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既要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又要發揮學生主體性,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提升。初中歷史是一門比較綜合的學科,教學內容涉及知識面比較廣,教學環節設計的合理與否將直接決定著教學效果的高低。要想實現教學的高效性,教學環節必須經過仔細的設計,并在實踐中完善,從而達到理想教學效果。筆者將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導入環節、新課教學環節和作業環節入手,對有效的教學設計進行論述,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環節;設計有效性
教學設計是高效教學課堂的前提和保證,只有教師結合新課改要求,經過仔細、縝密的研究,在了解學生的學情基礎上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環節設計,才能給學生不一樣的課堂體驗,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素養發展。
一、 導入環節設計,激發興趣
導入是教學的首要環節,也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課堂伊始教師通過情境先聲奪人,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學課堂上,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階段的學生還處于兒童向成人的過渡時期,游戲、探究、活動、交流等是進行有效導入的良好方式。因此,教師在導入的時候,要注重材料的趣味性,過程的導向性,語言的幽默而富有吸引力,引導學生進行導入環節的積極參與,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導入環節。
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翻題板”游戲,運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幾個題板,讓所有學生都進行搶答參與,教師隨機指定幾名學生進行回答,每位學生回答時間不能超過30秒,答對一題可以得1積分,這樣既能校驗學生的課前預習效果,掌握學生的知識了解情況,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參與興趣,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翻題板”試題翻開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舉手進行“填新詞”活動,即將所要學習內容的關鍵詞填出來,并讓學生進行新詞的介紹和解釋,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分享自己的觀點。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的主動性發揮,為學生營造氛圍,增強學生信心,為新課做好鋪墊。
二、 教學環節設計,對話交流
教學環節是幫助學生掌握初中歷史知識,提升學生歷史素養的主要途徑,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能夠在教學中與學生進行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能力,由簡到難地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和探究,并能夠根據學生的反饋進行適當的教學調整,挖掘教學時機,引導學生發現知識、生成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巧妙地設計教學環節,引導學生質疑和互動,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教學課堂中,成為教學的主體,學習的主體,這樣的初中歷史課堂才是有效的。弗萊雷認為,只有在具有創造性和批判性的“對話式教學”中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提問是教學對話的關鍵。因此,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進行問題的設計,并能夠讓提問的語言、內容與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相一致,這樣更有利于教學對話的深入,促進學生的發展。
以“繁榮一時的隋朝”教學為例,大運河的作用是教學的重點,教師可以圍繞大運河進行問題的設計,與學生展開良好的對話交流,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師:大運河歷來有“天下轉漕,仰此一渠”的說法,同學說思考一下為什么要這樣說呢?
生1:大運河是連接南北的重要水道。
生2:大運河就像是古代的大動脈,物資的運輸全靠大運河。
師:同學們想一想,為什么大運河在古代具有重要的作用。
生1:古代交通工具不發達,陸運量少,時間長。
生2:陸地上河流、山地眾多,路不好走,南北物資運輸困難,基本靠馬拉,費時費力。
生3:冷兵器時代強盜多,陸地上不安全。
問題不在多而在精,先用“天下轉漕,仰此一渠”材料引入,既豐富教學內容,也拓展學生見識,然后再提問古代水運的重要性,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問題的答案更加平滑,易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從而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三、 作業環節設計,鞏固拓展
作業設計也是初中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拓展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作業環節有利于校驗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同時也是教師與學生進行信息交流和反饋的重要途徑,具有優化初中歷史教學效果,改進學生學習方式的作用。作業環節設計有效性的標準不是讓學生進行知識的死記硬背和考個好成績,而是更加注重引導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究問題的方法和過程,促使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能力的提升,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關鍵品質和技能。首先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性作業,這個一般在課上完成,主要側重于鞏固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創新意識;其次是可選性作業,教師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設計一些學生自愿性的作業,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個性、能力和興趣進行靈活的選擇,諸如:動手制作一些古代器具模型、根據所學內容畫一幅漫畫、收集有關教學內容的史料等;最后是小組合作探究作業,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某個歷史事件進行調查和分析,也可以編寫歷史短劇,比如在學習了“中華文化的勃興”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合作探究有關春秋戰國時期的小故事,并將其改變為歷史短劇,在課上進行表演,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也能促進學生的興趣發展。
總而言之,在初中歷史教學環節設計過程中,教師要以教材知識為基礎,以學生發展為目標,根據學生的需要對不同的教學環節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在導入環節注重學生興趣的激發,在教學環節注重學生的對話交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在作業設計環節注重整體與個體的差異,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的作業,這樣更有利于初中歷史教學效率的提升,促進學生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梁娜.提高初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的途徑[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4):16-17.
[2]曹華.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4(6):79-80.
作者簡介:
張雪坤,福建省漳平市,漳平市靈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