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傳強
摘 要:探討目前體育與健康課程課改所面臨的挑戰,結果顯示,體育與課程改革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都是不客觀的,具體表現在:其一,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之間存在滯后性;其二,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尚未完善;其三,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組成要素不夠。希望可以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挑戰
國際性的主要發展趨勢是課程改革,在該國際發展趨勢的影響下,我國開始改變人才培養方向以及調整人才培養目標的方式,以全方位提升人們素質和面對將來的挑戰為主要目的,在上世紀末期正式開始課程改革,而且快速匯合成一股強勢洶洶的波浪,在此影響下體育與課程出現歷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改革。但當前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仍舊存在一些不足,這些難免會直接影響教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整體成效,想要彌補該不足,必須要采取有效的解決措施,這也是筆者寫這篇論文的最初想法。
一、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之間存在滯后性
理論對實踐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體育與健康課程改變應有一套完善的理論體系作為基礎。當前體育與健康改革逐漸呈現出畸形的特征,即實踐先行,缺少必要的理論支持。經過長期的發展,初中學校已經開始形成較為系統的體育教學理論體系,其最主要表示是有一大批較為成熟的相關專著,其對促進體育教學改革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是直至今天,有關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成熟理論專著是很少的,而且相關的論文也不多,這樣自然就出現一個很不平衡的反差[1]。盡管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實踐在不斷加快,但是有關的理論研究卻極度缺乏。其實,造成該現象的原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歷史因素。這和以往忽視課程研究有密切的關系。另一方面,思想認識因素。盡量不要排除人在行動方面有急功近利的心理。缺乏理論研究必定會造成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變得難以進行。
二、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尚未完善
(一)有關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科性質
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科性質究竟是什么。新課標并沒有高效地回答該問題,新課標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性質是“以身體聯系為主要方式,以促進中小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其是對以往的體育課程進行更深層次的改革,重點突顯出健康目標的課程。”這樣就沒有整體把握體育與健康課程[2]。首先,必須要指出的是,新課程是指體育教育和健康教育進行有機結合,換句話說,總體上其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所以其應該清楚認識體育教育和健康教育兩者之間的關聯,以及怎樣結合等相似的問題,否則很有可能會導致體育與健康就等于體育+健康的錯誤認識,有些人認為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科性質是兼具人文性和科學性,其對體育課程的學科特征有基本的把握。其次,存在一定的誤解,那就是促進中學生健康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最終目的[3]。其實,這種觀點是片面性的,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健康,體育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其不可以有效解決所有的健康問題,這樣就等同于給自身設置一個難以實現的目標,并且還埋下很多隱患。只要中學生出現健康問題,就認為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原因。
(二)有關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評價
現如今,新課標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課程評價,在新課標中將課程評價的范疇限制在兩個層面,分別是教學評價和學習評價,其具有較強的新穎性,但有關學習評價,新課標并沒有提出適應于課程目標的實際范圍,僅僅是提供較為抽象化的意見,這樣往往就會使得體育教師在教學中經常會感到困惑,從而導致學習評價自身的必要性缺失,原本課程評價在新課標中是重要的內容,具有相當強的導向以及反饋作用,對實現課程目標有現實的意義,然而新課標并沒有重視這點。
三、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組成要素不夠
一般來說,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組成因素主要包括課本、課程標準等等,而課本涉及范圍廣,比如:圖表、教學指導書、掛圖、工具書,以及光盤、幻燈片、錄音帶以及電影片等現代化教學媒體。就當前的情況來講,體育與健康課程除了缺少專業的課程標準外,其他方面也都是缺少的,有些還是完全空白的,尤其是課本的編寫工作存在較強的滯后性,這樣就會嚴重阻礙課程的總體改革發展進程[4]。現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迫切需要解決的任務是不斷完善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所有要素的建設,得不到對應課本的大力支撐,新課程也就沒有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盡管近年來我國體育與健康課程為了順應新課標在不斷進行改革,但是在這次改革中所面臨的挑戰也是較多的,如果不能更好地應對這些挑戰,就不能確保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能夠獲得顯著的效果,進而影響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高理敬.《盲校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解讀[J].現代特殊教育,2018(19):34-36.
[2]阿木爾達來.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現狀與對策分析[J].新課程(下),2018(8):61.
[3]范莉莉,陶士儉.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體育健康教學欠缺及對策[J].當代體育科技,2018,8(24):137,139.
[4]李林,劉靖南.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面臨挑戰[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1):65-68.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