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漢強
摘 要: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下,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社會對公民道德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懷有更加殷切的期盼。作為德育的基礎,學校工作的中心是學科教育和教學工作,因此學科德育自然承擔著學校德育的重任。今朝,思想品德教導作為直接德育,依然是進行德育的主要內容。除這之外的其他科目仍然主要是由專業知識傳授。主體德育的功能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影響著現階段初中德育工作的開展效果。主要立足于初中語文的角度,對教學過程中的德育內容與該課程的融合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德育;有效融合
語文是中華兒女的母語,更是初中階段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性課程,不但是學習其他學科知識的前提,更是豐富思想和情感的媒介。通過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學生不僅牢牢掌握了語言文學的基本專業知識,而且獲得了道德修養和陶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學科旨在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理想、道德的社會主義公民,文化和紀律,具有重要的意義。”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在成為人才的過程中成長,幫助學生樹立科學向上的人生價值觀,這需要在語文課程中通過間接德育來實現。科學教育學的創始人赫巴特認為,道德不僅是人類的最高目標,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因此,如果教育缺乏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它將成為一種簡單的教學知識的手段,這可能導致單一的和片面的教育,這也是錯誤的。相比之下,主體教育方式作為一種實現德育目標的方式才會存在的。
一、初中語文教學與德育內容融合的必要性
(一)發揮語文學科德育的獨特魅力
語文是中學課程中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特別是在高考進行改革之后,其研究內容也在不斷深入,并且所占分值也呈上升趨勢。語文課程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尤其是教育研究者。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具有獨特的思想魅力和文化內涵。語文課程呈現給學生不僅局限于語言專業的基本理論,而且對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涯也滲透了很多豐富的道德教育。從這個角度來看,直接德育課程與它相比較是有所欠缺的。總之,語文學科本身就融入了很多德育內容。
(二)完善學生道德品質的基本要求
當今世界多元化的價值觀相互融合,不僅促進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蓬勃發展,也導致人們道德觀念的混亂,導致道德信仰危機,道德認知混亂,道德情感淡漠。有鑒于此,語文教師需要積極開發德育課程資源,對中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德育。將學生的實踐經驗與語文教材的德育資源聯系起來,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懷,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引導學生思考道德困境的解決途徑。同時,語文教師應積極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課程,并在喚醒學生主觀意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走向光明正確的道德方向。在充分關注學生內心情感需求和獨特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喚醒學生對真理、善、美的內在需求,讓其道德行為更加規范。
(三)實現學科德育功能的內在要求
在實現德育功能的過程中,語文學科面臨著許多困難:首先,一些語文教師,尤其是新手教師,缺乏處理知識教學與道德教育關系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教育”在三維目標中最容易被忽視。其次,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片面強調語文專業知識的應試能力,教師缺乏有效的道德實踐動機。最后,作為一門間接德育課程,語文教材仍然以知識體系為寫作基礎,德育資源的設置缺乏完整性和相關性。這種“散沙”直接導致德育資源探索不足,導致德育實踐陷入困境。由于種種原因,語文課程的向心力不斷喪失,其德育功能被削弱。合理、科學地整合語文學科課程資源,優化語文課程教學實施,初級媒介是語文教材文本。文本,是一種主導的德育資源。因此,本研究試圖通過挖掘語文教材的德育資源,賦予語文課程德育的活力,從而豐富語文學科的人文內涵。
二、初中語文教學和德育有效融合
(一)語文中的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在中華民族發展過程的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含義和特點。例如,在封建王朝,家國情懷主要體現在反對分裂,維護王朝的領土完整,忠于統治階級,皇權是國家統治的最高代表。然而,在日益發展的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我們依戀著壯麗的土地和河流,向往著悠久的歷史傳統,為擁有燦爛的文明而自豪,關注國家的未來發展,相信社會主義政治體制,熱愛中國共產黨,堅信中國共產黨的偉大領導,投身祖國的自力更生建設,這就是新時期愛國主義在國民心中的最好體現。
