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數學學科,無論是學習還是應用都繞不開計算——可以說,計算能力是數學的第一塊基石,沒有計算能力,學生的數學“大廈”是不可能搭建成功的。在小學階段,正好是各種素養的啟蒙奠基關鍵期,培養不好學生的計算素養,教師的教學工作等于沒有完成。本文結合小學數學的教學實踐,就計算能力的培養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素養;策略
數學學科相關的素養是很多的(按新的研究,認為數學應該具有十個核心素養),比如抽象思維能力、實踐能力、數感、創新思維等等,但其中最關鍵、最基礎的是兩個素養,一是計算素養,一個是幾何觀念——而在小學階段,計算素養的培養更為重要。一是因為計算能力是一切數學活動(包括學習數學和實踐應用數學)的基本條件,二是因為基礎計算能力的培養進入中學之后已經不是重心(學生錯過了小學計算能力的學習,很可能再也沒有機會補齊這個短板了)——下面,結合小學數學的教學實踐,探討幾個有效的教學策略。
一、 構建情境體現價值
傳授學生一個新的計算方法,一上來就直接講解理論和技巧,對中學生可能還好一些,但對小學生就會出現情感上的抵觸——通常,小學生學習一個新知識的時候,往往需要先有個價值認知,就是“我為什么要學這個知識,這個知識有趣還是有用?”必須先解決這個問題,學生才會真正自覺投入到學習當中。
比如在教“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時候,我為學生們構建了一個童話式情境:動物世界要舉行一次大型的綜合運動會,森林王國、高山王國、海洋王國都把自己參賽的隊員人數交了上來,獅子王讓大象和狐貍去準備比賽和招待用品。兩個動物可愁壞了,他們只會計算兩位數的加法和減法,可是每個國家的參賽選手都是幾百名,一共要準備多少把椅子、多少個水杯子呢?……這個情境故事講過之后,學生們不僅被有趣的情境吸引到了學習上,而且也認識到了學習這個知識的價值所在。
二、 注重探究提高參與
教師經常發現,剛剛教過的計算知識,學生做習題的錯誤率特別高。這當然不是因為時間長忘記了,而是學生在理解上還比較膚淺,沒有真正消化計算的原理。反饋到教學上,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只注重了計算技巧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思維的調動,造成學生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所以,為了鞏固學生對計算知識的理解把握,我們可以在教學中采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方法,讓他們在教師的引領下通過獨立或合作的思考、體驗來理解知識,這樣就比教師直接灌輸要扎實得多,而且學生的學習參與度也提高了不少,其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相應的調動。
例如在教學“倍的認識”的時候,我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讓他們先用體驗法進行理解:每個小組先拿出4個小棒,然后再抓出一把小棒,統計一下這一把小棒是4個小棒的多少倍(多余的小棒先去除)——我教給他們的方法是,將每4個小棒用皮筋扎起來,數一數一共有多少捆,就可以算出是多少倍了。然后再讓他們進行異物統計:拿出三個橡皮,再拿出一把小棒,用同樣的方法統計小棒的數量是橡皮數量的多少倍。最后再進階:讓他們討論,如果不是實物(比如年齡、價格)倍數應該怎么統計呢?——這樣,一步步進階探究,讓學生自己生成對計算的理解和消化,再讓學生進行習題訓練,出現錯誤的概率就很低了。
三、 針對錯誤專項提高
其實我們知道,大多學生在計算中出現錯誤并不是所有的計算點都錯,而是在某個計算技能點上出現問題——比如有的學生計算加減沒有問題,而計算乘除就總是出錯,而有的學生計算整數沒有問題,到了計算小數的時候就出現很多錯誤。也就是說,學生計算能力的強弱并不是均衡的,而是有強項有短板。所以,在培養和鞏固學生的計算素養時,教師不要總是采用均衡全面訓練的方法(這樣太耽誤時間精力,效果不好),而是要針對不同學生的個體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專項指導(當然也有集體性的易錯點,那就是教師教學出現了漏洞,需要針對具體內容進行全體的指導)。
發現和梳理學生計算素養的短板,最好的方法是建立錯題本——教師通過一次作業或考試很難發現規律性的東西,我們讓學生將每次練習、測驗中出現的錯題抄在自己的錯題本上,過一段時間(比如教完一個單元之后),教師把學生的錯題本收上來,對每個學生的計算短板進行分析,找出個體的問題,當然也發現集體的問題。然后再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專項的強化訓練和點撥。這樣的教學效果特別好。比如,有位學生數學成績一直不錯,但學習了小數之后,成績就開始下降,我經過對他錯題的分析,發現他主要問題是對小數計算之后小數點的位置把握得不好——這樣,我專門對他進行了這方面的指點,很快就解決了問題。
以上,針對小學生計算素養培養工作探討了三個策略——根據小學生的學習習慣、思維特征以及計算素養培養的規律,建議教師多采用直觀的情境教學法、自主的探究學習法和有針對性地進行個體指導這幾個策略。
參考文獻:
[1]蘭社云,王建鋒,孟紅玲.對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思考[J].小學教學研究,2009(1):28-29.
[2]歐陽亮.對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再思考[J].時代青年:教育,2011:118-119.
作者簡介:
王娟娟,甘肅省天水市,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灘歌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