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當前小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們善于網絡學習,視頻觀看,不按部就班地學習狀況,為了適應孩子們的這一現狀,我便自己先學習制作微課,翻轉課堂,我覺得很有必要性。那么本文通過一線教師的實踐經驗,闡述關于翻轉課堂一些知識,給讀者以啟示實踐。
關鍵詞:課堂教學;風帆;翻轉課堂
教育是門藝術,“翻轉課堂”課題走進教學的大門,猶如給數學課堂教學揚起風帆,快速滲透了新的教學理念,使數學課堂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翻轉課堂,使數學學習洋溢出生動的氣息、數學課堂欣欣向榮!翻轉課堂彰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樂作舟”的教學形態。
一、 我眼中的“翻轉課堂”
小時候,總是在學校上課,學校完成作業,回家就是干農活,做家務活,雖然課本知識獲取少了幾許,但是實踐經驗還是蠻多的。當了教師后,便一次次地革新思想,“愉快教育”“大密度課堂”“精講精練課”等等,但都有一個共同點:上課學習,回家完成家庭作業,也就是課后“溫故而知新”是必需的。
如今提出的“翻轉課堂”,顧名思義,翻位置,轉方向。“翻轉課堂”和傳統的課堂大相徑庭。傳統的課堂,都是在課堂上教師講課、學生學習新知。而回家后,完成作業,鞏固與應用新知。
而“翻轉課堂”卻是讓學生在家中或課外觀看視頻微課,回到課堂上后師生、生生交流學習情況。“翻轉課堂”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存在,也只是滿足孩子們自主學習的一種欲望,能夠滿足不同層次的孩子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選擇性地進行學習與研究,讓學生體驗無拘束感的學習,翻轉課堂是得益于學生的開放型課堂。
因為錄制的視頻,課堂的內容得到保存,資源再利用,學生再學習。“翻轉課堂”,達到了《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的“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二、 我教學中的“翻轉課堂”
(一) 錄視頻做微課
錄視頻之前,首先要有教學設計,研讀教材和教學用書,還要考慮學情,在此基礎上定教學目標,把握教學重難點,想好視頻要體現的內容,這內容的教學一般不超過10分鐘。
比如在教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時,要先研讀教材,了解學情,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編寫好教學設計。選擇錄屏軟件、做好PPT,開始一邊講解、一邊錄屏。在制作過程中應考慮學生的想法,一邊提問一邊講解。美術課,還可以根據學生的想法,善于創新,有的老師做成沙畫,非常有趣,學生耐看。
(二) 分析學情、選好播放的時空
每個班的學情不同,每個孩子的家庭情況也不同。課的內容不一樣,因此所做視頻的播放時空也不徑相同。播放視頻的時空因人而異。比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可以選擇視頻《幾分之幾》放置在家觀看,知識前置。
而《讀寫分數》可以放在課堂觀看。學生在課堂上靜靜地觀看,邊觀看微課,又認真聽,同時認真思考。而在學習《長方體的認識》時,選擇讓學生在課堂上用微課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視頻的指引下明確學習的任務、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質疑問難,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
(三) 組織學生反饋新知
看完微課后,再回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當在課堂上提問時發現學生掌握了分數的各部分名稱,對各部分的意義也有所領悟明確,所以說選擇觀看微課的時空很重要。
這樣既檢查了孩子的學習情況,又溫習了知識,使新知識得以及時鞏固和實踐,使得對所授的數學知識有所悟,有啟迪。
(四) 二維碼的應用
微課程的起點可高可低,適用性非常強。即使偏遠的學校,只要有網絡,有電腦,都可以學習,可以說是“人人有起點、校校有起色、事事有起點、時時有起點”。把所做的微課,可以用草料二維碼軟件,生成二維碼,老師給學生發送二維碼,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掃二維碼進行學習。
比如,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對每一課的知識點會生成二維碼,讓學生貼在數學書上,可以回家進行預習學習。長此以往,使孩子們養成掃碼學習的習慣,課堂上的生成更多。
三、 翻轉課堂之改變
(一) 讓數學課堂充滿人文關懷
翻轉課堂也翻轉了孩子們的心思,由于時間比較充分,所以學生們能夠思考,交流,各抒己見,更能體現人文思想。比如劉老師在授課時,以生為主體,總是把說的機會留給學生,當出示46+3()等題時,老師問:“這道題是進位加還是不是進位加?”在這樣的情境創設中,盡管有些學生說錯,或者理解有誤,但是劉老師總是面帶微笑,用期待的目光注視著孩子,依然讓學生說出判斷的結果,更讓學生大膽地說出理由。
培根說過“數學使人周密”,劉老師在數學課堂中,不光是解惑,更做到了傳道:他教孩子們學會反思,說“反思”的意義,使學生明理,從而在今后的學習以及生活中習慣反思。
我們行知小學的墻上有句名言“一個教師寫十年的教案不一定成為好老師,但是寫三年的反思會成為名師”。翻轉使孩子們真幸福,他們這樣小的年齡,已經獲得了“反思教學”。劉老師是看到學生們的不足,便啟發孩子們自省自悟,激勵他們進步,此時無聲勝有聲啊!
