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洪
摘 要:作業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要環節,作業的設計應貼合學生的生活,應注重學生的思維發展,作業的設計應該結合多種因素進行動態化設計,有效的作業設計能夠推動學生物理教學效率和學習興趣的提升。
關鍵詞:初中物理;作業設計;生活;探究
一、以學生生活為切入點進行物理作業設計
1.從生活中取材來設計作業
教師要注重研究學生的生活背景和認知特點,從學生的日常活動細節中選擇情境創設素材,以學習生活用品作為課外實驗的基本器材,將生活中常見的體育運動器械、交通工具、電路設備作為學生課外物理觀察、體驗以及探究活動的重要載體,并鼓勵學生借助圖書館和網絡搜集物理學習的相關信息。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生活中的這些資源進行積極而有效的篩選和鑒別,進而從中提煉出能夠成為作業的物理情境題材。
2.將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等元素融入作業設計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學生多渠道獲取知識創造了條件,讓學生能通過電視、互聯網及時獲得科學技術發展最前沿的資訊,也對我們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般來講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就必須有一桶水,所以教師要注意跟上時代發展的節奏,豐富自己的教育資源。這一內容也體現在我們的作業設計之中,教師要盡量研究新科技(如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超導技術等)所蘊含的物理原理和規律,再結合初中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將相關內容適當整合后滲透在作業之中,以拓展學生的眼界,增長學生的見聞。
二、以發展學生思維為重心進行物理作業設計
1.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在作業中培養思維習慣
初中生在物理學習中本就善于通過實驗觀察、操作體驗以及各種實踐活動獲取各類感性信息,進而在抽象思維中形成對概念和規律的構建。因此,教師也要明確學生這一特點,并在作業設計中為學生創設鮮活而真實的物理情境,鼓勵學生認真觀察、切身體驗,更倡導學生動手實驗,啟發學生在作業完成過程中積極質疑,大膽猜想,并能和同學分享自己的認識,在進一步討論中完善思路,最終實現問題的解決,并以論文的形式表述探索過程,這樣能提升學生在作業過程中的思維力度,使其形成敢于質疑、善于思考、樂于分享的良好習慣,同時也提升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設計變式題型,讓學生在作業中培養發散思維
作業是活化學生認知,訓練學生思維的有效手段,但是學生在處理單一化的物理作業時會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問題分析方法,從而發展成較為固定的思維模式,進而則很有可能產生思維定式。當學生在面對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時,他們可能會不假思索地機械套用已有的思維模式,這會導致很多錯誤的發生。為了有效避免學生在思維中形成狹窄的頻道,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有必要轉換題型,有意識地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問題的分析和處理。同時,教師也要鼓勵學生面對變化之后的題型,積極進行問題的對比和分析,進而引導學生突破原有思維框架的束縛,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在克服思維定式負面影響的基礎上,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
3.設計開放性作業,讓學生在作業中培養創造性思維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推動國家繁榮的重要動力,要將學生培養成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就必須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相比于條件明確、答案唯一的封閉性問題,開放性問題更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在作業設計時,可以將摻雜冗余條件或存在條件缺失、提問方式靈活、抑或答案不唯一的問題提供給學生,增強作業的開放性。教師也可以啟發學生以質疑的目光來審視周邊的事物,并且多問為什么,以此來擴大學生的想象空間,鼓勵學生選擇自己習慣和擅長的方式來完成作業,他們會傾注自己的激情和活力,他們的創新意識和水平會因此大大提升。
三、突出物理作業設計的動態生成性
1.研究學生認知特點,設計前置性物理作業
奧蘇貝爾認為,學生的知識基礎是影響學習的最主要因素,教師必須據此來設計教學活動。這就要求教師能主動走近學生,以朋友的角色來傾聽學生的想法和認識,并在對話中掌握學生學習某一知識的前概念認知特點。教師在此基礎上設計前置性預習作業,促使學生回憶已有認知,教師可以在作業中安排一些能夠激起學生認知沖突的問題,打破學生已有認知的平衡,啟發學生自主思考和體會,引導他們反思自己的已有概念,從而激起他們對新知識的探究欲望。
2.教師在學生互動中發掘素材,設計原創作業
課堂教學過程,正是學生思維最活躍的過程,學生在互動過程中會提出很多出人意料的問題,由于課堂時間的限制,教師肯定無法幫助學生解決每一個問題。對此,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問題中捕捉具有啟發性的閃光點,以此為題材來設計原創作業。例如,學生在研究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時,除了粗糙程度和壓力以外,還猜想摩擦力可能與接觸面的大小相關。對此,教師不一定面面俱到地進行分析和講解,而可以將最后一項可能因素留作課后作業讓學生進行探究,讓他們從生活中取材進行實驗探究,最終解決問題。這樣的作業調動了學生勇于質疑、積極探究的主動性,也讓學生在作業完成過程中充分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
3.教師細致研究學生作業情況,設計針對性作業
教師在對學生的作業進行檢查和批改時,不僅要檢查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更要及時記錄學生所發生的錯誤或處理問題時別出心裁的分析方法。教師不僅要在作業本上留下點撥或鼓勵性的批注,還要分析學生錯誤的原因,比如概念和規律理解不清導致的公式濫用、解題不規范導致的思路紊亂、態度不端正導致的計算錯誤等,教師對應學生不同類型的錯誤,要重新設計具有針對性的作業安排給對應的同學,以個性化的作業安排體現教師對每一個學生個體特有的關愛,促使學生進行查漏補缺,幫助全體學生實現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與學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劉力.新課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學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3]郭懷中.物理教學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