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玲
摘 要:在素質教育改革不斷推進背景下,小學中年級開始實施軟筆書法教育。基于這種認識,對軟筆書法教育現狀展開了分析,然后從書寫習慣培養、書寫興趣激發、書寫評價三個方面提出了教育策略,為關注這一話題的人們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中年級;軟筆書法
在小學教育中,軟筆書法教育是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關系到傳統文化能否得到繼承和發揚,也關系到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針對中年級學生開展軟筆書法教育,還要認識到現有教育問題,以便采取有效策略提高書法教育水平,使學生情操得到陶冶的同時,書寫能力、審美能力等各種能力得到有效培養。
一、小學中年級軟筆書法教育現狀
在小學中年級階段,需要開展軟筆書法教育,從而在弘揚國家書法文化的同時,對學生漢字書寫能力進行培養。但就目前來看,小學書法教育成效普遍不高。從調查分析情況來看,首先與學生早期練字行為不規范有關。從三年級開始學習毛筆字,在未得到規范寫字教育的情況下,學生會在執筆姿態、認真程度等方面形成自己的一套寫字特性,養成不良寫字習慣,給后期軟筆書法教育的開展帶來了不利影響。其次,學生難以形成軟筆書法學習興趣,因為書法學習需要從基礎筆畫開始,經歷枯燥、乏味的臨習過程,學生提筆多寫幾遍橫就容易產生厭煩心理,甚至開始亂涂亂寫。在缺乏興趣的情況下,學生在練習期間難以集中精神。而軟筆書法需要加強每個細小筆畫或動作的認真處理,隨意臨寫無法達到較好學習效果。此外,教師對軟筆書法重視度不足,本身書寫能力也較弱,使得其在評價學生書法時未能展開全面分析和教育,造成學生書寫漢字質量難以提高。
二、小學中年級軟筆書法教育策略
(一)注重學生良好書寫習慣培養
實際開展軟筆書法教育,教師需要從一開始加強學生良好書寫習慣培養。北師大版軟筆書法三年級上冊第一課就是認識和學會橫的寫法,要求學生掌握起筆、行筆和收筆過程的用筆方法,要求對學生認真觀察的習慣進行培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要急于教授學生寫字,而是要先利用多媒體營造端莊肅穆的氣氛,使學生認真對待軟筆書法學習。在此基礎上,教師為學生展示端正的握筆姿態,然后耐心糾正學生不良坐姿和寫姿,要求學生在端正姿態后才能開始寫字。用筆作為軟筆書法教學的重要環節,看似簡單,實際掌握難度較大。教師針對寫橫的每個動作,需要指導學生掌握如何停頓和如何變化用力,確保學生能夠體會如何注意快慢和如何使轉筆鋒,從而使學生領會筆法精神。從基礎筆畫教育開始,確保學生將軟筆書法練習到位,通過實際書寫指導督促學生形成良好書寫習慣,才能為后續書法教育的開展奠定扎實基礎。
(二)實施趣味教學激發學生興趣
考慮到小學生年齡特點,為使學生在軟筆書法學習中集中注意力,教師需要實施趣味教學,對學生書寫興趣進行激發。例如,在學習北師大軟筆書法三年級上冊中“點”的內容時,為激發學生學習點的書寫方式的興趣,教師還要幫助學生感受傳統書法藝術的魅力。為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墨畫游戲,促使學生從點的形式變化中感受到書法藝術美感,認識到書法在點畫和結構上存在變化的章法。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欣賞齊白石作品《蝦》,對學生民族自豪感進行激發的同時,促使學生認識到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獨有藝術,通過講明白軟筆書法學習道理引發學生對軟筆書法的喜愛。在學生認真對待教學內容后,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看似簡單的點的復雜筆畫,需要做到回峰收筆和露峰斜入,逐步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點的運筆要領。在濃厚興趣的支撐下,學生可以積極投入到點的書寫練習中。
(三)開展多元評價提高書寫質量
為使學生軟筆書法學習質量得到提高,教師需要組織學生開展多元評價活動,從教師和同學處獲得更多信息反饋,從而在書法學習中力爭少而精,養成每天臨帖的習慣,最終學有所成。例如,在學習北師大軟筆書法四年級下冊中“心字底”的內容時,要求學生掌握思、慈、愈等漢字的寫法。在教學中,教師在學生描寫后,可以向學生展示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書法作品,然后引導學生參照作品開展自評、互評,實現個性化審美交流。在評價過程中,教師還應鼓勵學生發掘他人優點,同時通過對照范字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結合教師和同學反饋對他人長處進行學習借鑒。通過評字,學生能夠加強對軟筆字整體和筆畫的感知,并提高觀察分析能力,從而形成寫好漢字的自覺性。
綜上所述,針對小學中年級學生開展軟筆書法教育,需要對學生良好書寫習慣進行培養,然后通過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能夠積極投入到漢字練習中,并通過開展漢字評價督促學生改進漢字書寫質量,從而獲得理想教育成效。
參考文獻:
[1]曾德書.小學軟筆書法之點畫教學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2):147.
[2]秦大倫.農村小學書法教學現狀與應對策略[J].中國農村教育,2017(4):55-56.
[3]王中東.試論小學書法與素質教育[J].小學教學參考,2014(3).
注:本文系白銀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課題名稱《中年級學生軟筆書法興趣的培養》 的研究成果,課題批號:BY[2018]G094號。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