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安
摘 要:傳統教學中,歷史教學一直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只是被當作必考項目來對待,這也導致了學生對歷史的怠慢。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應采取“寓教于趣”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高效;興趣
每個國家和民族都不應該忘記自己的歷史,這是每個公民應具備的基本素養,傳統的“應試教育”中,對歷史教學的重視不足,再加上課堂形式單一、枯燥以及永無止境的“死記硬背”導致學生逐漸產生抵觸心理,這對于歷史學習是不利的。為了扭轉這一局面,本文從三個方面展開探究,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以疑促思,以史為鑒并,提高學生的歷史認知,提高課堂效率。
一、伊始,抓住“趣點”引燃興趣火花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更是促使學生學習行為的推動力。初中歷史教師要抓住這一階段學生的個性特征,以學生的興趣為支點,設計趣味性的教學情境,引燃學生的興趣火花,充分調動課堂氛圍。
例如,在學習《原始農耕生活》一課時,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假如你生活在原始社會中,需要每天不斷地采集漿果、捕捉食物維持生存,你認為會有哪些不便之處?你會怎么辦呢?”說著在多媒體屏幕中展示原始森林,周邊野獸環繞人們衣不蔽體,生存環境極其惡劣……學生各抒己見,接下來教師展示一些原始部落的日常用品,有至今約6000年的半地穴式圓形房屋,有石器時代的一些磨制石器如骨鏟、角鏟、石球、骨魚叉、半坡遺址出土的一些菜籽和栗以及各種生活用品,學生看到這些新奇的事物很是好奇,教師將這些原始器物與課本內容進行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欲望,比如講到中國最早的木構建筑——干欄式建筑時,教師:“大家看看這個建筑,結合當地的氣候和地勢,分析一下為什么采用木質材料建造房屋,將房屋架高有什么作用?為什么?”學生:“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這里的空氣濕度較大加上地勢較低,因此將房屋架高一方面可以防潮通風,另一方面可在下面養牲畜,節約地方。”教師接著展示當時的畜牧業和手工業,帶領學生一起走進課本,了解原始部落的農耕生活,體會當時人類的智慧與勤勞。
二、鋪墊,推出“疑點”引發探究欲望
疑問是引發思維的最佳推動力,是提高學生探究欲的最佳途徑。初中歷史教師要在課堂中巧設疑問,引發學生的思維運轉,并通過適當引導和激趣,提高學生的探究欲,讓學生在不斷地思考和探究中,提升學習能力。
例如,在學習《盛唐氣象》一課時,教師首先了解到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是唐朝與土蕃交往的史實以及盛唐的榮景和藝術文化等,由此教師在課堂一開始便列舉幾位唐代詩人的詩句,讓學生對號入座并且簡單地闡述一下通過唐詩對唐朝那個年代的看法和想象,學生各抒己見,討論結束后,教師讓學生閱讀課文并思考以下問題:1.盛唐時期的農業和手工業的最重要成就?2.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3.為什么唐朝有“盛世”之稱?如何體現盛世?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思考,鍛煉了總結和歸納的能力,同時保持正確的思路和清晰的思維,再接著教師讓學生與小組成員一起合作,討論如下問題:1.了解唐朝周邊有哪些民族?它與這些民族之間的關系如何?2.唐朝“合同為一家”的民族關系是如何出現的?3.唐朝經濟發展的表現是什么?學生根據課本知識以及教師提供的一些拓展知識,與小組成員進行討論,最終形成答案。
三、引思,運用“史實”深化歷史認知
真實震撼的歷史事件,更容易打動學生,直擊學生的內心,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以教材為依托,借助相關的史實資料,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拓展學生的歷史知識,深化學生的歷史認知能力。
例如,在學習《鴉片戰爭》一課時,先帶領學生觀看幾幅圖片,這些圖片都是真實的老照片,其中一張最讓人印象深刻,一個清朝年間的人半臥在榻上,骨瘦嶙峋但衣著華麗,房內的裝飾也體現出主人的身份顯赫,只見這個人手握煙桿,神色迷醉的吞云吐霧,這時教師說:“大家知道他手里拿著的是什么嗎?”學生:“鴉片”教師:“你們知道鴉片是什么嗎?它對我們人類有什么危害?為什么英國要向中國輸入鴉片?此番行動對中國造成了哪些方面的影響?是誰頑強抵制鴉片?鴉片戰爭真的是林則徐引起的嗎?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動機和目的?……”隨后教師讓學生自行翻閱課本并找到答案,之后,為學生進行知識拓展,利用多媒體播放鴉片戰爭的電影片段或紀錄片,讓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鴉片戰爭給當時的中國社會一記重擊,同時也打開了中國的大門,這一點說明了什么?請學生思考現如今的我們需要在哪些方面提高警惕?現在的手機和當時的鴉片有什么類似之處?(展示一張玩手機和吸鴉片的對比圖)引發學生的深思。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教師要深入分析學生的心理特點,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潛心研究教學方式,利用創新思維設計藝術課堂,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課堂氛圍,改變傳統歷史課堂的尷尬氣氛,使課堂充滿趣味性和探究性。
參考文獻:
[1]孟建平.淺議如何讓初中歷史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8(32):128-131.
[2]韓春海.構建初中歷史高效課堂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8(33):144.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