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教學活動中,構建有效的課堂學習過程,涉及教學方法、教學目標等環節,優化課堂結構,對于課時量不足及各種功能障礙的特殊學生尤為重要。通過提高特殊學生語文素養的需要,可明確實施對象及過程,實現對特殊學校語文有效性課堂的構建。
關鍵詞:特殊學生;語文教學;有效性
中國分類號:G769.2 文獻標識碼:A
一、問題的提出
特殊教育是促進殘疾人全面發展、幫助殘疾人更好地融入社會的基本途徑,是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廣州康復實驗學校(以下簡稱我校)四、五年級1班學生(均使用人教版教材)的語文教學為例,簡述特殊學校語文教學有效性課堂的構建[1]。
我校自2004年成立至今,一直在探索一條適合殘障學生康復和學習的“康教一體”教學模式。對于智力水平(韋氏量表評估)在輕度智力落后(四級智力殘疾)至智力正常的學生,除進行義務教育課程學習,還安排PT(物理治療)、OT(作業治療)、ST(語言治療)等康復課程及主題教學活動。一周35個課時,每節35分鐘,而語文課的課時量只占5節,對比普通小學每周7節,每節40分鐘的課時量,存在嚴重差距,加上特殊學生智力和運動功能障礙,形成起點低、速度慢的狀況,如何完成教學任務,成為教學中的一大難題[2]。
二、構建有效性課堂
1.提高特殊學生語文素養的需要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目的。使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能力、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是提高特殊學生寫作能力的根本途徑。
海倫·凱勒在一歲半時因病失去視力和聽力,但在其導師安妮·莉文的幫助下,她用頑強的毅力學會了閱讀和說話,并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哈佛大學,掌握英語、法語、德語等五種文字,成為第一位完成高等教育的盲聾人士。海倫·凱勒的故事,激勵著人們,并足以證明,殘障人士同樣有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而且還可能有超乎尋常的發揮[3]。
目前,大多數殘障兒童只能在特殊學校接受教育,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內最大限度地讓特殊學生提高語文素養,是特殊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另外,讓特殊教師充分應用現有資源,進行自主地開發研究,也是新課改的要求。
2.發揮有效性語文課堂構建基礎性作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因此,對特殊學生來說,有效性語文課堂構建,不但是語文學習的前提,更是進行其他學科學習的重要保障。
3.有效性語文學習是滿足特殊學生隨班就讀、回歸社會的需要
對于智力趨于正常水平及功能相對較好的學生,能夠在普通教育機構中接受教育,既是廣大患兒家長的愿望,也有利于特殊學生融入社會生活[4]。通過有效性課堂訓練,引導學生形成適合個體需要的學習習慣,用客觀條件彌補主觀因素的不足,使他們更有自信地體驗學習過程,掌握有效學習的方法,繼而回歸到普通學校繼續完成學業。筆者任教的班級中,在2013至2014學年,相繼有三名學生經過一至兩個學期的訓練后,轉到普通小學學習,成績均能在班級保持中上水平,學習能力也得到了科任老師的認可。
三、實施過程
1.實施對象及時間
我校五年級學生,從2015年9月起至今;四年級學生,從2016年9月起至今。
2.學習準備
充裕的學習準備,使學生在課堂中獲得更多有效學習時間,即課堂的每分每秒都是解決課下難以解決或無法短時間解決的學習要點、難點。教師除對教具有充分的準備外,還應指導特殊學生,制作適應功能障礙使用的學具。如:用封箱膠帶替常見的塑料書套,既節省經濟成本,又能減少痙攣型、徐動型功能障礙學生在使用書本過程中,因書套掉落帶來的時間損耗或頁面脫落現象,這樣一來既節省了時間,又起到了保護的作用。另外,目前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為16開、單頁印刷,需要頻繁翻頁,且偶數頁易閉合,對于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手指關節屈伸困難或肌肉力量不足的特殊學生,使用起來極為不便,可加工成8開、兩頁印刷的版面。
3.建立課堂常規
(1)硬件要求
硬件要求,即形成良好的課前準備習慣,指導學生根據課時需要準備相應的學具。就現階段語文教材而言,詳讀課文安排兩課時,即第一課時認寫生字詞,第二課時學文;略讀課文占一課時。每位學生需準備一個A4大的學具帶,將課本、寫字教材、練習冊、字卡等進行收納,上課前將學具袋取出,根據學時將學具翻到相應的頁碼。第一課時用《寫字教材》,第二課時用練習冊,課本翻開,壓在上面。需要練習時,直接將課本移開就可以了。特別在學文的課時內,學和練的緊密結合中,看似普通的一個動作,卻能為功能受限的特殊學生節約3~4分鐘的課堂時間。
(2)軟件要求
簡單來講就是知識的準備,即預習要求。為了方便特殊學生熟悉教材內容,在寒、暑假前,教師可將課文錄音共享在班級群,或拷貝到U盤中,通過手機、電腦等播放,反復聆聽,對課文內容有初步感知。在預習過程中,除基本的字、詞、句、段、篇的標注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利用學輔材料,解讀課文內容,特別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作者資料及寫作背景的問題,許多參考書都有較詳盡的解讀。
4.教的準備
(1)寫字教學
