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露
【摘 要】 網絡社會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同時由于網絡的虛擬性、時效性和多元性也造成了一定的治理困境,對于這樣一個領域也就有必要進行相應的規制。網絡法治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網絡法治文化的發展較為緩慢、被動,網絡活動監管難、公民權利意識淡薄、網絡法治文化傳播體系尚需完善等問題亟待解決,因此,針對當前我國網絡環境中出現的亂象,筆者認為應當加強網絡法治文化建設,實現對公民文化權益的法律保護,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
【關鍵詞】 網絡 依法治國 法治文化建設
引 言
在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全面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取得的各項巨大成就,面對當前我國所面臨的國內外形勢,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高度上,就全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部署、新要求。在報告中提出我國全民推薦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強調要深化依法治國實踐,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中國特色社會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
一、網絡環境中法治文化建設概述
(一)法治文化的內涵
1.法治文化的內涵解讀
法治文化的內涵,法學界存在不同的解讀。有學者從系統論角度認識法治文化,將法治文化界定為由法律制度、法律理論、法律觀念三個因素組成的一種特有的文化機制。有學者從認識論角度解讀法治文化,認為法治文化并不是一個嚴謹的、實證科學意義上的概念,而是在進行學術研究時用于溝通法社會學與比較法學研究的橋梁。筆者比較贊同以下關于法治文化的內涵的觀點:法治文化是一個社會法治的制度以及法治制度之上人們所形成的相應法治觀念。是以憲法為核心的法治體系的直接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衍生出的立法、司法以及行政機構等法治文化的上層建筑。
2.法治文化的內容結構要素
(1)法治文化由社會物質條件所決定,存在于現實的經濟關系中,存在于人們在相互交往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權利義務中。法治文化是法治與文化兩個概念結合而形成的新領域,其本身是動態的,是以人為主體對社會生活進行實踐的動態過程的反映。
(2)法治文化具有群體性,法治文化不是單一的某一時代或社會的產物,而是無論在怎樣的時代環境中都具有其歷史發展性,社會歷史傳統的沉淀使得法治文化反映出了作為群體的社會整體的法學水平與素養。
(3)法治文化具有獨特的內在結構層次,包括觀念形態的法治文化如法治意識、法制觀念、理論等,還有制度形形態形成的法治文化如法律制度、法律設施等以及實踐形態中的法治文化如具體的立法、行政執法和司法活動。法治文化所獨有的三種不同結構層面分別指代不同的領域但卻共同構成法治文化的特有內涵。
(二)網絡法治文化的內涵
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網絡知識的普及,網絡文化成文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越來越多的網民將網絡文化作為自己的娛樂消遣形式或者是謀生手段。網絡文化作為網絡技術發展和普及的深層次產物,是富有新鮮生命力并充滿著諸多未知領域的事物,也正是由于其新鮮、特殊、發展迅速,更需要對其進行法治文化建設,構建良好的網絡法治環境。我國網絡法治文化是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法治文化應該包括網絡法律制度和網絡法律觀念價值結構兩個方面。網絡法律制度是從規則層面由立法者通過法律規范來對網絡環境中的各種行為進行規制,筆者認為這是從原則性、底線上對網絡行為進行的規范,具備強制作用、不容侵犯,而網絡法律觀念是從網民自身出發,由其自覺主動的形成一種在網絡上遵守法律、維護網絡網絡環境良好、健康發展傳播的意識形態,是一種主動的自我意識的培養過程。
二、網絡環境中存在的法治文化建設困境
盡管網絡作為一種新興事物存在于人類的社會中的歷史并不長,但是,網絡社會的發展卻有著驚人的速度。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8.29億,普及率達59.6%,較2017年底提升3.8個百分點,全年新增網民5653萬。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17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6%,全年新增手機網民6433萬。隨著我國網絡空間法治建設的深化,中國網民的數量與日俱增,國家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對其進行監管,網絡法治文化建設也在不斷推進,但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面臨諸多問題。
(一)網絡暴力現象層出不窮、誤導性、煽動性言論日益泛濫
由于網絡輿論傳播的實時性,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絡傳播的方式將身邊的消息以視頻、語音、文字等方式傳播,而往往人們處于對事件本身的好奇心理以及從眾心理,常常出現在不完全了解案件事實真相的情況下對案件本身作出理所當然的判斷。如2018年重慶萬州長江二橋公交車墜江事件,一開始是由于部分民眾將墜江后橋上幸存的小轎車司機的視頻傳到網絡上,引起眾網友的一片“漫罵”,瞬間引起網絡輿論的軒然大波。并有網友提出要人肉該名轎車司機的具體信息,后來在警方發出具體通報及視頻后,整個輿情發生了顛覆性的扭轉,網民又開始對公交司機以及與之吵架的女乘客一番聲討。這個事件反映出當前我國網絡環境網民對于熱點事件的從眾心理,在沒有完全了解案情真實狀況的情況下隨意曝光當事人的個人信息、照片等,極容易造成對他人的侵權行為。