另外劉老師的評價語言也是別具一格,在練習中認識“可能性”時,他給孩子們回答的評價是“他說的好,我們就向他學習;你說的好,我們就向你學習,咱們就越來越好!”多么樸實的“拿來主義”啊,而且更具有親切感和說服力。學生在課前學習,課堂上反思,交流,達成共識,促進了友誼,發展了自我,形成了正確的價值取向。
(二) “翻轉”使數學課堂更具新意
不管什么行業,創新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手段。那么在數學教學課堂中同樣也需要創新,有了創新,數學課堂將會增添幾份秀色。
2016年12月2~5日,我參加了山東省昌樂一中以“翻轉課堂”為課題的研討會。在會議期間,認真聽取了昌樂一中校長、專家的報告,聽了6位老師的翻轉課堂的數學和語文課,課堂形式新穎,不再是以往說講的老教學模式,也不是過往的PPT時代,而是全新模式,用paid進行學習,觀看微課,完成學習單。教師在課堂上是輔導者身份,指導孩子們的學習情況。
聽了幾位專家的講座以及名師們的課,更是感觸頗深。微課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課程標準強調“深入理解教材與創造性使用教材,前者是后者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后者是前者的有益補充和發展。”
比如在教學《找規律》一課中,設計開放性的練習題:我們把三支圖畫筆放進鐵桶里,其中有一支是紅色的,另兩支是黃色的,(1)老師如果從中抽出一支,請大家猜可能是什么顏色?(2)老師如果從中抽出兩支,請大家猜可能是什么顏色?(3)哪一種的可能性大?(4)請一些學生到前面來摸一摸。“實踐出真知”,通過設計這樣開放性練習反而會提高學生對認識的概括化程度。正因為老師“用新(心)良苦”,才使孩子們真正理解并掌握了知識。
五年級下冊《找規律》的課,賁老師又注重滲透規律的本質所在:方框按順序平移,體會對應關系,他在教學中在“找”上做文章,因此設計新穎,耐人尋味。學生在paid上操作。另外課堂教學的新意還體現在教學過程,如教學“小數的意義”,做的微課中追問:
1. 關于小數,我們已經知道了什么?
2. 關于小數,我還想知道些什么?
3. 自學課本,看我又能知道些什么。
這樣的教學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孩子們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使他們滿懷信心地學習,樹立了孩子們的自信心,勇于質疑、敢于創新,養成認真勤奮、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學習習慣,形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如果錯過了,我們還可以重來,翻轉課堂可以把在家學習的情況清晰地反映在課堂上,而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及時內化,可以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
(三) “翻轉”成為教師與家長的交流紐帶
作為老師,越來越尷尬的話題就是和家長的交流,反映孩子的在校情況。平常,父母問得最多的是自己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比如:是否專心聽講,是否積極舉手回答問題,是否遵守紀律,是否完成作業等問題。這些看起來是很關愛的話題,教師回答起來卻很糾結。
因為當今教師在與學生家長溝通時最怕敏感詞,用好了家長不亦樂乎,不中聽了就覺得老師在怪自己,心里不痛快。在翻轉課堂后,這些問題也隨之翻轉了,我們可以問家長孩子是否專心聽講等問題。
于是,家校合作,共同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把學生遷移到一個健康的學習環境,幫助他們成為更好的學習者。”這是家長和老師共同探討的話題,真所謂“敗者找理由,勝者找方法”。
四、 我對“翻轉課堂”的幾點認同感
教師,就要不斷更新自己的頭腦,刷新自己的知識,復制別人的優點,刪除自己的缺點,才能點擊知識的亮點,開發學生這一最大的軟件!以己為源,看己為水,要長流,要源源不斷,翻轉課堂,樂在其中!
1. “翻轉課堂”有新意,符合現代社會的發展。《課標》指出“數學與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息息相關,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學更加廣泛應用于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數學作為對于客觀現象抽象概括而逐漸形成的科學語言與工具,不僅是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基礎,而且在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這一點與現代學子不謀而合,寓教于樂,“翻轉課堂”不是終點而是教學的起點。
2. 微課、二維碼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引進,使學習成為一種必需品,學習只有與生活有必要的聯系,才能促進學習,進而服務于生活,兩者相輔相成。這一點通過問卷調查研究分析:80%的學生認為可行。
3. 使學生學習更加靈活多樣,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不斷提升,使信息技術更好地為教學服務。拓寬了學生間、師生間、教師與家長間的交流話題,同時我也在審視和反思自己的教學課堂。
翻轉課堂,翻了學生的學習模式,轉了學生的學習視覺,揚起了學習數學的風帆,既然選擇了它——“翻轉課堂”,那么只顧風雨兼程,讓我們不斷嘗試創新。“翻轉課堂”,讓我在教學的道路上,再一次感悟到:“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參考文獻:
[1]百度詞條“翻轉課堂”.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
[2]王艷波.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途徑[J].數碼設計.
[3]許彬玲.中職數學教學體現專業特色探析[J].學周刊,2018(31).
[4]韓海波.“和教育”云平臺助力小學數學教學[J].學周刊,2018(31).
[5]劉建萍.微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利用研究[J].學周刊,2019(13).
作者簡介:
吳生花,青海省西寧市,西寧市城西區行知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