多數肢體功能障礙學生,缺失在7~8個月大爬行關鍵期的訓練,導致前庭功能的障礙,引發視聽、視動、聽動功能失調。在語文學習中最大問題出現在認字及書寫上:常常將字體左右或上下的部件錯置;筆畫走向顛倒,嚴重的還會寫反字。一旦錯誤的印象在腦海中生成,就很難改正,學生往往會將錯的字和對的字弄混,分辨不出哪個才是正確的字。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強化對的印象,保證學生第一次就寫對。除了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掌握筆畫、部首、結構等的書寫規律,還可以通過分色塊拆部件和筆記法來包裝學生快速記憶。
第一,分色塊拆部件法。教師在板書漢字的時候,將漢字部件用不同顏色進行拆分。在拆分時要遵循兩個原則:能合不要分;重點筆畫要區分。色彩心理學指出,色彩會影響大腦的認知和分析能力,幫助記憶,運用警示作用的兩種顏色,能刺激大腦反應,提高注意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本能地反映出自己的色彩記憶,繼而在書寫中得到實踐,激活色彩印象,達到快速識記的效果。
我在501班教學第六冊四會字時,使用了分色塊記字法,錯字率比第五冊學習時有顯著下降;比較501班和401班學生第六冊四會字學習情況,501班也是優于401班的。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對于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巧用練習,助掌握。《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學業質量評價標準》對字詞都作了不同的具體要求,對語文基礎重視可見一斑。讓拼讀、書寫的學習具有針對性、效率性,教師可在認、寫新授課后,利用練習隨堂檢測。從教育心理學來講,學習主體對輸入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是有效識記的必要條件。一般情況下,人在受到考驗時,印象會特別深刻。一方面讓學生馬上解決疑難,有的放矢地進行區分識記;另一方面,對于及時掌握字詞的孩子給予認可和獎勵,減輕課后輔導,又大大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第三,以文會“友”,促記憶。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小學識記學習中最大的障礙是同音字、形似字的區別。這些問題存在于書寫應用的方方面面,主要原因還是學生的閱讀積累不足,導致對字、詞的一知半解。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只能靠多讀多用。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早讀、課前三分鐘等時間,對成語、古詩詞進行積累,定期舉辦“成語大會”“唐詩大會”等活動。
除了根據孩子們的興趣推薦分階閱讀的書目,每個學期還應擬定全班共同閱讀書目,讓大批優秀讀物涌進學生的課余生活。這樣一來,不僅開拓了他們的視野,為寫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也在潛移默化之中對漢字產生“一見如故”的感覺。
(2)學文教學
①筆記
葉圣陶先生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學習習慣是通過學習方法形成的,建立有效性課堂學習方法的核心在于聽課記錄,即記筆記。在特殊教學中,我們更提倡在課本上作筆記。一來方便學生復習整理,二來減少學生在書本與筆記本之間交替使用時的不便。
課前預習:利用標注符號對生字詞、自然段落、重點詞句、疑難問題進行分符號圈畫,達到對課文內容簡單梳理的目的。
課堂筆記:是對課堂內容、要點的記錄,要做到簡明扼要,邊聽、邊想、邊記。如在引導學生對《走遍天下書為伴》中作者對自己讀書過程的描寫理解時,教師可通過關聯詞的標注,引導學生知道先后順序,再分別括出“思考”→“品味”→“新知”→“總結”的層次,讓內容一目了然。
又如《桂花雨》中的文眼“浸”字,分別出現了兩次,第一次單純是嗅覺體驗,突出桂花的香。第二次則是嗅覺到心理活動的聯感體驗,表現出作者從聞香到收獲、贈送桂花的快樂,延伸到其中浸透母親的心血和汗水。在此進行備注,有助于學生聯系上下文作比較體會。
課后整理:課堂筆記是課文精華的凝聚,對筆記進行查漏補缺的過程,實際也是溫故知新的過程,因此,教師展覽評比優秀筆記,能鼓勵學生認真記錄。
②以練帶學
如果說課前準備是有效性課堂的前提,記筆記是有效性課堂的手段,那么以練帶學則是有效性課堂的重要途徑。課堂中進行的形成性練習,目的是讓學習更牢固地掌握知識。以《故鄉情》為例,作者說:“家庭和事業都如意,各式新式設備也都有了。可是我心里總像缺點什么。”可以設計一道選擇題,讓學生理解“缺點什么”的含義:
A.心里總感到現在住的地方缺少故鄉的特色。
B.家庭事業都如意,新式設備也有了,但由于身在異鄉,所以覺得一切缺乏保障。
C.家庭事業都如意,新式設備也有了,但心里不滿足,覺得缺少玩樂的地方。
D.心里感到遠離故土的缺陷,雖然有如意的家庭事業,擁有新式設備,但不能填補離鄉的空落。
比較四個答案,顯然A是不符合文意的,可以馬上排除。聯系文段內容和生活背景,B、C后半句也是可以否定的。繼續研讀文章,學生不難從中心句確立文章的主旨,將答案鎖定在D項。
針對性的練習,相當于給學生搭建了一個臺階,使其有踮起腳尖摘桃的能力,反復推敲實現對文本的反復咀嚼,有效地內化知識點,又能適時、適量、及時評價,可謂一舉多得。
四、結語
我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作眼于細微之處,課堂效率才有提高的空間,而對特殊學生來說,改變的絕不僅是學習。
參考文獻:
[1]方俊明.特殊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李宇明.兒童語言的發展[M].武漢:華中師范出版社,2000.
[3]王尚文.語文教學對話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4]趙小紅,華國棟.個別化教學與差異教學在特殊教育中的運用[J].中國特殊教育,2006(8):40.
作者簡介:鄭晶晶(1982—),女,漢族,廣東中山人,大學本科,小學語文一級,研究方向:特殊教育語文教學。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