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核心素養理論在初中物理合作教學之中的應用要考慮到轉變傳統教學模式,激發學習興趣;重視設計探索實驗,實踐理論相結合;培養學生科學態度,培養物理思維,創新學習方式,形成物理學教學的新模式。提出了核心素養理論在初中物理合作教學之中的應用對策,從培養學習興趣,提升實驗能力,培養物理思維等途徑來著手。
關鍵詞:核心素養理論;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對策
核心素養理論在初中物理合作教學之中的應用要考慮到培養學生的物理觀念、實驗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科學思維,確保學生在接受物理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而要實現這些關鍵能力的養成,就要從培養學習興趣,提升實驗能力,培養物理思維等途徑來著手。
一、轉變傳統合作模式,激發學習興趣
為了更好地引導初中生在物理合作學習之中形成物理觀念、科學思維,教師就要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物理學習的興趣。大部分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很容易感到乏味無趣,再加上傳統的教學方式缺少新意,就會使學生越來越不愿意學習物理,而改變教學模式是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所在。初中物理合作教學模式應該包括六個基本程序:預覽溝通、明確目標、分組合作、加強鞏固、預覽交流、明確目標鏈接。這六個方面的設計就完成了學生自學、探究、合作、整合的基本物理學要求,讓物理合作變成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平臺,讓學生能夠主動發現物理學規律,進而形成良好的物理學科學觀念與科學思維,確保核心素養教育目標的實現。例如:《平面鏡成像規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瀏覽所學內容,然后小組內溝通疑惑之處;教師提出合作學習目標,小組內進行實驗,解決自學過程中的疑惑點;學生完成練習題進行鞏固;再次瀏覽并交流教材或導學案的知識點內容;鏈接單元知識,形成知識整合。這樣的課堂學習形式要經常開展,形成習慣,最終形成基本物理學科學實驗的素養。總之,初中物理合作教學要形成核心素養就要有的放矢,教師要認真完成學情分析,根據所教學生的知識儲備和掌握程度,合理選擇素材,預設教學難度梯度,重視發揮合作學習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
二、重視合作探索實驗,實踐理論相結合
初中物理合作教學要運用核心素養理論就要重視設計探索實驗,讓學生能夠理論聯系實際,確保實驗探究能力與科學素養的形成。教師設計探索實驗要摒棄傳統實驗活動,早早提出目標,學生實驗前就知道結果的模式,應該提出總體實驗內容,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過程,并且將多種實驗結果都羅列出來,然后總結出自己的物理學觀點。例如:在進行串聯并聯的電路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提出整個單元的知識點內容,然后給學生提供一些實驗材料,學生小組內設計需要實驗的內容,明確了只要把電壓表分別接入a、b、電源兩端,測量出兩端的電壓,就可以找出規律。然后,通過不同電路的鏈接實驗,總結出不同的實驗結果。最后總結出:通過燈泡的電流相同時,燈兩端的電壓越大,燈越亮;當燈泡兩端的電壓相同時,通過燈泡的電流越大,燈越亮;當燈泡兩端的電壓和電流都相同時,燈的亮暗程度相同。總之,初中物理實驗模式的創新要結合不斷的探究與操作來鞏固記憶,加深知識印象。學生不僅要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識,更要在物理學習中形成相應的邏輯性思維方式、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教學的難度。但是小組合作學習物理是教學改革中、當前一個最好的教學模式是適應時代、適應改革、適應學生學習的一個全新的教學模式。
三、培養學生合作態度,培養物理思維
核心素養理論在初中物理合作教學之中的應用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態度,形成核心素養。首先,在初中物理實際教學中,物理教師應對物理核心素養加強認識,且充分把握核心素養對教學的影響,以便更好地開展物理教學,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其次,教師要善于營造和諧互動氛圍,促進學生合作學習;拓展教學互動方式,提高合作學習質量。這樣學生才能夠明白任何科學發明都是依靠團體的智慧的。例如: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之間互為老師,一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以展現,學生之間的觀點、方法得以交流,大家利用集體的智慧一起去完成任務。另外,教師要多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之中發現物理學問題。例如:“聲音的產生”的教學設計可以讓學生想盡一切辦法發出各種聲音,通過各個學生展示各種發聲現象,讓物理與中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拓寬學生思維,提高全體學生科學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理論在初中物理合作教學之中的應用要考慮到轉變傳統教學模式,激發學習興趣;重視設計探索實驗,實踐理論相結合;培養學生科學態度,培養物理思維,創新學習方式,形成物理學教學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1]侯高暉.淺談合作學習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J].天天愛科學,2016(18).
[2]張尚榮.創新教學 創造快樂:新課標下的初中物理教學之我見[J].吉林教育,2010(5).
[3]劉樹元.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的分析探討[J].好家長,2018(90).
[4]李玉軍.淺析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創新教育[J].教育革新,2011(5).
編輯 段麗君