃抹,明麗動人。山水畫中,有鮮明的湖光山色,有閑適的漁翁,有優美的意境,情趣盎然。
(三) 入情入境朗讀
學生披文入情,配樂有感情地朗讀詩句,以讀促悟,獲得審美感受,直至自然成誦。教學《望洞庭》,學生閉目想象,聆聽古韻,置身情境體驗。教師播放秋月下的洞庭湖視頻,學生根據畫面,入情入境地吟詠詩句,并最終背誦全詩。
三、 探究語言意蘊
古詩詞字數極少,需千錘百煉。古人極重推敲,以期達到語出驚人的目的。針對古詩詞用字考究的特點,教學古詩我注意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豐富意蘊。教學《獨坐敬亭山》,教師放手讓學生談“盡”“閑”二字好在何處?學生結合詩中上下句注釋,說出“盡”“光、用完”意,詩中指鳥高飛遠去,無影無蹤;“閑”是“云彩飄來飄去悠閑自在”,而白云悠閑自在,是詩人看到白云消失后的感覺,實乃詩人借景抒情。鑒賞后兩句時,學生各抒己見,有的便說“只有”兩字突出了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有的談到“相”“兩”互為同義詞,可以看出詩人把敬亭山當成了知心朋友,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學生掌握了古詩煉字的精妙,便能舉一反三。《鄉村四月》“才”“又”二字,農事繁忙緊張感頓生,也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之心和贊美之情。《四時田園雜興》僅一個“學”字,活潑可愛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鄉村四月》和《漁歌子》兩首詞通過色彩紛呈的詞語,詩意畫境,蘊含無限美感。
四、 加強美感熏陶
自然美。古詩為我們展現了巍峨的敬亭山,浩瀚的洞庭湖,朦朧的秋月,花團錦簇的春景,煙花三月的杭州。學生感受了南方自然風光,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音樂美。古詩詞的語言富有節奏和韻律,朗朗上口。《獨坐敬亭山》中的“相看兩不厭(yàn),只有敬亭山(shān)”;《憶江南》“風景舊曾諳(ān)”“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能不憶江南(nán)”,均押ān韻。《四時田園雜興》“晝出耘田夜績麻(má),村莊兒女各當家(jiā)”“也傍桑陰學種瓜(guā)”,整首詩均押ā韻。押韻,增強了古詩的節奏感,更便于學生吟誦。
總之,古詩教學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學好古詩,增加文化積淀,是古詩詞教學的客觀要求,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加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必然要求。古詩教學,應始終以學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提高學生思想文化素養,促進精神成長,從而達到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馬娟,天津市,天津外國語大學附屬濱海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