(二)網絡輿論監管難
為維護網絡空間的文化安全,我國已初步形成涵蓋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政府規章、地方性法規等多層次的網絡法律制度規定。但主要還是集中在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網絡營業行為和網絡信息傳播等方面,對于網絡文化本身方面的規定還較欠缺,只有一些比較系統、原則的法律法規規定。面對紛繁復雜、虛擬無邊的網絡環境,當前的法治監管仍然是不夠的,部分網民利用這些可乘之機“鉆”法律的漏洞以謀取不當利益或發表不當言論,引起社會恐慌。另外,由于網絡技術發展的速度較快,當前已經制定的法律規則存在較大的滯后性,并不能及時解決新出現的網絡安全問題,比如,當前盜版現象日益嚴重,然而,當前我國著作權法對于網絡知識產權的保護仍處于較為匱乏的階段,在民眾盲目從眾、相互攀比的虛榮心理欲望下滋生了大量的A貨、盜版貨產業,另外,還有網絡霸權行為泛濫,類似于微博這樣的社交平臺常常出現對網民自由言論的任意刪除、封鎖,且目前缺乏相應的申訴、溝通渠道。
(三)缺乏有效的網絡法治文化傳播體系
要實現網絡文化的良好發展就需要建立有效的網絡法治文化傳播體系,然而當前我國目前正缺乏這樣一套有效的傳播機制。一個良好的網絡法治文化傳播機制應當是對政治、經濟、文化能夠起到促進作用的。當前的法治文化傳播機制首先從傳播形式上,主要是通過法律法規進行,與網絡文化的連接不夠,無法使受眾產生較大的興趣;其次,從傳播的內容上來看,當前法治文化傳播體系主要是針對違法行為的懲處,是讓民眾被動接受從事這些行為的后果,而沒有對更深層次的法理、道德層面做進一步的宣揚以達到民眾自覺主動形成內心確信、自覺遵守的效果,常常出現網民以不知情、不懂法為借口而從事相關違法犯罪行為。再次,從法治文化傳播主體能力上來看,傳播主體不僅要具備充足的法律知識,而且要掌握網絡文化傳播的特點,具備較強的運用網絡的能力。
三、實現我國網絡法治文化建設的建議
(一)以公民權利保障為出發點,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
良好的法治環境需要廣大公民的參與和支持。在當前社會,網絡作為公民行使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等重大權利的平臺,成為黨和國家了解民情、凝聚民意、聯系群眾的重要渠道,成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進步和法治建設的重要力量。但是,正如上述提到的當前我國網絡環境中存在較多非理性、情緒化、誤導性言論,而這些無序性的參與行為多是由于當前公民的法律意識較低,無法理性地參與社會事件,因此,要實現網絡法治文化建設就應當為公民塑造理性的守法觀念,讓公民自覺、主動地形成守法意識,合理表達自身訴求。在當前快節奏、聒噪的社會環境中,人們更需要的是保持本心,不能本著“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的態度對事件進行一味的煽風點火,或是以一種“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勇者風范”混淆視聽,我們每一位公民都應當擔負起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責任。每位公民都應當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法律意識,面對各種網絡輿論不能迷失自我的方向,在合理地表達自我的情緒和訴求的同時保持自己獨立的判斷。
(二)以構建多層次網絡治理規則為著力點,營造良好的網絡法治規范體系
法律乃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任何文明、和諧的人類社會關系的出現都離不開良好的法律規范的作用。網絡空間與現實社會相比其更具有虛擬性、反復性和較大的破壞性,因此,對網絡法治社會的構建需要更為立體的法律規則進行規范。
1.堅持正確的網絡治理原則,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其中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是汲取中華民族傳統治國智慧的當代選擇,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必然要求。當前網絡空間發展迅速,網絡的超時空性、虛擬性使得網絡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意識形態和價值取向,稍不注意就會侵蝕人們的內心確信,尤其是容易造成對青少年人的荼毒。在這樣魚龍混雜又不便及時管理的環境下,就需要正確的價值觀進行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經實踐證明了的為人民廣泛信仰并具有良好的社會指導作用,是我國人民團結奮斗、勇往直前的共同思想基礎,應當將其融入到網絡環境的法治文化建設中。網絡虛擬社會如同現實社會一樣,只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網絡法治文化建設,才能有利于法的精神和法治理念融入網絡虛擬社會。
2.轉變立法思路,加強專門立法,借鑒國外經驗
結合當前我國法治文化環境和人民需要,建設網絡法治文化應當堅持立法先行。2018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頒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針對杭州、北京、廣州的互聯網法院處理互聯網案件作出了詳細的規定,包括受理范圍、證據審查、證據提交等具體流程,但是針對其他地區的互聯網案件仍需作出詳細規定。網絡發展也是一個全球化交流的過程,因此,積極參與國際網絡規則的制定,對于占領全球網絡文化發展的制高點具有戰略意義。我們應當學習國外網絡法治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積極拓寬國際網絡合作方式,將不斷激發文化創造活力,保障人民權益的制度法律化,促進世界網絡文化的和平、開放、文明發展,提升我國在網絡國際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和主動權,通過法治形式反對網絡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同時也要抵御一切危害人民身心健康和價值取向的不良網絡文化,維護網絡法治文化健康、有序發展。