例如,《橋之美》的作者吳冠中先生作為中國現代著名畫家,在文學創作中也融合了審美特征。本文是一篇散文體裁。作者通過散文解說語言向我們展示了這座橋的生動畫面。文本中詩畫的描寫文本體現在解釋語言中,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僅接受美的洗禮,而且掌握了一些審美知識。本文首先闡述了蘇州園林的特點,從幾個方面進行了闡述,給讀者一個全面和具體的印象。蘇州園林的特點是,當觀眾能夠站在花園的任何位置,他看到了一個整體的畫面。換句話說,花園里的花、草、石頭和木頭是最完美的存在,沒有任何破壞這美麗的畫面的缺陷。文章以蘇州園林最具特色、最著名的獅子林、政治公園和蒼朗亭為例,說明蘇州園林在建筑、景觀、花卉等方面沒有重復和鮮明的特色。又如《故宮博物院》中按照博物館的空間秩序,集中在中心軸穿過紫禁城,從南到北,從中間向兩邊,連續引進的建筑物。根據觀賞博物院的人們的欣賞習性以及故宮中建筑與建筑之中地位不同的緣故,進行有序說明。閱讀者不僅獲得了對于故宮全貌的認識,而且因此萌生了對祖國獨具匠心的建造師的智慧成果的自豪與驕傲的情感。
(二)語文中的道德修養教育
道德修養是道德活動的內涵之一,是個體自覺地將特定道德要求轉化為道德品質的必要過程。由于社會形態和階級屬性的不同,道德素養的目標、路徑、方法和內容也不同。人們的思想沒有界限,導致道德倫理貫穿社會的各個方面。科技的發明與創造,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化的偉大發展與繁榮,從根本上源于公民的道德修養。民族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道德修養。中華民族有著悠長的文明。個人道德修養是當前社會經濟體制下國民應有的基本修養。鄧小平曾指出,一個國家百年來的基礎產業必須以教育為導向。教育是科學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基石,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標志,它必須處于戰略地位。中國通過不斷加大教育投資取得了初步成效。
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資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我們可以把所有的老人都當成自己的父母一樣來善待,把所有的孩子都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來照顧,那么一定不會再出現,諸如公交車上老年人和青年人為了一個座位大打出手的惡性事件。例如,《棗兒》說的就是這樣一個傷感中蘊含溫馨的故事。在被豐碩果實壓彎而垂下枝條的棗樹下,一個老年男性遇到一個小男孩在撿棗兒,老的和小的之間的談話很貼心。在交談中,往事浮現在老年人的眼前,“棗兒”顯示出對兒子的思念。小男孩十分喜歡這些可口的紅棗,希望讓永遠不會再回家的父親嘗嘗這些棗子,盼父歸來之情借助“棗”的意象躍然紙上。一老一少是充滿感情的,希望叫他們的親人回家,回到他們的身邊,吃家鄉的棗兒。在交談的過程中,老人和小男孩之間也產生了濃濃的人間溫情,他們各自盼望自己的親人回到自己的身邊,同時老人把棗兒送給小男孩,小男孩將棗兒還給老人,留給老人的兒子回來吃。這篇戲劇作品借助于象征的藝術表達方式,“棗兒”在這里指代血濃于水的親情,既是家鄉的縮影,又是華夏民族歷史存在的光影,寄托著人們對靈魂歸宿的想念。又如《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今天消失的是羅布泊,當明后天自然給予我們的豐富的水資源、生態資源等物質資源,都因為我們人類肆意地破壞而一一消逝的時候,下一個消失的物種將毫無疑問,就是我們人類自己了。
(三)語文中的人格品質教育
《中學德育綱要》明確了初中德育的內容是培養學生優秀的人格和心理素質。主要分為三個方面:一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男女正常交往、真誠友好教育;二是培養青少年的正常生活和技能的培養;三是磨煉學生的意志和性格,使他們堅定,加強自我控制和意識。本文所研究的人格素質教育主要是指人格的視角。
古代小說與我們今天的小說內容并不完全相同。古代小說的主體是對部分道聽途說的故事與傳奇進行的描述,文章篇幅更多是以短篇為主。一般來說,直接記錄事件的方式是毫不夸張的。《世說新語》是六朝小說中獨有的以其精練的文本散發持久魅力的一本小說,對后世的筆記作風發生了深遠的影響。《陳太丘與友期》則是選材于《世說新語》中的“方正類”,主要對君子的高尚品格進行了贊揚。故事講的是陳太丘和他的朋友約定中午見面,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他的朋友并沒有按照約定的時間到來。陳太丘離開之后,朋友才到達。他的朋友以粗俗和惡劣的語言指責陳太秋,陳紀正在門口玩耍,他是陳太丘的兒子。聽到以后,陳紀說道是客人沒有遵守約定的時間。客人知道是自己的錯誤,竟然無言以對,向陳紀道歉,但是陳紀并沒給其好臉色。當時,陳紀僅僅只有7歲,他雖然年紀輕,卻明辨是非,剛正不阿。陳紀的一席話給剛剛進入初中的年輕學生上了一節好課。通過對本文的閱讀和研究,學生懂得人格品質教育的重要性,有助于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素質。
當今世界形勢復雜多變,我國社會與教育領域也面臨著巨大的改革。新形勢、新變化都需要各校有效推進德育工作的開展。一線教師雖然不能直接參與政策決策,但可以利用在課堂上教學的優勢將德育內容滲透于授課始終。德育滲透是指教育者通過載體對教育對象的熏陶和引導,根據教育目標和培養要求營造氛圍,使其能夠接受相關思想、觀點、風格和行為,實現教育意圖的教育形式。本文結合人教版語文教材,分別從三方面對德育教育的滲透進行了闡述,希望為廣大教師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高鳳群.德育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與實施[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4(12).
[2]劉毅.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
[3]王玉國.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初中語文德育教育滲透分析[J].學周刊,2016(26).
[4]房麗娜.試論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學周刊,2013(5).
[5]孟雪飛.運用語文教材中的道德“兩難情境”進行德育滲透的實踐[J].考試周刊,2012(27):28-29.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