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賢明
摘 要:“學講方式”的核心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互動式教學法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首先闡述了互動式教學法運用的背景和含義,然后以小學數學教學為例,從先學后教、創設情境、合作學習、設置追問等四個方面探索了互動式教學法的運用策略。
關鍵詞:互動教學;“學講方式”;背景;含義;運用策略
“學講方式”下的新課堂改革,核心是為學生創造盡可能多的參與課堂的機會,讓學生從傳統的“幕后”走上“臺前”,從傳統的“觀眾”華麗轉身為“主角”,從而成為課堂的主體。互動式教學法就是這種形式下數學課堂運用的主要教學方法之一。下面筆者將結合具體的數學課堂教學,闡述互動式教學法的具體運用策略。
一、互動式教學法運用的背景和含義
互動式教學法是順應“學講方式”課堂改革的推進而產生的。“學講方式”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組織方式,通過學生“學進去”并“講出來”,自主構建知識的體系,通過“生進師退”的策略,鼓勵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互動式教學法的含義,是在教學活動中,數學老師留出充足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通過自學、互學、問學、展學、悟學等形式與其他同學或老師展開互動交流,學生在互動中掌握知識和技能,進而獲得終身學習的習慣和方法。
二、互動式教學法的運用策略
1.先學后教,在初學中互動
新的理念要求改變“先教后學”的教學流程,提倡“先學后教”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與“學講方式”中提倡學生課前自主學習一脈相通。先學后教,不僅僅是課堂流程的簡單顛倒,更是一種理念的革新,它強調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在教師的課前任務單或者微課等輔助下體會下一節課的主要學習內容,在初學中與教材、老師相互動。
比如學習“升和毫升”一課時,教師可以布置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讓學生搜集一下家里標注“升”或者“毫升”的東西,并分類記錄下來等到上課時展示。這可以讓學生初步認識“升/毫升”的概念,等到上課的時候讓學生發言:記錄為“毫升”的有一瓶醋750毫升,一瓶香油150毫升,一包純牛奶200毫升……記錄為“升”的有一桶金龍魚5升,一桶礦泉水18升,一大瓶可樂2.5升……然后教師在課前預習單上提供一些填入“升或者毫升”的題目讓學生練習,初步評價學生的感知情況:一瓢水是1(? ),一瓶酒是450(? ),一碗水是350(? ),一油罐車汽油是6000(? )……教師的課前自主學習單,就像一個無聲的語言,傳遞著老師的教學思路,學生課前自主完成,就是與老師初步互動的過程,提高了課題學習的效率。
2.創設情境,在體驗中互動
“學講方式”推崇情境創設的教學方法,數學學習,要具備生活化特點,才能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更積極地參與。依據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要想辦法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比如超市購物、坐車出行等生活化的場景,讓學生參與情境或者展開想象,融入其中體驗生活,與數學學習結合,與同學和老師互動,學生一邊體驗一邊解決問題,在不知不覺中就完成了學習任務。
比如學習“24小時計時法”的時候,可以創設情境:“你想去新華書店買書,新華書店營業時間是上午8:00—下午6:30,你可以用24時計時法表示出來嗎?新華書店一天營業多長時間?你會計算嗎?”再比如:“你媽媽要在暑假帶你乘坐高鐵去上海玩,請看這張火車票(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張火車票),這列火車經過站點以及時刻如圖(教師展示),你能計算出火車從出發到終點一共用了多長時間嗎?”在學習混合運算的時候可以創設商店購物的情境,讓學生充當售貨員和購物者,這種生活化的情境創設,很快讓學生進入情境,激活了他們體驗的熱情,很快就達成了教學目標。
3.合作學習,在交流中互動
小組合作學習,是“學講方式”下主要的教學組織形式,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主要與小組成員展開互動交流,可以是共同參與,共享自己的智慧;也可以是分享自己的觀點,供其他同學學習。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數學老師不能做袖手旁觀者,要注意選擇某一個小組或者走近多個小組,觀察、聆聽學生的發言,甚至與小組成員互動,啟發他們的思維。
在學習“運算律”的時候,我設計了一道情境題:一次體育活動有12個男生選擇打籃球,有17個男生選擇玩游戲,其余的13個女生都選擇玩游戲,參加這次活動的一共有多少同學?請大家說出自己的計算過程。我把學生計算的過程板書在黑板上,①先計算男生再加上女生人數:(12+17)+13=42(人);②先計算玩游戲的同學再加上打籃球的人數:12+(17+13)=42(人)。讓學生比較這兩種算法,在小組中討論有什么發現,哪一種算式更簡便?學生通過討論,很快就明白了幾個數字相加可以任意進行結合,結合的原則就是更簡便。這時再讓學生用字母a、b、c表示三個加數,仿照加分交換律可以得出怎樣的等式呢?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很快得出了結論。
4.設置追問,在深化中互動
追問,是在一個問題明確之后,教師進一步發問,把問題引向深入的一種教學方法。為了進一步揭示深層次的問題,防止學生思維平面化,可以通過追問,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進而得出規律。追問的問題設置既可以是橫向的拓寬,也可以是縱向的延伸。數學老師在追問中與學生互動,發現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比如《方程》的教學,學生明白了方程的含義以及找等量關系式之后,我追問道:設x有什么規律?當未知數有兩個以上的時候,如何設未知數x?如何才能快速找到等量關系?通過層層深入的追問,以問題帶動學生思維,充分互動,更透徹深刻地理解方程。
總之,“學講方式”下需要重視互動的教學方式,不能讓教學變為老師的“脫口秀”。數學老師要多措并舉,創造互動的條件,讓學生在互動中思考,在互動中成長,在互動中獲得受益終生的數學學習技能。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