(三)落實網絡法治實踐,加強網絡執法監管
網絡法治文化必然是為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我國網絡法治文化的蓬勃發展離不開對互聯網的有效監管和法治實踐。只有堅持一切體現公平正義、法律至上、廉潔高效的網絡法治實踐才能為網絡法治文化的發展提供實現路徑。因此,在網絡法治實踐中,首先應當嚴厲打擊網絡違法犯罪活動,依法加強對各大網絡自媒體、網站、論壇、社交軟件以及娛樂軟件等進行監管,對于網絡上的商業行為應當嚴格落實法定手續,對給未備案違法網站提供接入服務的網絡服務商進行嚴厲查處,切實保障網絡主體的合法權益。其次,要落實網絡法治實踐,就應當加強對執法部門的監督和管理。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當前社會中存在的大量網絡偏激行為,部分就是由于民眾對執法部門的行政執法行為不滿意或者維權無道的情況下采取的無奈之舉。如果加強對行政執法部門的有效監管,強化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社會主義法治意識,監督其依法正確履行職責,實現依法執政、秉公辦事,加強互聯網政務信息數據服務平臺建設,推進政務信息公開化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那么,民眾就更能夠理解行政部門所堅持的“一切為了群眾”的初心,更能切實感受到法治文化建設突出人民主體地位的出發點。
(四)以清朗網絡文化傳播空間為切入點,完善網絡法治文化傳播體系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就要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這種全面性的法治文化建設需要完善的法治文化傳播體系。所謂法治文化傳播,是指社會傳播一種信仰和崇尚法律的理念,向公民傳授一種生活中的法治習慣和態度。這種傳播是一種內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文化運動。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伴隨著中國網民的不斷增加,網絡文化深刻影響著公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海量的信息每天交織在網絡上供人們瀏覽、閱讀。但是,這其中也存在部分網站或者是媒體一味追求閱讀量和商業利益而發布一些違背事實、爭噱頭的文章,甚至故意傳播一些嚴重影響社會治安管理的言論,因此,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中需要對網絡法治文化的傳播體系予以凈化和完善。
1.建立多種法治文化傳播形式,拓寬民眾獲取法治文化的渠道。要想實現法治文化為廣大網民所接受,就需要拓寬當前單一的法治文化傳播途徑,不僅僅要通過頒布國家法律法規的方式來約束網民的網絡行為,還可以通過加強主流媒體和政府網站建設、網絡普法欄目、普法志愿者、網絡法律公益救助等形式拓寬公民參與網絡法律治理的路徑。
2.豐富網絡法治文化傳播內容,加強網絡文化道德建設。當前網絡法治文化建設雖然采取了以強制性規定規范網民行為,但是,這些法治文化宣傳內容是遠遠不夠的。在推進網絡法治文化傳播的過程中,要將黨的理論最新成果與民眾關注的熱點問題、深切期盼結合起來,正確引領網絡法治文化發展的方向,批駁錯誤思潮和模糊認識,建立正確引導公眾情緒的傳播機制。
結 論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的權威要靠人民維護。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弘揚法治精神,就要將法治文化的宣傳與引導深入到人民喜聞樂見的文化中,延展到人們日常生產生活的渠道里。網絡的飛速發展為法治文化的建設與弘揚提供了新的路徑,一個社會實際采用的技術并不一定是最高效、最合理的,而是那些最能反映主導群體價值和利益的技術。網絡時代的發展不會停歇腳步,我們更應該利用好網絡這一便捷高效的溝通和交流工具,不斷創新法治文化的宣傳途徑,構建和諧穩定的網絡法治文化宣傳教育體系,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入法治文化的傳播和施行中,并借鑒國外法治文化宣傳的有益經驗,實現網絡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推動網民自覺成為網絡法治社會的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為我國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提供新方向、新思路。
【參考文獻】
[1] 轉引自賀曉榮:《法制現代化的觀念阻礙及其文化背景》[J].載西北政法學院學報,1987,(1):5~11.
[2] 轉引自[英]羅杰·科特威爾:《法律文化的概念———以L.M.弗里德曼相關研究為參照》[J].周赟,譯.山東大學學報,2005,(3):2~8.
[3] 參見王曼倩:《法治文化認同:人的革新與認同》,載《法學論壇》2019年第1期。
[4] 參見繆蒂生:《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載《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9年第4期。
[5] 參見全家悅:《依法治國與網絡法治文化建設研究》,載《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
[6] 參見孫宜君、王建磊:《論新媒體對文化傳播力的影響與提升》,載《新聞與傳播研究》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